如何理解“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这句诗?

谢小楼

这是唐朝诗人刘叉写的一首诗中的两句,其完整的诗是这样的: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唐.刘叉《偶书》



要想很好理解刘叉诗中这两句的意境,有必要了解一下刘叉这个人。

刘叉奇人奇事

《唐才子传》记载,刘叉从小羁骜不训,成年后因酒伤人而亡命天涯,在逃亡过程中,行侠仗义但生活屡屡不顺。后后幡然悔悟,潜心学习,终于从一个酒徒华丽丽转身成了一个诗人,当时他的诗别具一格,很受当时著名诗人韩愈的欣赏。

闻韩愈接天下士,步归之,作《冰柱》、《雪车》二诗。后以争语不能下宾客,因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遂行,归齐鲁,不知所终。

上面这段话描写得是:韩愈招揽天下有名的诗人,相当于收徒。刘叉于是投奔了韩愈名下。写了两篇相当不错的诗作《冰柱》和《雪车》,由此名声大噪。

但刘叉过不惯寄人篱下的生活,“不能俯仰贵人鼻息而活,”他对老师的做法有些并不盲从,比如韩愈讲究复古的写法,刘叉就曾写诗奉劝,“请君勿执古,执古徒自隳”送给可老师,劝老师小心复古把自己给毁了。难怪史载刘叉“能面道人短长”,可见刘叉的做法像他的名字一样的牛叉。

这其实不算牛叉,接下来对老师韩愈做了一件事。

一天,刘叉不辞而别了,彻底离开了韩老师。据说,刘叉临走时“持愈金数斤而去”。

原来刘叉看不惯韩老师给人写墓志铭赚死人钱,当时写墓志铭很赚钱,请名人写墓志铭,更是一种身份象征,豪门望族都重金礼聘韩愈来写。

刘叉对于韩愈这个生财之术颇为不齿,竟理直气壮地拿走了韩愈的钱。 刘叉留书说:『这些昧良心的钱,不如做我的生活费吧』。

以上就是刘叉的简历,亲们是不是觉得他是一个另类的“愤青”呢?敢于冲破各种阻力和束缚。接下来看他写的两句诗的意境就容易理解了。


(回到本题)如何理解“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这句话呢?刘叉胸中的“万古刀”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刀,又为什么受到磨损呢?

有上面介绍可知,刘叉自幼“尚义行侠”且因酒杀人,但并没有因“从学”而有所改变。这从对老师的看法可窥一斑。

只是鉴于当年杀人亡命天涯的教训,那把“行侠仗义”之刀逐渐弃之不用,代替的是犀利的诗文。但正义感仍然珍藏在刘叉的内心,犹如一把万古留传的宝刀锋利无比。

然而唐末的乱世,注定了刘叉的悲惨生活和压抑之感,怀才不遇,世事不平,拔刀不能相助,眼看贫穷弱者不能帮助,心中的怒火不能宣泄,就像块垒磨损着万古钢刀。

这首诗用“磨损的刀”比喻胸中受到压抑的正义感,把自己心中的复杂情绪和侠义、刚烈的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刘叉的诗标新立异,实在是牛叉。





秉烛读春秋

“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刘叉的《偶书》,这是一首充满侠气的诗,此诗诗粗犷,用语质朴,全诗读来,就像一个侠客在倾吐胸中块垒。

偶书

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

刘叉不但名字牛叉,人也很牛叉。据《唐才子传》记载,刘叉在少年时期"尚义行侠,旁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更改志从学。"虽然改志从学了,但刘叉并没有像传统文人那样出仕求官,而是依然过着浪荡天涯的生活。

刘叉曾是韩愈的食客,但呆了一阵后,不惯寄人篱下的生活,于是拿了韩愈的钱走人了,还说,这是韩愈吹捧死人得来的钱,还不如给他作生活费。当时,韩愈常给人写墓志铭,这样的文章,死者为大,不免有吹捧的地方,不想,这位牛叉的食客竟然看不顾,还理直气壮地拿走了他的钱。

拿走别人辛苦赚来的钱,还能说得理直气壮,你说牛叉不牛叉。

尚义任侠,还背负命案,这就注定刘叉的诗跟文人士大夫的诗是不一样。

通释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扶桑: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长在日出的东方。《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

每当太阳升起,一天依始,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便一一发生。

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

野夫:草野之人,指诗人自己。处:一作"事"。磨损:一作"磨尽"。

我一个草野之人,看到这世间有那么多不平之事,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刀"都渐渐地磨损了。

赏析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这一联里,扶桑用典,但也是一个诗中常见的典故,下联将人间万事比喻成毛,这个比喻也不新鲜,两句脱口而出,不做修饰,不求新奇,就像一个心直口快的侠客口吐肺腑之言。

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历来最为人称道就是这最后一句,这一句,诗人将自己内心无形的正义感比喻成有形的刀,让难以言说的内在情绪变成真实可感的视觉形象,把诗人心中的复杂情绪和侠义、刚烈的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艺术手法十分高妙。

然而,这样新奇的比喻,却丝毫没有刻意求新之感,刀是侠客身边的寻常之物,也是侠客身份的象征,用刀来比喻正义感,是再自然贴切不过的。

磨损胸中万古刀。有两层含义。

一是见不平之事,奋起相抗,不平之事太多,故而胸中万古的正义之刀受到磨损。

二是世间不平之事实在太多,一剑难平天下事,大侠也有无能为力的地时候。眼看着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却无能为力,所以内心的正义感还断受到世事的消磨。对于侠客来说,正义感不会就此消失,但却因此郁结不平之心。

总之,这是一首侠客之诗,最打动人的就是一个诗中侠客对于正义的追求。读这首诗,当叩剑击节,纵酒高歌。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用一句话说,如此诗为头条诗友所作,可在头条诗坛列中等水平了。

原句出自唐人刘叉的七绝《偶书》。全诗如下: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诗的作者是刘叉,传留诗作不多,较有名的是两首古风《冰柱》和《雪车》,还有两句较多人引用的”酒肠宽似海,诗胆大于天”。

有人说刘叉是个侠义之士,多以此诗引证。但在我看来,刘叉就是个无赖小人,侠义之事不见有记录,无德之事倒记有二三。

刘叉年轻时因喝多酒,杀了人。后逢大赦出狱,便潜心读书,学会吟诗。适逢韩愈招门人,便和众多民间文人一起进入了韩府,写下《冰柱》和《雪车》两诗。

然此公品性难改,不但不感激韩收留之恩,还在某日卷金数斤而去,留字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意思是你这些钱是帮死人写墓志铭所得,不如给我这个活人花花。十足的无赖口吻,而更要注意的是其卷款潜逃目的,钱是为了给自己花,而非济贫,可见其根本无半点侠义之心。



纵观其诗作,以直叙抒情为主,诗风大胆、旷放,有异于当时的传统格式,给人一时新鲜感。但论才情意境则远远不及同期诗人。即使放在今日头条诗坛,也只能属中庸。

《石园诗话》点评得比效到位:“刘叉《冰柱》、《雪车》诗,人谓出卢、孟右,才气甚健。然径行直遂,毫无含蓄,非温柔敦厚之旨,少讽喻比兴之情。其《自问》诗云:“酒肠宽似海,诗胆大如天。”信乎,诗胆之大也!”

说回此诗,上段加粗文字也同样适用,没什么好说的。可与“怒见不平一声吼”相当吧,甚至觉得一声吼还来得畅快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