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疑案:刘禅当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刘禅(shàn)

(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刘禅出生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三国疑案:刘禅当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影视剧中的刘禅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刘禅是个无能之辈,第一次赵云为了救他,在万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差点把命搭上,他却能呼呼大睡。而后的记载就是宠信宦官黄浩,拖诸葛亮和姜维伐魏的后腿。最终首先向魏国投降,而后蜀国亡国,在《资治通鉴》更是贡献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成功的让人直观的感受到了“扶不起的阿斗”是什么样子。

但历史上的刘禅真的是个无能之辈吗?我看不尽然,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笔者来对刘禅的详解

一.他人评价

  1. 据陈寿所著《三国志》记载,刘备在遗诏中明确地写道,“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过于所望,甚大增修,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刘禅的才能远远高于他所期望的,气量过人,是个值得托付的人选。

  2.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句话是意思是说刘禅虽然只有18岁,但天资聪慧,性格仁厚,礼贤下士。

从中可以看出,刘备和诸葛亮对刘禅都是十分认可的,要知道,以这二人的眼光,如果刘禅无能,又怎么会不另择人选,取而代之呢?

三国疑案:刘禅当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刘备和诸葛亮

二.个人功绩

刘禅刚即位时只有17岁,当时的政治环境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刘备一死,境内的一些下属选择了叛变,投靠吴或魏;而所有的权利几乎集中在诸葛亮身上,其他臣子难免心有怨言。蜀国本就与魏国势不两立,再加上吴国的倒戈相向,蜀国可以说是腹背受敌。

但在五年之后,刘禅不单平定了内部的矛盾,恢复了农业生产,而且还和吴国不计前嫌,重新结盟。如此一来,蜀国开始慢慢走上了正轨,也为诸葛亮的伐魏解决了后顾之忧。要知道,国家外交和内政的最高决策者都是皇帝本人,面对这样艰难的政治环境,蜀国在刘禅的领导下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的。

从公元223年登基,一直到公元263年蜀国灭亡,刘禅在位41年,是在三国时期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这期间蜀国老百姓休养生息,国泰民安,蜀国也未出现内忧外患,甚至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仍做了29年的皇帝,如果刘禅是个无能之辈,又怎么能延续蜀国29年的国运呢?

三国疑案:刘禅当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刘禅

三.乐不思蜀

这句话出自于《资治通鉴魏纪十》,原文如下:丁亥,封刘禅为安乐公,子孙及群臣封侯者五十余人。晋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谓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禅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禅演技之逼真,当有人故作蜀技时,旁人皆为之感怆,而刘禅禅却喜笑自若。除此之外,刘禅与臣子相互配合,成功的让人以为他是个没心没肺的傻子,最后被封为安乐公,得以安享晚年。

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如果刘禅露出一点点的野心,恐怕惹来的就是杀身之祸了,他这种做法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之举,蜀国在连年征战中已经耗尽了国力,疲敝不堪,难已和他国争锋,他这一装,换来了自己安逸的下半生,换来了蜀国百姓的安居乐业。

三国疑案:刘禅当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刘禅

所以说,刘禅非但不平庸,反而可以说是一位十分明智,贤明的君主,而因为演义中的渲染和误解,一位明君被误认为了一个傻子,实在是一个天大的玩笑。

一起探索不为人知的历史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