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腹百遍却百病——太极摩腹法

摩腹百遍却百病——太极摩腹法

“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容差。身如病鹤常停料,心似山僧已弃家。高枕时时闻解箨,卷帘片片数飞花。饭余解带摩便腹,自取风炉煮晚茶。”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这首诗道出了一个重要的养生方法——太极摩腹法。

摩腹法在陆游多处诗词里提及: “解衣摩腹西窗下”“解衣许我闲摩腹”“摩挲便腹一欣然”。陆游享寿85 岁,他一生历经坎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得此高寿,跟他坚持摩腹是分不开的。摩腹养生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为流传,历代沿袭并有所发展,至今仍被许多医学家和养生家们所重视。如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就以“食后百步行,常以手摩腹”作为益寿之道,他在《千金要方》中说:“摩腹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

摩腹百遍却百病——太极摩腹法

太极摩腹法的养生原理

中医认为,腹部有肝、脾、胃、胆、大肠、小肠、肾、膀胱等脏器分布,腹部被喻为 “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腹部有6 条重要的经络通过:中央的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两侧分别有足少阴肾经(肾为先天之本)、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脾为后天之本)以及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腹部分布有40 多个经穴,其中有五脏之气结聚的章门穴、六腑之气结聚的中脘穴、大肠之气结聚的天枢穴、小肠之气结聚的关元穴、三焦之气结聚的石门穴、肾脏之气结聚的京门穴、膀胱之气结聚的中极穴等重要穴位。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 “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六腑贵在通畅,以通为用,六腑通畅,五脏才能发挥藏精的功能。腹部是六腑之聚集地,通过摩腹可使六腑通畅,进而五脏藏精,生命更具活力。清代养生家方开精辟地阐述了摩腹法祛病延年的作用机制,他认为摩腹之法“能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证,补不足,泻有余,消长之道,妙应无穷” 。

太极摩腹法的具体操作

1.全身放松,集中思想,闭目内视腹部,自然呼吸。

2. 将两手掌心搓热,双手叠掌置于肚脐上,两手内外劳宫相对,手掌的劳宫穴贴在肚脐上(男士左手在下,女士右手在下)。先顺时针揉摩36次,然后逆时针揉摩36 次。这一段操作里,注意掌心与腹部皮肤不分离,掌心带腹部皮肤一起做轻柔缓和的回旋动作,从而带动腹部内部的气机运动。

3. 把掌根抬起,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的指腹放在肚子上(两掌手指相叠),以肚脐为中心点,沿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圆圈揉摩,先转小圈,圆圈逐渐向外扩大,直至扩大到整个腹部的最大一圈的边缘,上至肋弓,下至耻骨联合。完成顺时针方向的揉摩后,沿逆时针方向顺前路线转圈,圆圈逐渐缩小,直至回到肚脐的中心点上。在此过程中可以重点揉摩中脘、关元、中极、章门等穴位。

4.以上做完一遍约6~10 分钟,可重复数遍。

摩腹百遍却百病——太极摩腹法

注意事项

1. 摩腹时站立、坐位或仰卧均可,也可边缓行边摩腹,但以仰卧、露腹、手直接触及皮肤效果最佳。

2. 摩腹时必须精神集中,排除杂念。要意注腹中,意随手转,把注意力放在腹内,手在腹上摩,意识在腹内靠后的地方跟着转动。动作和缓均匀,不可过快过急,切忌闭气着力。练功后以自感轻松舒适、无疲劳感为度。

3. 摩腹过程中,通过适度力量的揉摩,有时会在腹部发现疼痛或条索的地方,这是闭塞不通之处。可在此处多揉摩一会,直至疼痛减轻或消失。若疼痛不减,应及时就医。

4. 一般宜在进食半小时后进行,过饥过饱时不宜摩腹。如有便意,先排大小便,然后再进行。5.如便秘,应沿顺时针方向多摩;如大便稀,应沿逆时针方向多摩。

6. 摩腹期间,仍须注意饮食适度,不可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生冷等食物。

7. 摩腹法虽然温和无不良反应,但有几种情况不宜采用,如妇女妊娠期、恶性肿瘤、胃肠穿孔、内脏出血、腹膜炎、急腹症等。女子月经期一般可以摩上腹部,下腹部要轻揉或不揉。练功期间,由于胃肠蠕动增强等生理功能的变化,常会出现胃肠蠕动有声、嗳气或排气增多、大便增多或排黑便、大便由不成形到成形、食欲改善、腹中温热等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