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制冰的?

古今说史

大家都知道古代人是会储藏冰的,然而实际上古人在夏天也会制造冰呢!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冰箱,特别是在夏天,空调冰箱电扇一类的制冷电器能够很好的为人们消暑解热,那么古代的时候人们靠什么消暑解热呢?难道就靠一把大蒲扇吗?不是的,其实古人也会有空调冰箱一类的设计,但是它们都离不开一种原料,那就是冰了。

古人所用的冰,绝大部分都是冬天的时候储藏起来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这天气最冷的时候,把河里的冰弄成块儿拉出来,通常都是在河边建造或者挖掘一些不通风的房子和地窖,下面和周围用柴草或者其他容易隔温的东西挡开,然后在里面放冰块儿,这些冰块通常都很大,需要动用牲畜拉到里面,冰块也会有阻挡的东西,防止冻到一起,装满之后把房子或者地窖密封起来,这样这些冰可以一直放到来年的六七月份,不过通常从农历四五月份就开始把冰拉出来卖了。


能买得起冰的,通常都是一些大户人家,他们用做制作冷饮和储藏食物,用冰储藏食物的器具通常都会有夹层或者是上下层结构的金属器具,一层放冰,一层放食物,和现在的冰箱作用差不多;夏天特别炎热的白天,有的也会在房间里放一些冰,用扇子扇动,这样整个房间都会很凉快,这样就类似现在的空调了,皇宫里面通常都会有这样的设计安排。


其实古人储藏冰和使用冰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但其实古人在夏天也会制造冰,这就很神奇了,可能我们现代人不用冰箱都不知道怎么制造冰,但是古人在生产生活经验中发现了一些硝石(墙霜)溶于水的时候会吸热,于是发明了制造冰的办法,通常是在密闭的房间里,用一个大木盆里面装上水,大木盆中再放一个小瓷盆或者金属盆,小盆里边放上水,再放入硝石,然后不停的转动小盆和大盆里面的水。并且不停的换小盆中的溶有硝石的水,那么这种大盆里面的水渐渐就会变得特别凉,时间长了会降到冰点以下,当水静止下来的时候就开始结冰了。

这种制作冰的方法比较麻烦,所以制造出来的冰也很贵(通常卖冷水的比较多),明清时期南方有些地方有一些制冰厂就是这样制作冰的,因此这种方法通常在南方冬天时不容易得到和储藏冰的地方才会使用,北方通常不会用这种方法的。


人类的方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有两个方法。

第一,就是天龙八部里面,西夏皇宫那种窖冰。

在冬天,由工人去冰封的河边湖边上取冰,至少要半米厚度的。

将这些大冰块,藏在深入地下的地窖中。

地窖附近一般有地下水,所以温度很低,接近零度。

然后将地窖严格密封起来,定期除水其余时候不能进入。

这样,到了夏天一般冰块最多融化一半,剩下的一半也足够皇室使用了。

第二,就是化学制冰

宋代开始,一些人使用硝石制冰。

硝石溶于水,就会吸收大量热量,导致水的温度骤降。

于是,在一个大盆里倒一些水,再放入一个小盆,小盆里也倒一盆水,然后在大盆里倒入硝石,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

硝石还可以重复提炼使用。

这种方法,为普通平民中的富人提供了冰。

这种制作方法缺点是效率低,每次只能制冰一小块,所以冰块的价格不低。

到了夏天,宋元明清的有钱平民,往往会饮用加冰的饮料。这些饮料五花八门,加糖加蜜加茶加奶等等。


萨沙

首先我们要说,古人在炎热的夏天也是有冰可用的,可以吃到冰镇的饮料、水果之类。比如《东京梦华录》载,六月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茘枝膏”等水果或水果制品,“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大街上有冷饮、冰镇水果叫卖。

那么古时又没有电冰箱,夏天的冰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严格来说,题主的提问——“古人是如何制冰的”——这么问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古代夏天用到的冰,并不是人工制造出来的,而是来自冬季的藏冰。以前的冬天,官府与有条件的大户人家、商人都有采冰,放入地窖储藏起来,保存到夏天使用。

不过,人工制造小规模冰块的技术,古人还是知道的。大约在唐朝末期,人们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并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有了这一技术,在夏季制出冰块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古人夏天所用的冰,显然不是用硝石降温的方式制成,因为这么制冰的效率太低了。


吴钩的钩沉

古人是在冬天制冰。他们把河水结的冰挖出来,存放到地窖里,夏天用。

咱们以清朝为例。每年冬至过后就是皇家凿冰储冰的日子。此事归工部都水司负责。每年凿河取冰之前,要祭拜河神,感谢河神赐予的冰块。古人对大自然还是敬畏的。皇帝是天的儿子嘛,动爸爸的东西,不恭敬还行。

凿出来的冰会修整的四四方方,并且有标准的尺寸要求,这样就可以很高效地利用冰窖的空间了。冰窖一般都挖建在半地下。在清朝大部分时期里,建冰窖是国家垄断行业,老百姓不允许建。冰窖有两种,一种是官窖,专供皇家使用,另一种是府窖,供王爷们使用。

在北京就有个冰窖口胡同。就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官窖所在地。它之所以修建在此地,是因为旁边就有城市水系的枝蔓。从西边的玉泉山引水至此,与东边的通州大运河水系贯通,南边就是皇室的什刹海景区,当然还有后来老舍自沉的太平湖。

这么丰富的水源源不断流过,自然为古人制冰提供了方便之地。

像现在的供暖季一样,每年有个供冰季。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位置,供冰两个月有闰月就算是抄上了,可以多享用些时日。

用冰主要有两个地方。一是来给皇家的屋子降温,当绿色空调使用。装冰的容器也是有讲究的。外面是木制的,内里是铅或锡的,只要不直接喝就不会重金属中毒。二是冰镇食物的。

因为夏天的冰非常珍贵,所以,皇帝会对喜爱的大臣的防暑降温赏赐是按等级发“冰票”。大臣可以凭票领冰。

所以如果您在清朝的夏天能喝上一碗冰镇酸梅汤,绝对比82年的拉菲要款式的多。


时拾史事

古人不可能会制冰,就算天然结的冰,也不会太厚,如果太厚也无法切割,更不容易放在地窖里保存,大家知道冬天,地窖里的温度一般高于0°以上,夏天地窖里,虽然冷但也不会达到零度以下结冰温度,另外放那么长时间,会融化成水,地窖里积水,冰被水淹没很容易融化,又怎么取出来使用了?一怎么可能把冰能放到夏天使用呢?


独家探索视角

在《淮南万毕术》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中三日成冰。”后中国历代都有类似的记载,在现代这段话被质疑了,毕竟拿开水造冰听起来点荒诞不经,但也有学者愿意试试结果真造出冰了,这种造冰方法的原理是什么了?

首先我们来解读“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中三日成冰。”这里有几个重点,一个是开水,一个是瓮,一个是新缣,一个是沈。瓮就是大的陶器,它的特点是小口大腹;新缣就是粗厚的丝织物;沈者井也,所以这段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于夏日用窄口巨瓶煮开水后密封入井造冰。

论证过程很长兴扬就不多说了,经过学者们的实验发现这种方法是可以造冰的,而且必须用开水,也必须要在夏天才行,原理是低压下水快速蒸发时会吸热制冷,只要空气湿度小,气温也合适,瓮的容集大,密封效果好可以造出少量的冰!当然放水中三天冰早化了,这句话可能是用来误导人的。

其实在道教中有很多方术都是如此,它们看似只是迷信毫无科学道理,背后却是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咒蛇术和五岳真形图,兴扬在这里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两者的科学原理。

咒蛇术的原理很简单,秘诀不在咒语,你把咒语念成巴拉巴小魔仙也可以让蛇定住,它原理是必须要逆时针盘起蛇,这是蛇的生理特征决定的,蛇的静脉在左侧,被逆时针盘起来的蛇血脉受阻,再者蛇的爬行以头为准,被盘起来的蛇头没有活动空间所以动不了。

五岳真形图是符咒也是地图,五岳真形图就是五岳的等高线地图,古代道士佩戴此符入五岳好比是带着地图走,所以道书中说道士入山必佩五岳真形图。

在道教有诸多被大家看做是封建迷信,其实背后有很多科学知识的内容,这些内容并不是没有迷信的地方,只是这些科学知识在古代的环境下被神化是必然的,希望大家了解这些道教科学的知识后可以重新认识道教,不要以为道教就是迷信了。


全真道士梁兴扬

冰在现代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自人类的第一个现代冰箱被一个美国人在英国发明出来之后,我们就开始逐渐在炎热的夏天享受起了冰给我们带来的冰凉福利,如果不太了解历史的话,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用冰只是现代人的福利,跟古代人是挂不上钩的,但实际上在古代,在远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人用起了冰。

周朝之前的年代里有没有人在夏天用过冰我们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已经可以在夏天的时候用上冰了,在当时周天子所用的冰是夏天的时候从结冰的河里面挑选出一些水质良好的地段凿出的一块块寒冰,然后储藏在专门的冰窖里面,这样来年的夏天就可以使用了。



古人的冰窖以及冰的保存

古人的冰窖都是寻找一些非常阴凉的地方挖掘建造的,这些地方要常年不能见到阳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太阳所带来的温度将冰窖中的冰迅速融化,之后他们会在冰窖的最底层铺上很多桔梗类或者芦苇类的植物,在铺垫完这些植物之后,他们才会将一块块的冰放入冰窖中,然后在上面再铺垫上一些桔梗植物,这样就能将冰保存到来年了。

当然,并不是说通过这种方法保存的冰不会融化,冰还是会融化的,而且融化的还是大部分,随着冰的慢慢融化,在来年的夏天能保存下来的冰就只剩下了三成左右,所以一般在储存冰的时候古人都会准备数量非常庞大的冰,以备融化后留下的冰可堪使用。

当然这种用冰方式是有条件限制的

第一个条件是你得生活在冬天可以结冰的地方,如果这个条件不满足,那什么都将会是空谈,所以在那个年代冰往往是很多北方贵族的福利,南方的贵族无福享受。
第二个条件就是在社会中的地位,在周朝春秋战国时期,能用得起冰的除了周天子之外就是各大诸侯国的王公贵族了,他们的手下会有专门的人为他们管理着冰窖,在冬天的时候,为他们采集冰,夏天的时候则负责为他们发放冰。

与此同时,当时还出现了一种非常原始的冰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冰鉴,冰鉴是纯由青铜打造,造型像一个樽,在打造冰鉴的时候会在中间留下一个夹层,然后冰块就可以放入这个夹层中,冰鉴就能拥有制冷的效果了,这样就能保存王公贵族们所喜爱的食物以及水果,使他们享受到平民所无法享受的福利了。


人工造冰的技术出现于唐朝,繁盛于宋朝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东西都会发生改变,就比如在唐朝的时候,人们制冰的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只能当天然搬运工的人们,开始获得了人工造冰的技术。

人们发现通过将一些硝石放入水中,能在消失迅速吸收热量的同时获得到他们所想要的冰块,就这样夏天用冰开始不分地域了起来,南方的豪富贵族们也开始享受起了冰的福利。

在唐朝的市井中也有商人销售冰块,只不过因为价格太过昂贵,导致了很多平原百姓消费不起,所以只能在豪富人家中通行,在宋朝的时候,人工造冰的技术才开始得到了普及,就算是南方的平民百姓,也能在街市中买到冰块,买到一杯冰凉透底的茶汤。

古代冰箱的改变与科技发展的使然

就是在这个时候,古代的冰箱也发生了改变,冰箱开始由青铜冰鉴改头换面成为了木质的冰箱,这些的冰箱的外体开始变成木质的,但在木质冰箱的内部却是金属打造,木和金属之间的夹层就是放冰的地方,而金属的内部则就是储存食物的地方。

正所谓科技改变时代,随着我们人类技术的慢慢发展,很多我们以往说觉得不可能的事情都会越来越普遍,冰在以前只有寥寥少数人才能享用,这种情况不正如我们现代的宇航员上太空吗?

在我们这个太空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真正能进入太空的人少的可怜,而且过程十分复杂,不仅要从千万人中挑选出少数几人,还要经过各种非常严格的训练才能上天,也可以想见,在遥遥可及的将来,人类的太空技术也能和这个制冰技术一样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到时候人类上太空就会变成一件跟我们现代人享用冰一样的普遍事,我们也终将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进入太空时代。

所以说这就是我从制冰技术在历史中的发展所得出的一些联想,我们处在了一个古人无法想象的年代,而我们的后代也终将进入一个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年代,这是科技发展的趋势所然,也是大时代最终所做出的选择。


孤客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件非常精美的战国时曾国青铜器:曾侯乙冰鉴。这个冰鉴的用法相当于古代的冰箱。在夹层里放冰,把酒注入青铜器内胆,这样就可以在夏天喝上冰酒。《楚辞》里提到过“冻饮”,就是指夏天把酒里的糟沫捞出,然后把酒冰镇了来喝,这样非常舒畅。有这样的实用器,说明至少在战国时代的古人就知道用冰。

《周礼*天官冢宰》有“凌人”,就是掌管关于“冰政”的官职。“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掌冰正,即掌管藏冰之政。《周礼》中提到日期都是夏历。到了夏历十二月,凌人要命令斩伐冰块藏入冰窖。所斩伐的数量是所需的三倍。因为到了春天即使藏在冰窖里的冰也会逐渐融化。凌人要负责出冰及藏冰。

这些冰是哪儿来的呢?同一则里后面还有一句话,“夏颁冰,掌事。秋,刷。”夏天暑气盛,正是用冰的时候,周王把冰颁赐下去。到了秋天要刷除冰室,为什么呢?因为天冷了,可以纳入新冰。冰室和冰窖不是一回事。冰室是产冰所用,冰窖则是藏冰所用。比如说冰室可能是在地面以上的建筑,适于天冷的时候生产冰。而冰窖则可能是地下建筑,便于天热的时候保藏冰。

古人用冰来做什么用呢?《周礼》提到的用途有周王所用的肉类及美味的食物都要靠冰来冷藏,古人已经知道低温保鲜的道理。还有酒、浆之类,三酒、五齐、六饮都盛在冰鉴里。还有一个用处,周王死了,停尸的时候要在尸床下放冰寒尸。周王也会把冰赐给臣下。

北京故宫慈宁宫西南有清代的冰窖遗址。不过现在已经把冰窖的一部分改为对外营业的餐厅。真正藏冰的冰窖是拱券式半地下建筑。每年冬天三九天,从御河伐冰,并把冰凿成统一尺寸的方块,然后收藏在冰窖里,等到第二年夏天就能用上了。


沅汰历史

古人应该只掌握了冰的存储技术吧,制冰技术尚不成熟,而且成本太大吧。

从一些古籍中可以看出,古人会把冬天的冰块存储起来供夏天使用,古人存储冰块也是蛮讲究的,为了保证冰的质量,古人一般在一些深山的溪谷中取上好的泉水来制作冰块,而且据古籍中记载对冰的尺寸大小都有严格的要求,《唐六典》卷19载中记载为:“每岁藏冰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其实当时冰块都好解决,主要是冰窖的建设和选址,古时候冰窖一般都建在地下五米一些,利用了泥土不导热,地下水层温度低可以吸热的原理,冰上面还覆盖棉被来隔绝外界温度,减少与外界的温度交换,可见当时的存储冰的技术已经很完善了,不然不会记载的这么详细。

古时候一般藏冰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要经过开采,运输,存储,保养几个步骤,非一般人所能及,所以当时的冰块一般只供皇室,官府及少数达官贵人享用。


ROSE56195

题主问这个问题,个人揣测在主要的是在夏天的时候,考虑到要制冰,因为冬天的话我们有天然冰。古人主要是把冬天的冰块放在冰井里,进行储藏。冰井就是储藏冰块的地窖。


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载着:“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内有冰井。”。朝廷设立冰室,冰室里又有冰井储藏冰块。宋朝陈师道有诗《魏衍见过》:“洒然堕冰井,起粟竖寒毛。”描写了冰井温度低。

唐朝时候,方士们在炼丹过程中不仅发明了火药,还发现硝石溶于水可以降温使得水结冰。古人并不是直接食用硝石做的冰。先取一个大盆装水,再取一个罐子装水放在大盆里。在大盆里放硝石给罐子里的水降温,结冰。有时候也不全为结冰,只是通过降温让食物变得清凉,这样可以解暑。



宋朝商品经济发达。那时候有大量的官方冰窑和民间冰窖和丰富的冷饮。《水浒传》生辰冈杨志买酒解渴,解暑。其实就是因为宋朝有凉酒。宋朝不叫冰镇而是叫“雪泡”或者“冰雪”,比如雪泡梅花酒,雪泡豆儿水,冰雪甘草汤。就是冰酒和冰镇绿豆汤。《宋史》卷三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四记载宋孝宗因为吃冷饮拉肚子的事情。 所以古代夏天的冰主要是来自冬天的藏在冰窖和冰井里的藏冰。


文/红雨说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