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製冰的?

古今說史

大家都知道古代人是會儲藏冰的,然而實際上古人在夏天也會製造冰呢!

我們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冰箱,特別是在夏天,空調冰箱電扇一類的製冷電器能夠很好的為人們消暑解熱,那麼古代的時候人們靠什麼消暑解熱呢?難道就靠一把大蒲扇嗎?不是的,其實古人也會有空調冰箱一類的設計,但是它們都離不開一種原料,那就是冰了。

古人所用的冰,絕大部分都是冬天的時候儲藏起來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這天氣最冷的時候,把河裡的冰弄成塊兒拉出來,通常都是在河邊建造或者挖掘一些不通風的房子和地窖,下面和周圍用柴草或者其他容易隔溫的東西擋開,然後在裡面放冰塊兒,這些冰塊通常都很大,需要動用牲畜拉到裡面,冰塊也會有阻擋的東西,防止凍到一起,裝滿之後把房子或者地窖密封起來,這樣這些冰可以一直放到來年的六七月份,不過通常從農曆四五月份就開始把冰拉出來賣了。


能買得起冰的,通常都是一些大戶人家,他們用做製作冷飲和儲藏食物,用冰儲藏食物的器具通常都會有夾層或者是上下層結構的金屬器具,一層放冰,一層放食物,和現在的冰箱作用差不多;夏天特別炎熱的白天,有的也會在房間裡放一些冰,用扇子扇動,這樣整個房間都會很涼快,這樣就類似現在的空調了,皇宮裡面通常都會有這樣的設計安排。


其實古人儲藏冰和使用冰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但其實古人在夏天也會製造冰,這就很神奇了,可能我們現代人不用冰箱都不知道怎麼製造冰,但是古人在生產生活經驗中發現了一些硝石(牆霜)溶於水的時候會吸熱,於是發明了製造冰的辦法,通常是在密閉的房間裡,用一個大木盆裡面裝上水,大木盆中再放一個小瓷盆或者金屬盆,小盆裡邊放上水,再放入硝石,然後不停的轉動小盆和大盆裡面的水。並且不停的換小盆中的溶有硝石的水,那麼這種大盆裡面的水漸漸就會變得特別涼,時間長了會降到冰點以下,當水靜止下來的時候就開始結冰了。

這種製作冰的方法比較麻煩,所以製造出來的冰也很貴(通常賣冷水的比較多),明清時期南方有些地方有一些製冰廠就是這樣製作冰的,因此這種方法通常在南方冬天時不容易得到和儲藏冰的地方才會使用,北方通常不會用這種方法的。


人類的方向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有兩個方法。

第一,就是天龍八部裡面,西夏皇宮那種窖冰。

在冬天,由工人去冰封的河邊湖邊上取冰,至少要半米厚度的。

將這些大冰塊,藏在深入地下的地窖中。

地窖附近一般有地下水,所以溫度很低,接近零度。

然後將地窖嚴格密封起來,定期除水其餘時候不能進入。

這樣,到了夏天一般冰塊最多融化一半,剩下的一半也足夠皇室使用了。

第二,就是化學制冰

宋代開始,一些人使用硝石製冰。

硝石溶於水,就會吸收大量熱量,導致水的溫度驟降。

於是,在一個大盆裡倒一些水,再放入一個小盆,小盆裡也倒一盆水,然後在大盆裡倒入硝石,小盆裡的水就會結成冰。

硝石還可以重複提煉使用。

這種方法,為普通平民中的富人提供了冰。

這種製作方法缺點是效率低,每次只能製冰一小塊,所以冰塊的價格不低。

到了夏天,宋元明清的有錢平民,往往會飲用加冰的飲料。這些飲料五花八門,加糖加蜜加茶加奶等等。


薩沙

首先我們要說,古人在炎熱的夏天也是有冰可用的,可以吃到冰鎮的飲料、水果之類。比如《東京夢華錄》載,六月巷陌路口、橋門市井,皆賣“芥辣瓜兒、義塘甜瓜、衛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鵝梨、金杏、小瑤李、紅菱、沙角兒、藥木瓜、水木瓜、冰雪涼水、茘枝膏”等水果或水果製品,“皆用青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舊宋門外兩家最盛”。大街上有冷飲、冰鎮水果叫賣。

那麼古時又沒有電冰箱,夏天的冰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嚴格來說,題主的提問——“古人是如何製冰的”——這麼問並不十分準確,因為古代夏天用到的冰,並不是人工製造出來的,而是來自冬季的藏冰。以前的冬天,官府與有條件的大戶人家、商人都有采冰,放入地窖儲藏起來,保存到夏天使用。

不過,人工製造小規模冰塊的技術,古人還是知道的。大約在唐朝末期,人們生產火藥時開採出大量硝石,並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有了這一技術,在夏季製出冰塊也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古人夏天所用的冰,顯然不是用硝石降溫的方式製成,因為這麼製冰的效率太低了。


吳鉤的鉤沉

古人是在冬天製冰。他們把河水結的冰挖出來,存放到地窖裡,夏天用。

咱們以清朝為例。每年冬至過後就是皇家鑿冰儲冰的日子。此事歸工部都水司負責。每年鑿河取冰之前,要祭拜河神,感謝河神賜予的冰塊。古人對大自然還是敬畏的。皇帝是天的兒子嘛,動爸爸的東西,不恭敬還行。

鑿出來的冰會修整的四四方方,並且有標準的尺寸要求,這樣就可以很高效地利用冰窖的空間了。冰窖一般都挖建在半地下。在清朝大部分時期裡,建冰窖是國家壟斷行業,老百姓不允許建。冰窖有兩種,一種是官窖,專供皇家使用,另一種是府窖,供王爺們使用。

在北京就有個冰窖口衚衕。就是一個清朝時期的官窖所在地。它之所以修建在此地,是因為旁邊就有城市水系的枝蔓。從西邊的玉泉山引水至此,與東邊的通州大運河水系貫通,南邊就是皇室的什剎海景區,當然還有後來老舍自沉的太平湖。

這麼豐富的水源源不斷流過,自然為古人制冰提供了方便之地。

像現在的供暖季一樣,每年有個供冰季。每年農曆五月初一開始,到七月三十位置,供冰兩個月有閏月就算是抄上了,可以多享用些時日。

用冰主要有兩個地方。一是來給皇家的屋子降溫,當綠色空調使用。裝冰的容器也是有講究的。外面是木製的,內裡是鉛或錫的,只要不直接喝就不會重金屬中毒。二是冰鎮食物的。

因為夏天的冰非常珍貴,所以,皇帝會對喜愛的大臣的防暑降溫賞賜是按等級發“冰票”。大臣可以憑票領冰。

所以如果您在清朝的夏天能喝上一碗冰鎮酸梅湯,絕對比82年的拉菲要款式的多。


時拾史事

古人不可能會製冰,就算天然結的冰,也不會太厚,如果太厚也無法切割,更不容易放在地窖裡保存,大家知道冬天,地窖裡的溫度一般高於0°以上,夏天地窖裡,雖然冷但也不會達到零度以下結冰溫度,另外放那麼長時間,會融化成水,地窖裡積水,冰被水淹沒很容易融化,又怎麼取出來使用了?一怎麼可能把冰能放到夏天使用呢?


獨家探索視角

在《淮南萬畢術》中有這樣一段內容:“取沸湯置甕中,密以新縑,沈中三日成冰。”後中國曆代都有類似的記載,在現代這段話被質疑了,畢竟拿開水造冰聽起來點荒誕不經,但也有學者願意試試結果真造出冰了,這種造冰方法的原理是什麼了?

首先我們來解讀“取沸湯置甕中,密以新縑,沈中三日成冰。”這裡有幾個重點,一個是開水,一個是甕,一個是新縑,一個是沈。甕就是大的陶器,它的特點是小口大腹;新縑就是粗厚的絲織物;沈者井也,所以這段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於夏日用窄口巨瓶煮開水後密封入井造冰。

論證過程很長興揚就不多說了,經過學者們的實驗發現這種方法是可以造冰的,而且必須用開水,也必須要在夏天才行,原理是低壓下水快速蒸發時會吸熱製冷,只要空氣溼度小,氣溫也合適,甕的容集大,密封效果好可以造出少量的冰!當然放水中三天冰早化了,這句話可能是用來誤導人的。

其實在道教中有很多方術都是如此,它們看似只是迷信毫無科學道理,背後卻是豐富的科學知識,如咒蛇術和五嶽真形圖,興揚在這裡簡單的解釋一下這兩者的科學原理。

咒蛇術的原理很簡單,秘訣不在咒語,你把咒語念成巴拉巴小魔仙也可以讓蛇定住,它原理是必須要逆時針盤起蛇,這是蛇的生理特徵決定的,蛇的靜脈在左側,被逆時針盤起來的蛇血脈受阻,再者蛇的爬行以頭為準,被盤起來的蛇頭沒有活動空間所以動不了。

五嶽真形圖是符咒也是地圖,五嶽真形圖就是五嶽的等高線地圖,古代道士佩戴此符入五嶽好比是帶著地圖走,所以道書中說道士入山必佩五嶽真形圖。

在道教有諸多被大家看做是封建迷信,其實背後有很多科學知識的內容,這些內容並不是沒有迷信的地方,只是這些科學知識在古代的環境下被神化是必然的,希望大家瞭解這些道教科學的知識後可以重新認識道教,不要以為道教就是迷信了。


全真道士梁興揚

冰在現代早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中,自人類的第一個現代冰箱被一個美國人在英國發明出來之後,我們就開始逐漸在炎熱的夏天享受起了冰給我們帶來的冰涼福利,如果不太瞭解歷史的話,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用冰只是現代人的福利,跟古代人是掛不上鉤的,但實際上在古代,在遠在周朝的時候,就有人用起了冰。

周朝之前的年代裡有沒有人在夏天用過冰我們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周朝的時候周天子已經可以在夏天的時候用上冰了,在當時周天子所用的冰是夏天的時候從結冰的河裡面挑選出一些水質良好的地段鑿出的一塊塊寒冰,然後儲藏在專門的冰窖裡面,這樣來年的夏天就可以使用了。



古人的冰窖以及冰的保存

古人的冰窖都是尋找一些非常陰涼的地方挖掘建造的,這些地方要常年不能見到陽光,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太陽所帶來的溫度將冰窖中的冰迅速融化,之後他們會在冰窖的最底層鋪上很多桔梗類或者蘆葦類的植物,在鋪墊完這些植物之後,他們才會將一塊塊的冰放入冰窖中,然後在上面再鋪墊上一些桔梗植物,這樣就能將冰保存到來年了。

當然,並不是說通過這種方法保存的冰不會融化,冰還是會融化的,而且融化的還是大部分,隨著冰的慢慢融化,在來年的夏天能保存下來的冰就只剩下了三成左右,所以一般在儲存冰的時候古人都會準備數量非常龐大的冰,以備融化後留下的冰可堪使用。

當然這種用冰方式是有條件限制的

第一個條件是你得生活在冬天可以結冰的地方,如果這個條件不滿足,那什麼都將會是空談,所以在那個年代冰往往是很多北方貴族的福利,南方的貴族無福享受。
第二個條件就是在社會中的地位,在周朝春秋戰國時期,能用得起冰的除了周天子之外就是各大諸侯國的王公貴族了,他們的手下會有專門的人為他們管理著冰窖,在冬天的時候,為他們採集冰,夏天的時候則負責為他們發放冰。

與此同時,當時還出現了一種非常原始的冰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冰鑑,冰鑑是純由青銅打造,造型像一個樽,在打造冰鑑的時候會在中間留下一個夾層,然後冰塊就可以放入這個夾層中,冰鑑就能擁有製冷的效果了,這樣就能保存王公貴族們所喜愛的食物以及水果,使他們享受到平民所無法享受的福利了。


人工造冰的技術出現於唐朝,繁盛於宋朝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東西都會發生改變,就比如在唐朝的時候,人們製冰的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只能當天然搬運工的人們,開始獲得了人工造冰的技術。

人們發現通過將一些硝石放入水中,能在消失迅速吸收熱量的同時獲得到他們所想要的冰塊,就這樣夏天用冰開始不分地域了起來,南方的豪富貴族們也開始享受起了冰的福利。

在唐朝的市井中也有商人銷售冰塊,只不過因為價格太過昂貴,導致了很多平原百姓消費不起,所以只能在豪富人家中通行,在宋朝的時候,人工造冰的技術才開始得到了普及,就算是南方的平民百姓,也能在街市中買到冰塊,買到一杯冰涼透底的茶湯。

古代冰箱的改變與科技發展的使然

就是在這個時候,古代的冰箱也發生了改變,冰箱開始由青銅冰鑑改頭換面成為了木質的冰箱,這些的冰箱的外體開始變成木質的,但在木質冰箱的內部卻是金屬打造,木和金屬之間的夾層就是放冰的地方,而金屬的內部則就是儲存食物的地方。

正所謂科技改變時代,隨著我們人類技術的慢慢發展,很多我們以往說覺得不可能的事情都會越來越普遍,冰在以前只有寥寥少數人才能享用,這種情況不正如我們現代的宇航員上太空嗎?

在我們這個太空技術還不是很發達的年代,真正能進入太空的人少的可憐,而且過程十分複雜,不僅要從千萬人中挑選出少數幾人,還要經過各種非常嚴格的訓練才能上天,也可以想見,在遙遙可及的將來,人類的太空技術也能和這個製冰技術一樣發生突飛猛進的變化,到時候人類上太空就會變成一件跟我們現代人享用冰一樣的普遍事,我們也終將因為時代的發展而進入太空時代。

所以說這就是我從製冰技術在歷史中的發展所得出的一些聯想,我們處在了一個古人無法想象的年代,而我們的後代也終將進入一個我們所無法想象的年代,這是科技發展的趨勢所然,也是大時代最終所做出的選擇。


孤客生

中國國家博物館裡有一件非常精美的戰國時曾國青銅器:曾侯乙冰鑑。這個冰鑑的用法相當於古代的冰箱。在夾層裡放冰,把酒注入青銅器內膽,這樣就可以在夏天喝上冰酒。《楚辭》裡提到過“凍飲”,就是指夏天把酒裡的糟沫撈出,然後把酒冰鎮了來喝,這樣非常舒暢。有這樣的實用器,說明至少在戰國時代的古人就知道用冰。

《周禮*天官冢宰》有“凌人”,就是掌管關於“冰政”的官職。“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掌冰正,即掌管藏冰之政。《周禮》中提到日期都是夏曆。到了夏曆十二月,凌人要命令斬伐冰塊藏入冰窖。所斬伐的數量是所需的三倍。因為到了春天即使藏在冰窖裡的冰也會逐漸融化。凌人要負責出冰及藏冰。

這些冰是哪兒來的呢?同一則裡後面還有一句話,“夏頒冰,掌事。秋,刷。”夏天暑氣盛,正是用冰的時候,周王把冰頒賜下去。到了秋天要刷除冰室,為什麼呢?因為天冷了,可以納入新冰。冰室和冰窖不是一回事。冰室是產冰所用,冰窖則是藏冰所用。比如說冰室可能是在地面以上的建築,適於天冷的時候生產冰。而冰窖則可能是地下建築,便於天熱的時候保藏冰。

古人用冰來做什麼用呢?《周禮》提到的用途有周王所用的肉類及美味的食物都要靠冰來冷藏,古人已經知道低溫保鮮的道理。還有酒、漿之類,三酒、五齊、六飲都盛在冰鑑裡。還有一個用處,周王死了,停屍的時候要在屍床下放冰寒屍。周王也會把冰賜給臣下。

北京故宮慈寧宮西南有清代的冰窖遺址。不過現在已經把冰窖的一部分改為對外營業的餐廳。真正藏冰的冰窖是拱券式半地下建築。每年冬天三九天,從御河伐冰,並把冰鑿成統一尺寸的方塊,然後收藏在冰窖裡,等到第二年夏天就能用上了。


沅汰歷史

古人應該只掌握了冰的存儲技術吧,製冰技術尚不成熟,而且成本太大吧。

從一些古籍中可以看出,古人會把冬天的冰塊存儲起來供夏天使用,古人存儲冰塊也是蠻講究的,為了保證冰的質量,古人一般在一些深山的溪谷中取上好的泉水來製作冰塊,而且據古籍中記載對冰的尺寸大小都有嚴格的要求,《唐六典》卷19載中記載為:“每歲藏冰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其實當時冰塊都好解決,主要是冰窖的建設和選址,古時候冰窖一般都建在地下五米一些,利用了泥土不導熱,地下水層溫度低可以吸熱的原理,冰上面還覆蓋棉被來隔絕外界溫度,減少與外界的溫度交換,可見當時的存儲冰的技術已經很完善了,不然不會記載的這麼詳細。

古時候一般藏冰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要經過開採,運輸,存儲,保養幾個步驟,非一般人所能及,所以當時的冰塊一般只供皇室,官府及少數達官貴人享用。


ROSE56195

題主問這個問題,個人揣測在主要的是在夏天的時候,考慮到要製冰,因為冬天的話我們有天然冰。古人主要是把冬天的冰塊放在冰井裡,進行儲藏。冰井就是儲藏冰塊的地窖。


北魏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記載著:“朝廷又置冰室於斯阜,室內有冰井。”。朝廷設立冰室,冰室裡又有冰井儲藏冰塊。宋朝陳師道有詩《魏衍見過》:“灑然墮冰井,起粟豎寒毛。”描寫了冰井溫度低。

唐朝時候,方士們在煉丹過程中不僅發明了火藥,還發現硝石溶於水可以降溫使得水結冰。古人並不是直接食用硝石做的冰。先取一個大盆裝水,再取一個罐子裝水放在大盆裡。在大盆裡放硝石給罐子裡的水降溫,結冰。有時候也不全為結冰,只是通過降溫讓食物變得清涼,這樣可以解暑。



宋朝商品經濟發達。那時候有大量的官方冰窯和民間冰窖和豐富的冷飲。《水滸傳》生辰岡楊志買酒解渴,解暑。其實就是因為宋朝有涼酒。宋朝不叫冰鎮而是叫“雪泡”或者“冰雪”,比如雪泡梅花酒,雪泡豆兒水,冰雪甘草湯。就是冰酒和冰鎮綠豆湯。《宋史》卷三百八十五·列傳第一百四十四記載宋孝宗因為吃冷飲拉肚子的事情。 所以古代夏天的冰主要是來自冬天的藏在冰窖和冰井裡的藏冰。


文/紅雨說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