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銀子的唐朝,到底用什麼當貨幣?

sbshow

唐朝的時候,白銀還不是大規模流通的貨幣,而銀票也還沒有出現,當時的人們用銅錢或是絹帛作為貨幣,也就是“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李淵“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也就是說,李淵政權廢除了自漢武帝時期就流通於市的五銖錢,開始使用開元通寶。開元通寶,也稱開通元寶,是唐朝的第一種法定貨幣,也是整個唐朝流通時間最長,發行量最大的錢幣。多銅製,也有少量金銀製錢(皇帝賞賜品,並不投入流通,十分罕見,極為珍貴)。根據其幣面和生產時間,大體可以分為三類:早期的開元通寶做工精良,大小統一,屬於貨幣中的精品;中期開元通寶則以錢幣背面的紋飾為特點,一般是星狀紋或彎月紋;晚期開元通寶比較粗糙,質量也略有差別,這與晚唐國力衰退相關。錢幣上的“開元通寶”四字為大書法家歐陽詢所題,字體“雋秀、挺拔”,十分具有欣賞和收藏價值,故為歷代收藏家所青睞。而由於唐朝是中國古代的黃金時期,故開元通寶也被百姓賦予辟邪、生財的含義。
除開元通寶,唐肅宗年間還發行過“乾元重寶”,代宗年間發行過“大曆元寶”(史書無記載,但有存世實物),以及安祿山鑄造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等。
除了銅幣,絹帛也是唐朝社會上流通的法定貨幣,這包括綾、羅、錦、縑等,都是比較有價值的絲織物。絹帛的使用比銅幣更為廣泛,尤其在賞賜、賄賂、答謝、徵集軍費時,絹帛一般都會替代銅幣,若是在經濟發展比較迅速,錢荒出現的時候,絹帛的通行更是彌補銅錢不足的重要方式。

歷史研習社

唐代是我國最早使用白銀作為貨幣的,但是唐代的白銀並不參與市場流通。只用於各地財稅徵收,也就是稅銀。那麼唐代用於市場流通的貨幣都有哪些呢?

唐武德四年,李淵下令廢五株行開元通寶,開年號錢之先河。開元通寶在貞觀之治時鑄造量極大,且做工精美,重量足,材質為優質青銅。由書法大家歐陽詢親書錢文,筆法凝重端莊,字體在篆、隸之間,並有楷意,對後代錢文具有深遠影響。



&開元通寶,鑄造量極大,通行七百年,至明代才被廢止。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鑄造乾封泉寶小平錢,主要為青銅質,也有少量鉛錢。乾封泉寶本意一枚當十枚流通,但不為市場接受,次年即停鑄,故鑄造量極少,現在存世量極少。目前市場上只見仿品,也是造假者喜歡做的品種。


&乾封泉寶,五級幣,市場價5000元。

到了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開始,鑄造了一種當十枚開元通寶的乾元重寶,以緩解財政困難。早期乾元重寶字郭深峻,字文精美。其中的重輪大錢則當五十枚開元通寶,重量在20克左右,後期減重貶值,並出現鐵錢和鉛錢。

&乾元重寶重輪背祥雲,六級幣,市場價3000元。

代宗大曆年間(766~779年)鑄造大曆元寶,青銅質,銅質晦暗,字跡多迷漫不清,比較少見。後德宗建中年間(780~783年)鑄建中通寶,青銅質。形制多輕薄,鑄工粗糙,除中字較規整外,其餘三字皆不清晰。



&大曆元寶小平背雙月,四級幣,市場價7000元。

建中通寶小平,五級幣,市場價3000元。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毀佛鑄會昌開元,鑄工較粗糙,背文字為和鑄造地,多迷漫不清。會昌開元中背永和藍大王比較罕見,價格也不便宜。

&會昌開元背紀地,較多品種一兩百。

唐僖宗鹹通十一年(870年)鑄造唐代第一珍——鹹玄通寶,由於僅屬試鑄,未能發行,今存者極少,價值不菲。


&唐代第一珍,鹹玄通寶,珍品,市場參考價20萬。

而安史之亂時,史思明據東都洛陽,鑄造得壹元寶,一枚當開元通寶百枚,後覺得得壹非長柞之兆,於是又改鑄順天元寶,由於得意元寶鑄造時間短,鑄造量極小,如今也是十分難得的稀有品種。

&得壹元寶、順天元寶背月,市場價分別為8000元、1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不但以銅錢作為貨幣,還以絹帛作為貨幣。貞觀時期,一匹絹可買一斗米,可換錢三四枚,在唐代後期絹帛逐漸退出貨幣功能。


風雲說收藏

首先這個問題有一半是錯誤的,和所有朝代一樣,唐朝使用銀子做貨幣,但是銀子不是唐朝唯一的貨幣形式。

唐朝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形式,分別是谷帛,銅錢,黃金和白銀。


第一,谷帛。

谷帛就是糧食和紡織品。吃和穿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所以谷帛本身是使用價值極強的一種貨 幣,退出交換後即可直接進行消費。動亂時期它們比任何金屬貨幣都受歡迎,沒有吃穿,凍死餓死,黃金萬兩也沒有毛用是不是?

唐朝開元年間規定,

“綾、羅、絹、布、雜貨等,交易皆合通用,……與錢貨兼用, 違者準法罪之”,

政府賦稅,如《租庸調》的庸、調,也是收絹帛。軍費支出,一次用絹帛可達幾十萬匹。中學時期弟兄們都學過白居易的《賣炭翁》吧,倒黴老爺子被太監把木炭給強行拉走,不過人家也不是白拿:“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當時鐵錘也不知道,看了詩罵這些死太監,拿紅綢子換木炭,簡直是強盜,後來才知道,人家是給錢的。半匹紅綃一丈綾,就是貨幣,白居易寫這個,是說給的錢少了,老頭子吃了虧而已。

唐代中葉以後,絹帛的貨幣作用逐漸衰落。第一是天下太平了,糧食和布匹不再那麼緊缺,第二,絲綢布匹當錢使用,時間長了會腐爛變質,剪裁之後又變質,你想想看,捧著幾塊破布頭子買賣東西,總也不是個事吧。呵呵。所以流通中,逐漸被銅錢所代替。

二,銅錢

銅錢是我國流通時間最長,對古代社會經濟影響最大的一種貨幣。從秦始皇到清朝末年,大約流通了二千一百多年,這在世界貨幣史上也是僅有的。唐代最早是五銖錢,五銖錢與半兩錢同是以重量為錢名的銅錢,法定重量為五銖。自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共通行了七百三十九年。此後出現了通寶錢。

通寶錢是以通寶為錢名的錢幣,改變了過去以重量為錢名的舊制,而以帝王年號為主要標誌,在流通中取代了五銖錢。這種錢幣,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開始鑄造發行,到清朝末年,共流通了一千二百九十年,對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經濟有很大的影響。通寶的含義是通行的寶貨。最早的通寶錢為唐高祖鑄造的開元通寶。
取名開元的意思是自唐高祖李淵開始, 要去除過去的幣制積弊,富國強民,開闢新紀元。

三,黃金。

春秋戰國時期,黃金已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貨幣之一了,與早期的銅鑄幣並行使用。黃金則可通行於各國,不受國界限制,成為國際性貨幣。 唐宋時代,黃金用於打造器物飾品以及佛、道法事祭祀、佈施等有增無減,黃金的用途更加廣泛。與此同時,由於工商業和對 外貿易蓬勃發展,以黃金計價、估值以及用於大額賦稅、大宗交易的情況又時有發生。由於經濟的增長,黃金的貨幣 作用在這一時期又有所上升,但相比之下它作為貯藏、保值的作用仍是主要的。1979年山西平魯曾出土金鋌八十二件,金餅四件,部分刻有唐肅宗乾元年號。

唐宋時期,金銀製的錢 幣已較普遍,但多用作祭祀、佈施、饋贈、殉葬等,與流通中的銅錢有所區別。《舊唐書·玄宗本紀》記:開元元年(713年)九月,宴王公百僚於承天門,令左 右於樓下撒金錢。張祜詩云:“長說承天門下宴,百官樓下拾金錢”。

四 白銀


白銀和黃金一樣,在古代傳說時期就已成為人們交換中使用的貨幣之一了。但由於我國對白銀的提煉技術比較落後,因此白銀的使用時間應較黃金稍晚。唐代的貨幣,主要是絹帛。中唐以後,絹帛貨幣已不能適應市場交易的需要,其貨幣作用逐漸趨於衰退。貴金屬白銀,作為貨幣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本來,唐代的 法律不承認白銀為合法的貨幣,但由於交換、支付使用方便,人們多樂於用白銀,致使後來唐政府的經費也使用白銀了,所以實際上白銀貨幣在唐代已具有多種

用 途,如:商品交易、租稅、賑濟、賞賜、貢奉、軍費、佈施、官俸、債務等等。甚至政府的稅法都有用銀的規定,如唐稅制《租庸調》規定:“丁隨戶所出,歲輸絹 二匹,……非蠶戶,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到唐末、五代時期,白銀已成為商品流通中最常見的一種貨幣,根本改變了過去主要用於裝飾和貯藏的狀 態。不僅用銀的範圍擴大,而且用銀的數量也是空前的。據一些史籍記載,人們進行貢獻、濟軍、賄賂等活動用銀,一次往往是數萬兩或數十萬兩。 白銀貨幣在唐代通行的形式是銀鋌。
西安唐大明宮遺址曾出土唐玄宗天寶年間的銀鋌,長市尺九寸六分,寬二寸一分五釐,為笏狀長方形的銀鈑,銘文“重五十 兩”。

總結一下,唐朝的時候,谷帛,黃金,白銀,銅錢都作為貨幣流通過,但是使用最為廣泛的是谷帛和銅錢,後來還出現過鈔票的雛形“飛錢”,因為不夠普遍使用,這裡不多做介紹。


鐵錘歷史

唐朝以開元通寶,八珠錢為主



18771280483

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臺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廢除計重錢,改為年號錢,在中國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這個制度的建立,使得貨幣正真成為了貨幣符號,同時還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

唐代還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繡、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古詩“賣炭翁”的情景描寫中獲得相關信息。

在唐代,作為貴金屬的金銀,一般不參與金融流銅領域,為皇家、寺廟、官員顯貴使用,多用為飾品和器具。也用於儲藏。


凌風起

在古代中國的硬通貨是絲綢,當時中央給地方發放軍餉是發絹的,一卷絹可以換一千錢,而且絹很輕便,在任何國家中國的絹是可以當錢用的。中國人守護絲綢的秘密達800年,只是元朝時期絹才變的不值錢,在元以前是響噹噹的硬通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