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在豆瓣上将近两万人评分,高达9.5分?

爱--雨天

在我的眼里谈得上是精装历史剧只有两部,一部是《大明王朝1566》,一部是《走向共和》,导演张黎凭借这两部正式封神,普通观众靠着这两部了解到了不一样的历史,而《大明王朝1566》在历史剧中的地位就大概和《万历十五年》在研究历史中的地位差不多。不好意思扯远了,下面就抛开豆瓣来说说《大明王朝》为什么能有这么高的评分。



将历史和政治结合在一起

《大明王朝》开启了历史剧一种新的表达模式,就是将历史和政治完美的契合到了一起。第一遍就说看懂的观众不是天才就是不懂装懂,因为《大明王朝》里面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动作后面都有着很深的政治意义,一集的内容深度可能比别的历史剧一部的深度还深。

我举个例子,开篇第一集是以杖杀钦天监官员周云逸开头,紧接着就是内阁和司礼监在西苑就一年的国库开支谈论起来。就这么简单的一集如果非要谈论起来大概需要三千字朝上,因为那里面每个人说的话其实都有着许多含义,篇幅所限我只能截图列出来,感兴趣的可以看看,看完一定会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大明王朝》看几十遍都不一定懂。


实力派演员的倾情贡献

如果一部电视剧仅仅靠内容堆肯定是堆不起来的,更重要的还是还要靠演员的演绎,这部戏里面的许多演员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因为他们演的实在是太好了。

陈宝国老师的嘉靖帝

黄志忠老师的海瑞


倪大红老师的严嵩

王庆祥老师的胡宗宪


王劲松老师的杨金水

赵立新老师的沈三石


这些人将角色真的是演成真的了,他们简直就是戏中人,和他们相比那时候的育良书记显得都太弱了,可以说张黎导演的眼光的确还是可以的,他选的这些人撑起了这部内容优良的《大明王朝》。

除此以外如果具体考虑到豆瓣,可能真的和许多朋友说的那样豆瓣上许多评分的人其实都是跟风评论的,但其实在我看来只要看过再去评论那么9.5分这个高分《大明王朝》的确是当的起的,至于为什么不给它十分,那是因为怕它骄傲,各位如果对明史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一树梅花一放翁

因为实至名归。

虽然在我眼里,这部历史剧仍然屈居于《走向共和》之后,但与《北平无战事》一同构成了关于古代历史剧”贪腐与权力“问题的极佳佐证,堪称双壁。这两部戏最好是合起来看,合起来看就是一部戏。

与这个问题下其他答友关注这部戏的演员演技、台词、服装设计、舞美等不同,我看历史剧,就是看政治。

我说的政治,并不是时下流行的那种官场厚黑学成功学一类,不是那种所谓的怎么做人之类的庸俗的政治。而是政治的哲学,政治的本质。

政治的本质是什么?施密特说,政治就是划分敌友。毛主席说,政治就是把自己这边多的人搞得越来越多,把敌人那边的人搞得越来越少。两个意思是一样的。

但在中国历史上,贪腐和反贪腐,却似乎一直是政治最重要、最核心的表现形式。无论是皇帝大臣,还是普通老百姓,一谈古论今,总是会谈到清官和贪官。似乎只要解决了清官和贪官的问题,政治就清明了,社会就安定了,人民就幸福了。

表面上看,无论是《大明王朝1566》,还是《北平无战事》,都在谈论贪腐的问题。在大明王朝中,海瑞代表的清官体系,与严嵩代表的贪官体系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很多人觉得这部戏好看,就是因为这个斗争被演绎的十分精彩。

但正如刘和平曾说过:为什么拍历史剧一定要拍盛世呢?我就是要拍衰世,拍嘉靖,拍万历。

他是要表现衰世的贪腐与反贪腐吗?非也!非也!

衰世的困境在于,即使解决了贪官,暂时消除了贪腐,政治仍然会衰败下去。因为,刚才我已经说过了,政治的本质并不是贪腐与反贪腐,而是划分敌友,也就是政治要走何种路线,国家走什么道路。

《大明王朝1566》的真正主角,是嘉靖与海瑞,而不是严嵩与海瑞。严嵩与海瑞的矛盾是贪官与清官的矛盾,这只是表象;只有嘉靖与海瑞的矛盾才是核心的矛盾,即政治的矛盾,即,大明朝往何处去?的矛盾。

海瑞要解决的,难道只是一个小小的贪腐问题?不,是嘉靖朝的改革问题。

因此,片尾嘉靖对太子,也就是后来只当了几年皇帝的隆庆说:海瑞是赐给你的一把利剑。

因此,隆庆皇帝后来开启了著名的张居正改革。可惜,《大明王朝》的下部,也就是万历和张居正的改革,因为缺乏资金已经没法拍了。我们估计是看不到了。

看历史剧,最下等的就是那些戏说,爱情戏;中等的,是阴谋诡计,历史故事;上等的,是政治和哲学。


danyboy

中国第一生猛公务员:海瑞!

看本剧之前,我只知道海瑞跟北宋的包拯一样以清廉公正著称,一个叫海青天一个叫包青天,此外,当时的大明百姓还称海瑞为“包公在世”。

看完本剧之后,对比之下,我感觉海瑞远比包拯生猛多了。海瑞不应被评价为包公在世,海瑞不是包拯清廉公正的简单重现,而至少是包拯迭代升级后的2.0。因为包拯只是惩处欺压百姓、骄横跋扈的官僚与权贵,而海瑞可是直接奔皇上这个麻烦的根源去了。当然,同样作为皇帝,宋仁宗的形象远比嘉靖帝好多了,所以,包拯与宋仁宗的君臣关系也远比海瑞与嘉靖的君臣关系和谐。

1565年,也就是嘉靖四十四年,此时距离这位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帝去世只有一年了。这一年,国库依旧空虚,官员俸禄也连续被欠发很多年。即使在这种内忧外患(北边蒙古俺答、南边倭寇)的情况下,嘉靖帝依然要求内阁从抄没严世藩罗龙文等严党家产所得的三万两黄金六百万两白银中,拨出三百多万两用于修建自己心心念之的万寿宫和仁寿宫。

年底,万寿宫仁寿宫终于修建完毕,为博嘉靖帝欢心,内阁要求所有京官给皇上上贺表。在群臣都上贺表的情况下,海瑞竟一反众态地上了个“衰表”。猛人海瑞,便是凭着自己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下第一疏《治安疏》,在中国两千年的漫漫封建王朝史上闪耀出耀眼的光芒。

海瑞的生猛,不仅在于他竟敢独树一帜地不给皇帝乔迁新居喝彩,更在于他直接在奏疏里开骂嘉靖帝。

其一,当时,由于民生凋敝,嘉靖帝虽还没死,民间就已有“

嘉靖嘉靖家家都穷得很干净”的说法。恶搞皇帝年号在古代是个重罪,民间自己私底下说说也就算了,而这个海瑞,竟然敢把这个写进直呈嘉靖帝的奏疏里。

要知道,这可是在牌位顺序是“天地君亲师”的封建王朝,而非执政口号是“为人民服务”的当代。即使是在450多年后的现在,你敢想象在北京的一个正处级公务员在写给直呈党中央的内参里曲解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么?肯定不敢吧?所以说,海瑞的这个奏疏不仅是摸了老虎屁股,还狠狠地抽了几下。

其二,直接开骂嘉靖帝做得烂,不仅皇帝当得烂,父亲丈夫等其他角色也当得烂

我把海瑞在《治安疏》里的原话粘贴一下,不用翻译,大家应该都看得懂。

“(陛下)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

。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这,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十余年来极矣。”

怎么样?在这种描述之下,嘉靖帝是不是以一副夏桀第二、纣王第三的形象呼呼跃然笔上。

其三,海瑞不仅说不光是我海瑞一人看你嘉靖不爽,还说天下所有人都看你嘉靖不爽很久了,大臣们都知道这事,只要你嘉靖知道这一点,就还算是不笨。

原文如下: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内外臣工之所知也。知之,不可谓愚。”

如果把古代诤臣批评皇帝的奏疏排个名,海瑞的《治安疏》可以当之无愧的名列榜首。《治安疏》里更多生猛的批评我就不摘抄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去网上搜一下“治安疏”找来看看。

“《治安疏》事件”的发生,不是一个突兀的存在,这与一直深植于海瑞心中的“以民为本”思想极有关系。与嘉靖帝与群臣们的“以君为本”不同,海瑞呼吁“以民为本”;与自朱元璋开始封建王朝越来越严重的“皇帝独裁”不同,海瑞呼吁的是“君臣共治”。

当然,猛人海瑞不是一下子就蹦出来的。在之前的南平教谕、浙江淳安知县和江西兴国知县任上,海瑞就早已表现出不与官场浊流同流合污、屡屡以下抗上的猛人姿态。海瑞到哪里任职,哪里的官员系统就头痛到哪里。

被这位猛人批得这么惨,嘉靖是怎么评价海瑞的呢?八个字,“无父无君,弃国弃家”,也是犟嘴的厉害。但纵使这样,嘉靖生前也没有判处海瑞死刑,并通过遗诏让自己的儿子把海瑞从锦衣卫的诏狱中放出来。嘉靖想的是,“你海瑞想当比干,可我嘉靖却不是纣王,杀了你,反而是黑了我成全了你”。

所以,即使有着二十多年不上朝、让奸臣严嵩把持朝政二十年和“皇帝不当当道士”的诸多黑历史,嘉靖在史书上的形象也没有恶化成隋炀帝、宋徽宗那样,没杀大不敬的海瑞应该是个加分项吧。


鲸鱼币圈

《大明王朝1566》我前后看了两遍。开局便是杖杀钦天鉴,年节乞雪,给整个剧本的背景无形中拢上了一层腐朽的外衣,让我们第一时间就能明白,大明出了问题。整剧剧情铺陈紧凑,以朝廷国库亏空甚具而不得已实施改稻为桑国策和浙江通倭案为一条线,以权臣严嵩父子、裕王府臣和司礼监吕芳(代表皇帝势力)三方牵制或相互争斗为另外一条线,穿插戚继光、沈一石、齐大柱等剧情,深刻揭露了明朝朝廷之腐败,民生之艰难。剧中塑造的嘉靖帝傲慢自大,严嵩老奸巨滑,海瑞刚正不阿等典型形象,让观众看到历史剧扣人心悬、惹人叹惋的背后,人心可畏的力量。


少年少年75348000

明显是对嘉靖皇帝洗白,天天炼丹吃药还能知晓天下事?情节不够丰满,大概只介绍了海瑞严嵩的事,其实历史上这一时期张居正贡献要多很多,把海瑞描述的太完美了,他那一意孤行的性格其实害了很多人,胡宗宪 张居正 都被他弹劾过,一部正规历史剧应该把人多性格完完全全表现出来 所以看完这部电视剧觉得拍的不够好


个人兴趣推荐

大明王朝这个得分是应得的,虽然是高分剧,但我还是认为它可惜了。

《大明王朝1566》是2007年1月8日在湖南卫视首播,可以看出这算是湖南卫视的开年大戏了,对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但是这个剧的收视是如何呢,当年湖南卫视收视率不到0.5,可谓是惨败。如此优秀的电视剧创造了这种收视率该怪谁呢?

许多人都觉得正因为《大明王朝1566》的收视率不理想才使湖南卫视走上了雷剧的道路。那些所谓的雷剧上映后网上无论吐槽的有多惨,收视率依然坚挺,里面的流量小生小花依然有粉丝捧着。《大明王朝》这种好剧现在好多人知道很多都是因为高分剧推荐或者朋友推荐什么的,这种流传度还是比不过雷剧,这也是我说他可惜之地。


盐城视界

这部剧从一开始在湖南台上映就开始看,这十来年看了不下五遍,每一遍都有收获,每一遍也都有不解之处。从第一遍的基本没看懂,到前几天再次看完仍不知有多少不懂,期间却也是受益匪浅。

该剧制作精良,老戏骨们演技精湛,剧情紧凑合理,还有更多的屁话就不多说了。

这部剧分数如此之高,我个人是有些惊讶的,不是因为剧本身不好,而是因为,这部剧的受众群体毕竟是特定的少数。

并非说该剧层次多高,或者多文艺。而是因为这部戏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政治斗争,和权谋。

我相信刚步入社会的学生不会看懂为什么胡宗宪烧掉马宁远的口供,嘉靖为什么临死前赶走吕芳;我也相信在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是文艺工作者,不屑于徐阶等清流同严嵩一样,对嘉靖依旧迎合,只图自保,似乎整部剧,都只是为了斗争而斗争;至于对那些连为什么挂织造局灯笼买田,就是给皇上脸上泼脏水都不明白的人来说,这部剧更是一帮无聊的丑大叔在搞着稀里糊涂的宫斗而已。

但如果有些政治阅历的人,会发现嘉靖、吕芳、严嵩、徐阶、胡宗宪、赵贞吉,甚至杨金水、沈一石,这些老狐狸的每句话的目的、每个表情的深意都值得细细品读,除了胡宗宪殚精竭虑保百姓外,其他人要么弄权、要么斗争、要么自保、要么和稀泥,就是没人真正干事。而他们的所有举动都直指权利的中心,每一招每一式都深思熟虑,这才是本片最大的看点。我姑且称他为政治烧脑剧,这类剧,凤毛麟角。

许多人拿雍正王朝、走向共和与该剧并论,在我看来,其实并不是一个类型的剧,该剧虽也有历史,但讲的却绝非历史,非历史人物传记、非历史事件、非历史时期。该剧是在教你在官场上如何思考、如何说话、如何行动。这是一部将官场学刻画到极致的文学作品。不敢说尽善尽美,但绝对出类拔萃。我虽没看过刘和平简历,但他如果没有这种环境的锤炼,恐怕也很难写出如此成熟的官场文学。在我看来,纸牌屋与该剧倒更为类似,但明显感觉到,美国人的权谋水平,在中国人面前也只能是小学生。

这里的人物也想说两句。个人认为嘉靖是这部剧最成功的人物,至少是之一。这位天纵奇才的皇帝高深莫测,却又有血有肉,他的阴冷多疑、他的孤寂落寞被陈宝国刻画的淋漓尽致。严嵩是另一个成功人物,何时装傻倚老、何时显露锋芒被倪大红拿捏的恰到好处,老态龙钟外表和才思敏捷的心机,形成强烈反差却毫无违和。吕芳的忠与奸,刻画了领导秘书的常态。徐阶城府深不可测,也带出了赵贞吉这样一心向上、却毫无外露的门生,可以说,心机颇深的赵贞吉便是现在众多官员的肖像。而胡宗宪也告诉我们,想当个好官,做点好事,除了心正外,还要有超高的政治技巧,如果没赶上好时候,用书呆子那套是行不通的。

当然在我看来,抛开历史不说,这部剧也有些可商榷之处。一是严世蕃,严嵩如此老辣,儿子却如此毛躁,实在不合情理;二是高拱,以嘉靖的性格和能力为背景,如此沉不住气的家伙是怎么成为裕王讲官的?最大的疑问,我认为恰恰是海瑞。周云逸作为一个京官,了解朝廷用度都成了悬案,那远在浙江的海瑞,怎么对朝野之事把握的如此精确?甚至连巡抚衙门的公文都敢撕?高瀚文戴罪回京前,朝局波谲云诡,海瑞作为一个刚升任的七品县令,怎会如政治老手一般,对高瀚文事件拿捏的如此精准?

以上是我对这部剧的一点看法,在我看来,以该剧的制作水平,应算是特定受众群体眼中的精品,甚至极品,对其他人来说,就看个人喜好了。


阳阳阳24171698

《大明王朝1566》确实是一部良心好剧。讲述的是嘉靖皇帝和清官海瑞的事。这部剧豆瓣上评分高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个人觉得这部戏有这几个看点。

1、这部剧完全是一部男人之间集权力斗争,反对腐败于一身的历史大剧,没有像其他电视剧一样“剧情不够,爱情来凑。”演员也都是实力派演员,表演豪放大气,压得住场子。不像其他电视剧一样小气做作。


2、能够给人更深层次的启发。这部剧所表现的不仅仅是权数与反腐,还包含人际关系处理,精神与原则等方面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刚过这部剧我们能长见识长学问。

3、这部剧能带给我们的不知惊奇和惊喜,它给我们注入一种华丽、厚重、特立独行的视觉体验。


无名小卒没有名字

一部好剧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大明王朝1566》早在2007年便已经上映,然而在十年后的优酷重映中才被大家所熟知,继而奉为9.6分的高分神作。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的其中一个关键词是与2017年的一个关键词一样的,那就是“反腐”。

所以说这部剧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当下大时代的背景,这是这部剧成功的原因之一。优酷能如此成功也得益于他们如此独到的眼光和准确的时机把握。

其次,我在豆瓣上看了一个短评,短评说:我在寝室看大明王朝,室友们在看步步惊心、后宫、美人天下。我觉得我和海瑞一样孤独。

现在电视剧市场可以说是烂片横行,这样一部有深度,费脑子,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很难不脱颖而出。说完天时地利,开始说人和。

说来说去,天时地利都是其次,重在人和。一部剧如果本身不好,旁的东西再好又有什么用。好的导演,好的编剧,好的演员才是成就这部剧的根本原因。先说编剧,刘和平。

这位编剧可以说是在整个历史题材电视剧编剧里首屈一指的人物。《雍正王朝》,《沧海百年》,尤其是《北平无战事》,虽然这个剧本有很大的争议,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张力是令人难以企及的。

他不是一位史学家但是能把那些百年前的事化作影视的语言娓娓道来,把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用一种冷静平和的编排方式去让观众了解,把观众带回到那个时期,那个动荡的年代是很难的。

都说权力的游戏里的角色到了大明王朝里活不过三集,这都得益于刘和平老师的剧作手段之高。再说导演张黎。

《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的老师给出的评价是,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拍过的最好的电视剧,没有之一。

《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更是奠定了他中国电视剧行业的领军人物的地位。

张黎在北影学的是摄影,为他后来导演电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竟影视语言中画面对于剧情的推进和人物关系的交代尤其重要。

于正的剧曾对《大明王朝》有过致(chao)敬(xi),就是一个小太监通过找对主子成功把老太监挤掉上位,老太监说了一句“我的昨天是你的今天,那我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而在《大明王朝》里,几乎同样的片段,张黎又是如何导演的呢?

在剧情的中后半段,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被嘉靖打发去南京守陵,在这里他要与自己的干儿子冯保告别,两个人相互磕头行礼,正好对第一集做出了呼应,两人关系的变化暗含整部剧的内核,即“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样的寓意隐含在画面里要比直接说出来有力的多。从这一个小细节便可看出张黎导演的导演功力和其深厚,对剧本的把握更是游刃有余,并不是《大明王朝》成就了张黎,而是张黎成就了《大明王朝》。最后说演员。

在这部戏里陈宝国贡献了他最好的皇帝戏,真正的把皇帝的天威难测演到了骨子里。

黄志忠演了整部剧里几乎是仅有的好官,在如此正面的角色里,我们也能透着屏幕感受到他深深的孤独。

还有这里必须点名表扬一下倪大红老师,他真正是老戏骨中的老戏骨,在戏里把一位耄耋老人演的丝丝入扣,倪大红老师饰演的众多影视人物每一个都是戏份不多但抓人眼球,这正是说明了他出神入化的演技。

其他的演员不多赘述,在这个剧组里戏不行是要被瞧不起的,几次台词说不对,对手戏的演员是会拂袖而去的,闲暇时间大家会开茶话会,相互讨论角色的塑造。只有尊重表演尊重艺术的人才能演出好的作品

这部剧所传达给我们的思想,与大多数正剧相同,也许整个世界并不美好,但总有像海瑞一样的人带给我们希望。电视剧行业近些年来也许并不好,但是《大明王朝》是希望,期待更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们带给我们更好的作品。


独狼映画

吕芳是我最爱的人,他有杨金水的心机城府,也有杨金水没有的宅心仁厚;他有陈洪的威严果敢,也有陈洪没有的体恤众生;他有黄锦的忠心耿耿,也有黄锦没有的进退自如。他有冯保的心胸坚韧,也有冯保没有的老成毅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