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老人真不照看孫子嗎?

用戶61403323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提問,並且希望我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首先,中西方文化肯定是有區別的,不能說西方老人都不會照看自己的孫子,只是西方各種事每個人的自由和人權,所以不會強迫性質生了孩子就撒手給老人,而父母也會充分的享受與孩子育兒的時光,當然也會有辛苦和牢騷,這個和國內一樣。

其次,在看下我國的情況,很多其實都是人傳人所形成的習慣,而不是某種規定性,比如父母都要工作,所以有些老人願意幫助年輕一輩的照顧孩子,可是慢慢的,特別是農村很多人就覺得這份照顧是應該的,我們還曾收到過很多提問類似“婆婆不幫忙照顧孩子,我應該責怪她嗎?”、“婆婆幫我照顧孩子,還跟我每個月要錢,我應該怎麼辦?”仔細想想,這些問題都是出於我們身邊的真實案例,不可否認這些提問者已經把老人照顧孩子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甚至是老人家自己的責任了?!

在此,特別深刻的感覺到一種強烈的不適,不管是西方還是中國,我們的孩子都要自己照顧,千萬不要一邊喊著女性獨立,不要被強迫結婚生子,一邊又吶喊著傳統觀念,生了孩子就拋給老人照料。仔細看看,她們身體已經支撐不住活潑好動的孩子了,強迫他們追著滿地亂跑的孩子又怎麼忍心啊?!更何況他們在你小的時候因為照顧你花去了自己的青春,老了又要為你的孩子奔波後半輩子,他們一輩子都在為你服務,自己的生活都沒有,這樣對嗎?

有時候真的應該像西方學習一下,給予對方一些自由,當然這一點我們早在幾千前就傳下來了,只是有些人忘記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孕媽學堂

問起老師現在一天的生活,她說因為(大)女兒的兩個孩子一個上小學,一個上幼兒園,每天早上她都到女兒家去,幫忙做早餐和照料孩子。兒子兒媳剛剛結婚,若不久後生了小孩,也會幫忙照料。我問她在德國祖父母幫忙照料孫輩很普遍嗎?她說不算少啊,畢竟年輕人都有工作,忙不過來嘛。只是有些老人住得離孩子遠,就沒辦法了。她覺得自己很幸運的是,一兒一女都住得離自己比較近,所以幫他們照顧孩子很方便。事實上她兒子剛工作不久,也還沒自己買房,小兩口住的是老師名下的一套兩居室公寓。老師完全沒有什麼被“啃老”的感覺,提及兒子兒媳時很自豪,特別是對兒媳,私下裡跟我說起兒媳的時候也讚不絕口,似乎對兒媳的專業能力比對兒子還要肯定。

總之,跟這位德國老太太聊起家庭,感覺跟和中國爹媽對待兒女的方式也差不多。我後來和不少德國諮詢師聊起關於母親角色這個話題。德國同行們說,德國傳統的母親非常勤勞顧家,會照料整個大家庭,可能的話也會照料孫輩。德國諺語中有個“烏鴉母親”的說法,指的是那些不太顧家的媽媽,是一種貶義的說法。


黃崢博士

當然不是這樣的。說西方老人不照看孫子,否定答案中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從1971年到1972年,奧巴馬和他的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美國夏威夷,而他的母親、妹妹和繼父則仍然生活在印度尼西亞。這一年間,前總統奧巴馬就完全是由外祖父母照看的。

無論在美國、英國還是澳大利亞,我都看到過西方老人照看孫子的情況。當然,相對中國老人而言,照看孫子的外國老人要少得多。這中間,無論是老人自己還是他們的兒女輩,中外都有很大差異:第一,照看孫子的外國老人的比例要小得多。第二,外國老人照看孫子的時間沒那麼長,一般是臨時性的,如一個寒暑假,一個聖誕節或復活節假期,或兒女家出現特殊又緊急情況的時候。而中國老人往往照看孫子到上幼兒園或者小學,有的甚至更長。第三,最關鍵的一點是,外國家庭,無論是老人還是兒女輩,都不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祖父母應該幫助兒女,應該照顧孫子孫女。

西方人的觀念是,我想幫你就幫你,不幫你也很正常,帶孩子如此,金錢如此,其他許多方面都如此。而晚輩的態度是,你願意幫我,還得看我接受不接受。不帶孩子,老人不會有負擔,兒女也不會有怨言。西方老人不像中國老人,把自己都綁在孩子身上,兒女過了是孫子。西方人主張,從年輕到年老,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

以我的觀察,中國老人的觀念也在慢慢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中國老人,享受屬於自己的退休時光,而不會將自己的生活完全交給兒孫輩。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父母,一是與老年人教育理念的不同,並不希望由父母來帶他們的孩子。另一方面,他們也認為,自己的責任的確應該由自己承擔,而不應該轉給父母。


世界真的很大

姐姐嫁了法國人,我可以給你講一下發生在她身上的真實案例。

生老大的時候,她和她老公都是全職工作,孩子的照看成了棘手問題。當時她的法國婆婆和公公都已經退休,而且她婆婆以前的工作還是專業的育兒保姆,就是替那種忙於工作的雙職工父母照看孩子的那種。雖然孫子的照看問題是大問題,但她婆婆依然拒絕給看,她婆婆最多能做的不過就是選擇在週末、或者他們最忙的時候過來臨時幫忙照看幾天。她婆婆的想法是:幾乎看了半輩子孩子,退休了只想享受人生,即便親孫子,給錢也不想再重操舊業。針對此,姐姐很難理解,但她的法國老公就很理解。而且這種做法絲毫沒有影響到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她的法國老公和父母關係非常好。

生老二的時候,她的法國公公患病去世,她婆婆成了孤苦伶仃一個人獨居狀態。由於老伴去世,她婆婆的精神狀態也很不穩定,整日以淚洗面。姐姐提出建議:讓婆婆和他們一起生活,這樣可以一舉多得,贍養老人,同時兒女陪伴著老人,老人也可以幫忙照看孫子,這種天倫之樂應該多少可以緩解老人的經濟和精神壓力。但這個建議被她婆婆一口否決。她公公去世2年後,由於巨大的精神痛苦,她婆婆很快也撒手人寰。

中國恰恰和這種情況背道而馳。比如我的父母親,退休後孩子的孩子成為他們的生活重心。照看完孫子在照看外孫,退休生活變成了照看孫子外孫的輪迴,但他們樂此不疲,享受其中。2008年,父親去世後,母親同樣經歷了巨大的痛苦,我們幾個兒女輪流接母親家中居住,兒女親情、照顧孫子外孫的天倫之樂很快就沖淡了母親的思念。於母親而言,能在晚年對兒女們發揮餘熱是讓她很自豪的事。

所以,姐姐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中國父母幫著看的。在法國,為了解決雙職工父母無法照看孩子的問題,法國政府有嬰幼兒託管所,幾個月的嬰兒就可以託管,但床位非常緊俏,得排隊,往往一床難求。

中國父母很偉大,為了兒女可以付出一切,但這種無邊界的愛也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西式父母和兒女之間愛的邊界感很強,雖然可以避免很多麻煩,但有時候未免太過於理性、不近人情。

建議看一下“李安三部曲”,對中西文化的衝突和碰撞刻畫得非常到位。


孫衛華

我兒子在德國成家,娶的是德國老婆,他的岳父母就不管照看小孩子,最多隔不久就會來看望外孫子,人家的風俗是老人辛苦了大半輩子,退休了就要健康快樂地生活,沒有再照顧第三代的義務,我也深以為然。


彩煙飛舞

我的鄰家姐姐,從小和我玩到大的。去德國留學之後就嫁了一個德國人。姐姐剛進家的時候,她婆婆對她特別好。擔心她飲食不習慣,還特意學了一到西紅柿炒雞蛋做給姐姐吃。

她婆婆是一個很在意別人想法的人,姐姐也逃不了每天吃西紅柿炒雞蛋的命運。

人,總歸還是要溝通的。於是姐姐就決定和媽媽說,其實您不用明天做這道菜給我吃的。因為我們最近有一個項目要做比較忙,回家時間晚,決定在外面吃了。

因為她婆婆一般都是做一鍋濃湯,比如南瓜濃湯,西紅柿濃湯。廚藝確實很一般。

從那以後,婆婆開始做得少了。有了孩子之後,婆婆也不像咱們中國婆婆一樣,燉雞湯燉大補湯給兒媳婦兒坐月子。她就整天忙著她自己的事情,在織毛衣,織圍巾。做飯因為姐姐不愛吃,她也不做姐姐的那一份。

結果姐姐抱著剛出生2個月的寶寶就回國了。回來就再也沒有回去。德國的工作也辭了,她在國內有朋友是做老師的,有學生資源,於是她辦了一個英語培訓班。

她老公和婆婆來中國,希望她回德國。來的時候老公揹著一個雙肩包,婆婆拉著兩個行李箱,她兒子也不幫忙。結果姐姐的表弟和我去接他們,我們幫老人家老行李把老人家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淚。說從來沒有孩子幫忙拿行李。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可能是從小到大的國家的人文環境影響的行為。德國人骨子裡的意識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WEI氏小青龍

看人家心情,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跟他們養老一樣,想看就看,不想看扔養老院。西方本事就是家庭觀念淡漠,自私自利。在遠古部落拋棄老人的部落本身就比堅持贍養老人的部落活的滋潤與強大。歐美生活舒適不是沒理由。


讓我們再次舉起救世的旗幟

我遇到的有很多種,我天天在英國的幼兒園,有些小朋友爸媽忙的話,有爺爺奶奶來接送只有晚上見爸爸媽媽,爸媽更忙的話,除了來幼兒園其他時間都和爺爺奶奶或保姆一起。另外,有個朋友剛生完孩子,她的英國婆婆說要她來幫忙看孩子是需要付錢的。再說我的希臘婆婆,說如果我生孩子,她們肯定來英國幫忙帶的。


LJ40217878

讓西方的爺爺奶奶照顧孩子,這是不存在的。


我們家小孩出生以後,媳婦每次都從歐洲買奶粉,說是有個大學女同學嫁到瑞典了,一直找她代購,算上郵寄費也不貴。我就說等人家有時間回國了,請到家裡做客,謝謝人家。


去年,還真回國了。送走後,媳婦說嫁到北歐真是慘。別說公公婆婆不帶孩子,連丈夫也不怎麼帶孩子!


結婚不到兩年就離婚了,法院把孩子判給當媽的,母親帶孩子比當爹的靠譜。這一點我同意,但是聽說孩子的父親一個星期才去看一次孩子,這我就無語了。


爺爺奶奶從來不去看孩子,只有媳婦的同學主動把孩子帶過去爺爺奶奶的家時,才會噓寒問暖,逗孫女玩一整天。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個別現象,反正我覺得很神奇!說爺爺奶奶不喜歡孫女,這個不成立。按女同學的說法,每個月的生活費,爺爺都會給,也會經常打電話,但就是不帶孩子。


我也問過我們德國客戶的駐華代表(會說中文),他說北歐人就是這樣的。走在街上看不到幾個人,一年好幾個月都是寒冬。人與人之間很冷漠(不是冷血的那種),對人不熱情。


我沒去過北歐那邊,只聽說歐洲人很刻板,沒想到這麼沒人情味,但是看媳婦的同學的遭遇,現在信了。嫁給老外,需要謹慎考慮一下。


走馬燈社長

西方老人偶爾會替子女照顧一下孫子,但絕不會長期照顧。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人的家庭觀念,和我們東方人的差異非常大。因此,在照顧孫輩的問題上,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就顯現出來了。



美國的家庭父母與成年孩子的界限非常明確

,比如說孩子在18歲以後就要開始獨立生活了,基本不再靠父母了。這意味著什麼?在美國大學裡,很多本地學生的學費是自籌的,除了獎學金或者助學貸款外,也有人不得不勤工儉學。在中國,這是不可想象的,絕大部分中國大學生的學費都是依靠父母繳納的。


2016年,美國大約70%的畢業生離校時都面臨著債務,超過4400萬美國人持有1.4萬億美元的助學債務。大家再想想中國大學畢業生的有這麼高比例的助學債務負擔人嗎?


所以,美國的父母連18歲孩子的大學學費都不會管太多,何況20多歲子女的孩子?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美國人的家庭生活中,個人的權利意識是非常強烈的。在中國的家庭生活中,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權利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但在美國卻是以個人為單位的。所以,美國人的父母,認為自己沒有義務幫助子女帶孩子。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人老了之後,很少會出現中國式的子女贍養老人模式。老人一般都是住進社會養老機構養老。


不過你如果據此分析認為美國人的家庭觀念淡漠也是不對的。其實美國人的家庭觀念很重,比如說在美國人辦公室,不論男女,辦公桌上必放的一件東西就是全家福合影。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值得大家仔細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