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迷恋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迷恋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一共有12个子女,其中有6个是和武则天(624年-705年)所生,其他6个子女都比武则天的子女大,也就是武则天入宫后李治在世的长达32年时间里,除武则天外竟没有一人为高宗再生下一儿半女。

武则天宠冠古今后宫。

武则天是李治的小妈,是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649年李世民去世后又被送去感业寺当尼姑,不仅如此,武则天生于624年,李治生于628年,武则天比李治还大了四岁,还有呢,651年李治才把武则天接进宫里,按虚岁算武则天已经28岁了,就是当下也算大龄青年了,而武则天637年初次进宫时才14岁。还不仅如此呢,武则天不仅能当上皇帝的女人,而且能让皇帝长久迷恋,由尼姑变皇后,四个儿子全都当过太子,41岁时与唐高宗二圣临朝,42岁高龄时生太平公主。

小妈,尼姑,大四岁,大龄女青年,尼姑变皇后,二圣临朝,四个儿子当太子,42岁高龄仍得皇上宠幸。武则天有这么多标签,让拥有无数女人的皇帝迷恋,且长久不衰,想想都令人好奇和兴奋。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迷恋武则天

为什么高宗李治如此宠爱武则天呢?我们试着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武氏家族的美丽基因。

我们从武氏家族的基因来说吧,武则天的姐姐武顺,在前夫死后进宫照顾武则天,李治为其姿色所迷惑,被封为韩国夫人;武顺与前夫有一女贺兰氏,姿色艳美,也被李治宠幸,封为魏国夫人,后来发展到与武则天争宠,有史料记载被武则天毒杀。

武氏家族还有一个著名的皇妃,武则天的侄孙女即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699年-737年)。唐明皇李隆基,由于武惠妃的缘故一天内杀了包括太子李瑛在内的三个儿子,武惠妃生前一直得到玄宗独宠,即使大臣上疏说武氏有武三思、武延秀干纪乱常之人也未曾改变。之后的大名鼎鼎的杨贵妃曾是武惠妃的儿媳,李隆基抢自己的儿媳为妻,据说把杨贵妃当成武惠妃的影子了。

可见,武氏家族的基因盛产美女,魅惑诱人。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迷恋武则天

二、武则天的母亲出身高贵。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是一名商人也是唐朝开国功臣,曾任工部尚书转荆州都督。其母杨氏出身就更为高贵,当王皇后的母亲柳氏说武则天出身低微时,武则天说:我的母亲出身于隋朝皇室,我的外祖父是隋朝观德王杨雄之弟时,柳氏哑口无言。弘农杨氏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大姓甚至被称为中国的传奇家族,东汉时四世三公,西晋三杨(其中辅政大臣杨骏就是著名的八王之乱中第一个被杀的重臣),隋朝皇族,唐朝的“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唐玄宗杨皇后(武则天外祖父杨达的曾孙女,唐肃宗的生母,肃宗在位时被追谥唐玄宗的元献皇后)等等,弘农杨氏纵横古今。

贵族气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武则天正是弘农杨氏结出的具有贵族精神的气质女性。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迷恋武则天

三、武则天多才多艺。

武则天精通史籍诗文,还精于书法,有人甚至拿武则天的书法与王羲之比,一直盛传王羲之的《兰亭序》在李世民的墓里,然而又有文传: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李治和武则天的寝陵——乾陵里面了。这里我们还是欣赏武则天最著名的一首诗《如意娘》吧,这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时写给李治的情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李白有诗《长相思》: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据说李白夫人看后说:君不闻武后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李白爽然若失。

四、武则天心机深。此处人尽皆知。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迷恋武则天

五、李治的母亲长孙皇后去世早。

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李治9岁。李治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多情皇帝,迷恋比自己大4岁的武则天,说他有点恋母情结,也说得过去。

自古皇帝被称为孤家寡人,帝王的孤独甚至恐惧感可能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帝王的心思在很多情况下不能与大臣分享,内心深刻孤独,而一个多才多艺、有计有谋、年长似母、柔情妩媚的女子正好成了李治倾诉的对象,一切看来都顺理成章了。

顺便补充一句,李治曾宠幸武则天的姐姐武顺,武则天的姐姐自然比武则天还要大,宠爱比自己年长的女人,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比较少的。

最后解释一下武则天四个儿子都当过太子吧,长子李弘、次子李贤和三子李显在李治在世时都当过太子,李弘早年去世,李贤被废,李显继承了高宗帝位,是为唐中宗。严格来说,四子李旦并没有当过太子,在中宗李显被废后直接当了皇帝,后禅让帝位于武则天,被武则天立为皇嗣,居东宫享太子仪仗,改姓武,已是储君,就差一个太子的称谓了。李显当过两次太子两次皇帝,而李旦一次太子也没当却当了两次皇帝,李旦是最不愿意当皇帝的奇葩皇帝了,有“两次登基,三让天下”的美谈。

武则天67岁高龄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在位15年,82岁退位,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太上皇。武则天遗命(此处避讳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712年曾改谥号“天后圣帝”,累谥“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去世后还是以皇后的身份追随李治去了,与高宗合葬乾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