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的评价段祺瑞这个人?

行走的西瓜皮

段祺瑞给人的刻板印象主要有两个:第一,制止张勋复辟,再造共和,这个印象来自历史教材;第二,“三一八”下令枪杀游行学生,这个印象来自鲁迅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段祺瑞当然不是如此单调的形象,下面来丰富一下。

第一,袁世凯是北洋翘楚,除了袁世凯就数他最能干。

“北洋三杰”,段祺瑞排第二,其实他应该排第一。“北洋龙”王士珍是个无欲无求的老好人,虽然办事干练,人缘好,但政治上没有野心,也缺乏政治头脑。“北洋狗”冯国璋打仗是把好手,镇压武昌起义时打得不错,问题是他不懂得袁世凯的心意(利用武昌起义向清廷施压),只知道一个劲儿打,想彻底消灭革命军立军功,最后被袁世凯调回北京,派段祺瑞取而代之。段祺瑞很会来事,与袁世凯配合得非常好,比如不待袁世凯指示,就联名诸将“兵谏”,要求清帝退位。

第二,段祺瑞自视甚高,不懂妥协。

黎元洪和徐世昌是总统,但段祺瑞打心眼里瞧不上二位,把他们当傀儡,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主,叫两位总统盖章生效,简直把总统当成了通讯员。当年袁世凯派段祺瑞到湖北接黎元洪进京,段祺瑞丝毫不掩饰对黎元洪的鄙视,意思武昌起义时我的级别比你黎元洪高,你还是被造反派从床底下拖出来的,什么贡献都没有,居然成为革命元勋,还当上副总统,真是苍天无眼。黎元洪算忠厚人,徐世昌算圆滑人,可段琪瑞与他们都处不好关系,不是黎和徐的问题,主要是段祺瑞的问题,不肯妥协不愿放下身段。期间,冯国璋短暂代理总统,段祺瑞与这个手握兵权的过去的同事,就更相处不洽了。

第三,段祺瑞识人不明,任人唯亲。

最典型的就是用徐树铮。袁世凯在世时就瞧不上徐树铮,认为此人太轻佻,不可重用大用,曾要求段祺瑞把徐树铮辞退,不料段祺瑞竟要挟袁世凯:你要动他,连我一块儿动好了。段祺瑞得势后,几乎把所有事情都全权交给徐树铮去办,自己当甩手掌柜,很少去办公室。除了徐树铮使用不当,段祺瑞还重用了张敬尧那种既无能口碑又差的人,对吴佩孚这样能干的人却视而不见。段祺瑞信任徐树铮有点类似曹锟信任吴佩孚,问题是,吴佩孚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舆论上,都比徐树铮强多了。

总而言之,段祺瑞很棒,但与他的主公袁世凯相比,还差一个档次。在这种情况下,段祺瑞还想做袁世凯没做到的事情——武力统一中国,自然只有失败。


脑洞大开的历史

段祺瑞,字芝泉,1865年出生于安徽六安,祖父为淮军将领,16岁时,父母同年过世,他必须一个人承担弟妹的生活,于是从军,就读于天津武备学堂,学习炮兵,1887年在德国学习军事技术,后又被派到克虏伯兵工厂学习。



袁世凯小站练兵时,被委任为炮队统带,这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第一支正规化炮兵部队,段祺瑞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位炮兵司令。


一、“六不总理”。在诸多派系的军阀中,段祺瑞以“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自居,人称“六不总理”,这个在物欲横流、无官不贪的民国时期,确实是官场的另类。



二、三造共和。第一次是武装通牒逼迫清帝退位,介入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第二次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第三笔是张勋复辟,段祺瑞也是第一个反对的,并组织武装反抗,所以他对民国的共和是大功臣。


三、反袁称帝。袁世凯称帝是历史的倒退,他称帝前,段祺瑞多次劝谏,后来袁世凯称帝,段祺瑞不顾及袁世凯的知遇之恩,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并付诸行动的。




四、当街长跪。段祺瑞1924年出人中华民国的临时执政,第二年在执政府门口发生了“三一八”惨案(鲁迅笔下的刘和珍就是在这个事件中死去),段祺瑞知道后,立马赶到血案现场,长跪不起。之后他主动辞职,并不再过问政事。



五、道德楷模。段祺瑞有个四姨太,貌美如花,贤良淑德,段祺瑞非常喜欢她,但她自从嫁到段家,每日都是闷闷不乐,后来段祺瑞知道,原来四姨太嫁过来之前就有了心上人,于是段祺瑞嘱咐妻子要想嫁女儿一样将她嫁出去,一时成为佳话。


六、廉洁自律。段祺瑞一生没有房产,在北京一直都是租房子,直到袁世凯以送房子给养女(段祺瑞妻子)的名义,段祺瑞才结束了租房。但好景不长,因为这套房子是袁世凯打牌赢得,当时并没有房契,袁世凯去世,段祺瑞下台,房主便来要房,段祺瑞二话没话给了人家,只住了两年,又开始了租房。他对送礼的人,都是拒收,没有例外。




七、拒做汉奸。“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多次出面让他上台组织华北政府,他都严词拒绝,为避开日本人要挟,举家迁到上海,路过南京,蒋介石下令南京少将以上都去渡口迎接,到达上海后,他又公开表明自己对日本的态度。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病逝,享年72岁,其长子本想将其安葬北京,但时局不允许,以至于十多年都没有得到安葬,后来只能在大道一旁草草安葬。1963年,在其生前好友章士钊、李思浩等人的努力下,将段祺瑞遗骨取出,重新安葬在北京西郊的万安公墓中。


段祺瑞生前死后的口碑如一,成为近代中国政治家的楷模,他唯一的污点是发生在他任期的“三一八”惨案,尽管不是罪魁祸首,但他必须承担责任。



段祺瑞弥留之际留下“八勿”: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优意视频

很是荣幸,本人是安徽人!对于段总理,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皖,江淮大地,自古出人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段出生在合肥,又称段合肥。

2、光绪十一年(1885年)6月,清朝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创办北洋武备学堂,9月段祺瑞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备学堂第一期预备生,旋分入炮兵科。

“攻业颇勤敏,以力学不倦见称于当时,治学既专,每届学校试验,辄冠其侪辈。”这样的段受到李鸿章的器重。(段也是有本事的,受到高人提携啊)

3、光绪十四年(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获准与其它四位同学到德国留学。(留段也是喝过洋墨水的人)。

4、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2月,随工部右侍郎、山东巡抚袁世凯率武卫右军到山东镇压义和团,成为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编撰了许多本操练章典。(遇到贵人袁,想不发达都难啊)。

5、三造共和。于国于民,也是国家栋梁,我等楷模啊!

6、三一八惨案后,辞职总理,远离政治。号称段六不,不抽、不赌、不喝、不嫖、不占、不贪。

7、弥留之际留下“八勿”: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

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

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

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

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

司教育者,勿忘保存粹;

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

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

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8、评价:

吴佩孚:“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葬令里评价:“持躬廉介,谋国公忠。辛亥倡率各军,赞助共和,功在民国。及袁氏僭号,洁身引退,力维正义,节慨凛然。嗣值复辟变作,誓师马场,迅遏逆氛,率能重奠邦基,巩固政体,殊勋硕望,薄海同钦.....”

梁启超评价段祺瑞:“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9、段一生,无愧皖人,无愧国家,无愧人民,无愧历史!段总理,呜呼哀哉,尚飨。


吃了点饭就不饿

段祺瑞,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


光绪十一年,北洋武备学堂创办。段以出色的成绩成为第一期学生“以力学不倦见称于当时”,其深受李鸿章器重,随后以优秀成绩从学堂炮兵科毕业,被派往旅顺督建炮台。此前,段留学德国。

光绪二十一年,袁世凯于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次年,段被调往天津小站,任炮队三营统带兼任总教习。其后跟随袁世凯镇压义和团,成为袁世凯扩充北洋军重要帮手。之后袁世凯许其女于段瑞琪。自此段祺瑞仕途一路高升。宣统二年,高升至江北提督,驻江苏清江浦。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段被袁世凯任为第一军统领兼任湖广总督。但是由于段瑞琪早年出国留学,知道中国落后根源在于高度集权的家天下统治,对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深以为然。所以在讨伐革命军时,并非真的大军进攻,而是多次与革命军谈判,并告电朝廷“共和思想已深入将士之心,将领颇有不可遏之势。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

1912年,段祺瑞联合手握重兵将领,致电清庭,一致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清廷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随后的2月12日,清帝退位。

1915年,袁世凯称帝,段三番五次劝阻,因其事关国家安危和袁氏家族命运,万万不可称帝,但均失败,此后被迫辞去职务。其维护共和,毅然反对洪宪帝制,对在忠孝节义封建道德薰陶中成长的将领来说难能可贵。袁死后,段祺瑞推举黎元洪为大总统,使革命军的反对声音暂时平息,并且恢复了国会等。

1917年,就是否加入协约国,段和黎元洪意见相反,段力劝对德宣战,但黎元洪反对。由是段祺瑞辞职。同年,张勋复辟帝制。段祺瑞立马组织兵马讨伐张勋,恢复共和制度后段继任总理,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这是段祺瑞著名的“三造共和”,表面上是为民国立一大功,但实际上任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并在之后仍然实行独裁统治。

就在同年,段和总统黎元洪因争权夺利而发生了著名的“府院之争”。恰恰此时在段任总理期间私向日寇借款一事败露(其为了推行自己的“武力统一”政策,镇压孙中山的护法运动,把中国的权利当做抵押品,私自向日寇大量借款,从铁路、矿山到工厂税收,这一切国家主权、利益都被段当做资本出卖给日寇,可以说他卖国的本领,早已远超出袁世凯)。黎元洪撤去段总理一职,但由于法律规定总统无法撤总理职务,所以不被承认,双方明争暗斗,终段赢得角逐胜利,总统由冯国璋担任。

多事之秋的一年,也在1917,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无暇顾及外蒙,就在此时段祺瑞派心腹手下徐树铮收复外蒙,不仅打击了民族分裂势力,更保证了中华民国的领土完整与主权统一。此时,作为时任首脑人物,段祺瑞值得一赞。


1920年,直皖战争,段祺瑞惨败,被迫辞职。

1924年因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段祺瑞被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元首。

1926年,日本因为己方军舰被国民军逐出大沽口,联合英美等八国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由李大钊主持北京学生和群众近五千余人(据李葆华回忆,当时学生带了较粗削尖的旗杆以自卫)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执政府卫队长被命武力驱逐,下令开枪(段祺瑞当时不在执政府,亦未命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但在3月18日,段祺瑞及北京国务院通电谓本日惨案乃徐谦等人鼓动所致,下令通缉徐谦、李大钊等人。

弱国无外交,此真是民国最黑暗的一天。

1926年4月,段瑞琪被冯玉祥驱逐下台,从此段退出历史舞台。

总结

段祺瑞一生,有三造共和之美誉,又被称之为六不总理,这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是少之又少的。

大是大非绝不含糊,可惜又志大才疏,政治头脑不合格,仿佛就是一个纸老虎,在乱世必然属于最早倒下的那批。

我觉得他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自己(高尚)准则的人,我佩服,敬仰。



欢迎讨论,求关注,祝幸福。

文/蜜獾

以上。


木剑温不胜

段祺瑞,被称为“北洋之虎”,逼清帝退位他有功劳,反对袁世凯称帝他也有功劳,张勋复辟被他打败也有功劳,此为段三造共和。

最让人称道的是段祺瑞坚持武力收复外蒙古。

曾任国务总理、执政,人们说他是“六不总理”,因为在当时无官不贪的民国时代,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简直是官场的另类。


最好的薛

神州陆沉,千载修性卅年断,窥大清国运去矣,痛痛痒痒,遍地总有不凡,或长歌哭,大声笑,骂得这民族醒,民权生,民国立。

海天澎湃,一水击浪千层发,待世界潮流来时,浩浩荡荡,诸公谁能等闲?看枭雄斗,军阀争,记起那先圣言,先烈血,先人情!

乱世枭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