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庚灘葫蘆寨探幽

板庚灘葫蘆寨探幽

城裡人喜歡到山水間探幽,鄉下人喜歡到大城市覽勝。作為羅甸人,很多人卻不知道周圍有很多奇妙景色,雖然聲名在外,卻稀有人至。

中午,陽光並不灼人,我們一家子四口驅車到了板庚灘葫蘆寨,雖然葫蘆寨離縣城只有十來公里,但是我們卻都沒有專門遊覽過,一家人心情還是有點期待。

一下高速,三疊紀板庚灘就映入眼簾,一邊是土山,一邊是峻秀的石山,街上柳樹成行,小鎮上格外寧靜。

板庚灘葫蘆寨探幽

沿著寨門的青石板路,我們走進了葫蘆寨。午後的陽光從高聳突兀的峰頂上斜射下來,灑在潔白的一幢幢小閣樓上,透過一叢叢綠蔭,一路上斑斑駁駁。

小河灘上亂石密佈,石縫間有一口“蓮花井”,幾棵翠柳懶洋洋地立在水井邊,岸邊的藤蔓垂倒在水面上,水深數米,清澈見底,捧上一口,清涼潤肺。據說,這井水是從觀音洞的地下暗河流出來的,一到漲水季節,井水如蓮花狀湧出,因而得名“蓮花井”。我想,既然是觀音洞裡流出來的“聖水”,“蓮花井”就有更深的含義了,讓人不禁想到“觀音坐蓮臺”!

葫蘆寨裡物種豐茂,有桑椹、垂楊、桃樹、李樹、三角梅等眾多植物,特別是人家屋前、白牆邊、窗稜下、院子裡開滿了大紅色的三角梅,格外的鮮豔,引目注目。山上,植物更加繁茂,很多不知名的花草樹木,構成了一個植物的“博物館”。

板庚灘葫蘆寨探幽

我們沿著灘邊的走道漫步,一些遊人也陸續到這裡探奇,有穿著游泳衣準備下水涼快一下的,有帶著小孩在河裡摸魚的,有撐著太陽傘在岸邊悠閒垂釣的,有手裡拿著遙控器航拍美景的等等。從人們說話的腔調裡,可以辨別出好多都是從貴陽等地慕名而來一睹板庚灘三疊紀的真容的。

據中外科學家考證,這裡幾億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板庚灘是“大貴州灘”的核心區域。其古沉積地層規模為世界罕見,是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的,是約二億年前地球環境的一個再現,也是當今世界絕無僅有保存最完好的三疊紀地質地貌。

記得有一次,我向一位貴州大學考古學教授瞭解板庚灘的情況,他說板庚灘是中外地質考古的勝地,地質學界流傳一句名言:“研究三疊紀,不研究大貴州灘難於進展,看大貴州灘而不看板庚灘等於沒看。”從他的口中,我才知道,學考古學的不知道板庚灘與中國人不知道長城一樣的無知。原來,在我們身邊,在羅甸這個不起眼的地方竟然隱藏著這樣一塊寶地,我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葫蘆寨原名衝頭寨,因周圍的山像葫蘆一樣將寨子圍住而得名。葫蘆寨到處都是美景、奇景,頗有“移步換景”之趣,別有一番清奇。如雲貴高原上的婷婷玉女,待字閨中。看吧,三四十戶人家相鄰而居,白牆青瓦,雕窗畫簷,加上綠水青山為伴,豈不美哉。河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裡悠閒暢遊。幾座石拱橋橫跨在山澗,倒影映在水面上,遠看去,好像一輪滿月掉在水裡。走在岸邊的迴廊上,一處一方小天地,景象各不相同,或小石潭或亂石灘或花草叢,還有山腳下發現的一塊古生物化石壁,奇特的古化生物化石躍然壁上,令人耳目一新。

板庚灘葫蘆寨探幽

順河而上,一條石頭鋪成的小道曲折蜿蜒,不知通向何方,我想,這大概是通往山上或者是觀音洞的路了吧!於是,我們一家子就順著小道一探究竟。不時,在綠樹翠竹林中,有一座古老的石橋,走近一看,此橋原建於明末清初,名叫“馬靈橋”,系舊時造橋匠用糯米、桐油、石灰作粘合劑漿砌條石建造,因橫跨馬槽洞前,故稱“馬靈橋”。我們走過石橋,從馬槽洞裡的刮出一陣“陰風”吹得人直打哆嗦。

“水上有山山有洞,衝頭攔石石攔關。”據說葫蘆寨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關隘處的古驛道至今保存完好。我們沿著左邊條石鋪成的小道盤山而上,越往上走,葫蘆寨的面貌就越清晰,走到山腰處,有一座小亭子,此處可觀葫蘆寨全景。後來,我向寨中的一位老人打聽,才知道這條小道是古驛道,長度近兩公里,是黔南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驛道之一。古時候,北到定番南下番禺的商人,必經此道。因此,葫蘆寨是古時候的交通要塞。悠忽之間,我彷彿聽見一陣清脆的馬鈴聲由遠而近,驛道上成群結隊的南來北往商人絡繹不絕,衝頭寨的古客棧裡米酒飄香……

從馬槽洞往右而上,可通觀音洞。一路上林木遮天蔽日,怪石點綴絕壁,飛鳥鳴蟬之聲不絕,乃一方清淨之地。

據寨子裡的一位老人說,觀音洞是葫蘆寨較大的溶洞,其遠近聞名,全在於有求必應,應之必靈。板庚附近的人,凡是求財的,求子的,求婚的,要求消災、免禍、祈福等等,無有不應,所以求者不絕,香火不斷。

板庚灘葫蘆寨探幽

在觀音洞前偶遇的村民告訴我們,觀音洞岔洞很多,走幾天幾夜都找不到盡頭,洞裡有地下河,聯通蓮花井。古時衝頭寨村民在此設土炮臺,將此地作為躲避匪患、兵患的藏身之所。

離開葫蘆寨,心中沒有大開大合之慨,平淡中而又回味無窮,就像是一次初戀的邂逅,一次幾億年時空的穿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