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高山流水傳佳話,伯牙摔琴謝知音

——古琴曲《高山•流水》美學分析

向陽光

一、樂器簡介

古琴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朝的甲骨卜辭中,便有“樂”字的存在,有人認為它“從絲附木”,本義應是“琴”。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春秋時期編定的《詩經》中記載著許多吟詠它的詩句,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關雎》);“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鹿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雞鳴》)等等,反映了它和人們的社會生活很早就發生了密切的聯繫。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古琴在歷史上一直稱作“琴”,後來又名“七絃琴”。“古琴”的稱謂是在唐代出現的。它的形制,琴身為狹長木質音箱,一般琴面用桐木,琴背用梓木,上加厚漆。共有七根弦,由外側向內依次名一弦、二絃……七絃。定弦則外側絃音最低,內側絃音最高。琴面外側還有十三個圓形標誌,稱作琴徽,是用金、玉石或蚌殼等鑲嵌而成,用以標明泛音位置,也指出按指的弦位。琴頭下面有七個小軸,叫做軫,用以調絃。琴腰下有兩個系弦之足,謂之雁足。琴底則有兩個出音孔,右面稱作“龍池”,左面叫做“鳳沼”。

歷代古琴曲流傳至今有100餘種琴曲譜集,載有六百多種、三千多首不同版本的樂曲,它是中華民族一筆珍貴的音樂遺產。如《高山》《流水》就是其中的兩首古琴曲。

二、名曲溯源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鄭國人列禦寇在《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大約成書於公元前三世紀的《呂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類似的記載。《呂氏春秋》的記述與《列子》的記述大致相同,但交代了結局:鍾子期死後,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列子》和《呂氏春秋》之後,西漢的《韓詩外傳》《淮南子》《說苑》,東漢的《風俗通義》《琴操》《樂府解題》等等眾多古籍紛紛援引。這些作品裡,有關伯牙的描述,在內容上更為豐富。例如東漢蔡邕的《琴操》中還記載了伯牙向音樂家成連拜師學習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三、作品介紹

《高山流水》是一首古老的琴曲,也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在歷史傳說中,人們往往把它和春秋時期的伯牙聯繫在一起。據傳,伯牙是一位出色的民間音樂家。他彈得一手好琴,“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荀子·勸學篇》)是說伯牙彈琴時會引得正在吃草的馬都仰起頭來聆聽。遺韻今朝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引出一段伯牙與鍾子期膾炙人口而感人至深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撥動著今人的心絃,帶給我們無盡的遐思。

隨著琴聲緩緩響起,聆聽者彷彿將視線投向久遠的戰國時期。精通音律的琴師伯牙,在一個和風舒暢,薄霧輕揚的早晨,端坐山林,手撫瑤琴,彈奏他新作的琴曲。琴聲穿越寂靜的山林,時而雄壯高亢,時而清新流暢,時而清冷纏綿,時而澎湃浩蕩。此時路過的樵夫鍾子期,安靜地站在琴聲裡,垂目凝神,直聽得物我兩忘。當伯牙心中想著巍峨聳立的高山時,子期脫口贊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當伯牙嚮往著奔騰不息的流水時,子期拍手叫絕:“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能夠深刻地道出伯牙所彈奏琴曲的內涵,準確領會伯牙在琴聲中寄託的感情,使他們一見如故,結成“知音”。子期死後,伯牙為失去知音而感到萬分悲痛,從此不再彈琴。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關於《高山流水》以及伯牙子期這一段千古佳話,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裡廣為流傳,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文化精神在這段佳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在明代編印的《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中也有明確的記述。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神奇秘譜》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古琴譜集。據朱權成的《神奇秘譜》對此做了精當的詮釋:“《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前半曲描寫高山,表現‘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半曲描寫流水,表現‘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高山》分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謹按:《高山》《流水》兩曲從明初以來,又有演變,朱權《神奇秘譜》寫在前半部稱為《太古神品》的一類中,《高山》短些,《流水》長些,都不分段,證明他是暗示他所輯的是唐代的曲譜,指法也確有晚唐和宋初的痕跡。在明中葉徽藩的《風宣玄品》中(1539),這兩曲依然前短後長不分段,但指法改動了。

到明中葉以後,楊表正《琴譜真傳》(1585)的《高山》是四段,《流水》是八段(他加了旁註詞),這時在宮廷中供奉的《高山》也是四段,《流水》也是八段(據《藏春塢琴譜》1620),都和朱權所說宋代的分法相符。但是和楊表正譜距離只有十五年,在同一地點南京出版的楊掄《伯牙心法》(1600)卻把《高山》變成六段了。到了尹曄的《徽言秘旨》(1647,但他在萬曆間約1600左右就已有名於琴壇)又把《高山》分成八段了。從此以後,所有清代各譜的《高山》都是八段。從楊表正時起,《流水》原是八段。但現時彈《流水》的都是用的清代咸豐至光緒間(1850—1876)川派琴家青城道士張孔山的傳本,一個是《天聞閣琴譜》刻本,一個是《百瓶齋琴譜》寫本;張氏傳本與各家琴譜所錄者不同之處,就是張孔山在原第五、六段之間,特別加了一段,成為九段(參看《高山》條)。所加的一段,即張孔山譜的第六段,也就是海內琴家所豔稱它為“七十二滾拂流水”的一段滾拂,其技巧是盡情模擬泉滴水流的聲音。其餘段落,仍與《神奇秘譜》較近,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流水》還見於《西麓堂琴統》《澄鑑堂琴譜》《自遠堂琴譜》等三十餘部琴譜。除《神奇秘譜》《風宣玄品》所收為不分段的外,其餘所收均為分段。以上所述,說明了該樂曲在古代的演變情形。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故而《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誠可謂中國古樂主題表現的最高境界。

四、美學分析

每當我凝神閉目聆聽欣賞徐匡華、吳景略等古琴四大宗師彈奏《高山》《流水》時,那蒼勁的音韻,雄渾的曲調,使我宛如置身層巒疊嶂、千峰競高之境;那回蕩的古韻,起伏跌宕的旋律,使我目眩神穩、驚心動魄;那清越的泛音,獨特的神韻,使我沉浸於古調希聲之中……優美絕妙的動人琴聲,精深高妙的美學內涵,給我以高度的音樂藝術美的享受。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徐匡華,古琴四大宗師之一

操琴大師以清麗飄逸、靈巧多變、亮麗採速、穩健恬淡的風格特點,用“虛”“遠”製造出的空靈美感,以及含蓄、內在的神韻和意境;用“韻多聲少”的心境,將琴樂的審美提升到極精緻的“清微淡遠”或說“微妙圓通”境界;把巍巍挺立的高山,湯湯湍急的流水描繪得栩栩如生。這《高山·流水》中的迷人景色,在我眼前一幕幕地展現,彷彿讓我身臨其境。

琴樂的境界無盡,無限,深微不竭,以最少的聲音表現最豐富的精神內涵。以琴聲音淡、聲希,琴意得之於弦外,言有盡而意無窮。因其韻多聲少,故聆聽古琴,話神談韻,則需寧靜。有句話說的好“聲中求靜耳,靜中藹醉心”,這也是老子強調的“大音希聲”之境界。中國藝術講求意境,並以此為最高審美標準。琴曲《高山》《流水》氣勢磅礴,形象生動,把祖國壯麗河山進行了完美的詮釋和讚頌。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1. 古琴曲《高山》(簡略解析)

該琴曲從多個角度對《高山》作了一番描繪與謳歌。整曲過程就像是一個人的登山歷程:從遠望、近觀、入山、仰望、登階、跋涉、攀援、觀景、直到登頂……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據《醒心琴譜》可知,古琴曲《高山》有以下八個小標題:

第一段:嵩嶽崢嶸。

第二段:崑崙嶻嶪。

第三段:天空獨嶂。

第四段:霞起群峰。

第五段:晴嵐積翠。

第六段:暮煙凝紫。

第七段:躡履思登。

第八段:振衣懷嘯。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2. 古琴曲《流水》(重點分析)

琴曲《流水》目前有著二、三十種傳譜和多種演奏風格流派,但都有著相似的主題或旋律因素,可見它們共同有所依憑。十九世紀的四川道士張孔山在樂曲中加進了描寫湍急水勢的滾拂手法,使樂曲的藝術形象更為鮮明,人們稱它為《七十二滾拂流水》。這裡,我所要談的琴曲《流水》,就是根據川派琴家流傳的版本,它載於1876 年刊印的《天聞閣琴譜》。

琴曲《流水》是我國民族音樂遺產中的一首優秀作品。它對自然景物並不停留於客觀的描繪上,而是藉以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一種胸襟開闊、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在音樂表現上以抒情性的曲調為主體,結合摹擬性的展開,既有華麗新穎的技巧展示,又保持了樸實沉鬱的風格。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管平湖,古琴四大宗師之一

1977 年8 月20 日,美國發射了兩艘“旅行者”一號宇宙飛船,科學家們希望它有一天將能尋找到外星人。太空船上帶有一張噴金的銅唱片,它即便過十億年也仍錚亮如新。唱片上錄有二十七段世界著名的音樂作品,其中就有中國的古琴曲《流水》,該琴曲的演奏者:管平湖,演奏用琴便是被稱為明代第一琴的曠世寶琴寧王琴——飛瀑連珠(該琴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寧獻王朱權親手製的,為“四王琴”之首)。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古琴曲《流水》以抒情性曲調為主,模擬性的描寫為輔,虛實間情景交融,把自然界的流水塑造成具有生命力、人格化的感人形象。琴曲《流水》是一首極具表現力的樂曲,充分運用“滾、拂、打、進、退”等指法及上、下滑音,生動地描繪出流水的各種情態。琴曲《流水》通過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描寫了涓涓的山泉和小溪,刻畫了奔騰的江河與大海,表現了人們對富於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熱愛和讚頌。樂曲為複雜的多段體結構,共有九個小段,可分為起、承、轉、合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由一、二、三段組成。第一段實際上就是樂曲的引子部分,一開始高低兩個音的交替出現, 拉開了整個《流水》畫面的“序幕”。接著,以緩慢的速度用散音奏出:這個引子音樂氣氛靜穆,節拍比較自由,旋律性不甚明顯。幾個八度音程的大跳進行,隱約地奏出樂曲的主題音調。旋律在寬廣的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通過低沉、渾厚的低音旋律, 表現出層巒疊嶂的山的形象。進入第二段後, 流暢的旋律營造出一幅寧靜的山中景象, 一切冷冷清清, 顯得格外平靜。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複,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此段清澈泛音的出現, 給平靜凝固的畫面帶來了幾分生機, 幽澗滴泉, 畫面漸漸“ 活”了起來。這部分速度較為自由, 給了演奏者發揮的空間, 同時也給了聽眾想象的空間。二、三兩段,主要是用泛音演奏的曲調,富有跳動性,彷彿清泉溪水從高山峽谷中淙淙琤琤奔流而出: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1=F 2/4 3/4 4/4

36 55 |5 1.2 33 |66 65 |532 1 |61 165 |5 3.5 66 |

1.2 33 |355 56 6 |122 32 22 2 |1 111 1 ……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這段音樂歌唱性較強,富於歡快、跳躍的音樂個性。它較多地運用了同音裝飾手法,有一種滾珠落玉般的效果,創造了流水在高山峽谷中自由自在流淌的意境。整個“起部”曲調節奏明朗,情緒活潑輕快,清澈的泛音猶如“淙淙琤琤,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凝神靜聽,那行雲流水般的旋律,好似歡泉于山澗鳴響,令人愉悅之情油然而生。音樂的疊彈,儼然潺湲滴瀝,響徹空山。

第二部分】:包括四、五兩段。第四段由於速度的加快和綿延不絕富於歌唱性的旋律,宛若畫面中由點滴泉水聚成了淙淙潺潺的細流。這一部分是用按音(實音)演奏的曲調,是樂曲的展開部分。音樂寫情多於寫實,“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本段中還使用了少量的滑音。滑音的使用, 為暗示波濤洶湧到來前作了準備。第五段是過渡段。它通過主題音凋的變化加以發展,音樂情緒歡快、跳躍,十六分音符的回波音型更富於流動性,好似一股股山泉細流彙集成江河,連續下行的模進音型也使音樂具有風起水湧,跌宕起伏,一瀉千里的氣勢。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張子謙,古琴四大宗師之一

第三部分】:由六、七兩段組成,是樂曲的華彩部分。這就是張孔山在改編此樂段時, 加進了描寫水勢湍急的著名滾拂段落。在古琴音樂中,滾、拂是指法名稱,七絃琴上依次由高音到低音撥奏叫滾,反之,由低而高則叫拂。這部分的速度明顯加快,按照泛音序列下行和五聲音階進行的曲調,大幅度地使用滑音,伴以滾、拂的手法,把各段的滾拂加以集中,形成連綿不斷的滾拂段落,表現出瀑布飛流匯成波濤翻滾的江海氣勢。“轉部”分成兩個部分:第六段旋律性較強,先是跌巖起伏的旋律,出現大幅度的上、下滑音,猶見“激流中之洄瀾,飛濺之浪花。”多由一對對稱的樂句作反覆、變化,如:

3216 |333 333 |735 33 |3 — 2165 |111 111 |613 11 |

1 — |56123532165 ……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旋律的進行利用大跳滑音構成切分音型節奏,使音調富於生氣,第二句的模進更加重了這種氣氛,好像流水悠然自得地旋轉嬉遊。接著連續的大段落“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個聲部同時進行,低音部以空弦散音的上下行撥奏,高音部則是音調的漸次下行。例如:

52 27 75 53

061235653216 061235653216 061235653216 061235653216

32 1↘

061235653216 061235653216 ……

這部分連續運用拂、滋等複雜的演奏技巧,“蓋右手滾拂略無停機,而左手實音動宕其中,或往或來無窒礙,緩急輕重之間最難取音。”兩者巧妙的結合,使得樂曲形象地描繪出流水似“極沸騰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使聽眾“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只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第七自然段在高音區先降後升連珠式的泛音群后,音勢大減,江水已不再那樣洶湧澎湃了,而是“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書·流水》後記)

這部分是精彩的泛音滾拂段落,它雖然短小,卻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意境十分優美。古琴用泛音慢起漸快地演奏:

3276532 5612356 ||:3276532 5612356 32765325612356 32765325612356 :||

553 223 |51 1 |1 - ||

它彷彿描繪流水在太陽下熠熠閃光,充滿了歡樂和自信。末尾在調式主音上穩定地終止,音樂邏輯的發展自然、和諧。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第四部分】:包括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也就是樂曲的再現部分,變化重現了【承】、【轉】中的部分曲調,如滑音的少量使用, 第八段中旋律的曲調與第二段相似等等,造成了前後呼應的效果。同時還加入了一些新的音樂材料,它在速度和力度方面比前面快而強,因而音樂比以前更為激動。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美麗山川的熱愛之情。具體來說,在第八段華麗、緊張的色彩對比之下,音調顯得更為沉著、自信,歌唱性的旋律也給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第九段是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此段用滾拂演奏與第八段呼應,再度強調流水的特徵,有著首尾貫通的效果,形象地表現了流水似乎已經穿越急流險灘,以從容不迫的姿態向前奔流,浩浩蕩蕩地注入大海。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

簡短的尾聲

1

2.3 55 |5 . 21 |5 1 |5 — ||

其速度又回到了最初的“慢”,以清越的泛音奏出歌唱般的主題音調,最後收束於一個雙音——純四度的和諧音程, 宛然為這動人的場面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從屬音到主音,終結全曲,又好似流水之聲復起,緩緩收勢;富有透明色彩的泛音,更像是描繪流水由動態轉為靜態,仿若人們的心境漸漸平靜下來。總之,整首樂曲一氣呵成,聽之如同得到了流水的洗滌一般,不禁令人久久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而後,人們極目遠眺,煙波浩渺,心曠神怡。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古琴曲《流水》依然作為中國音樂的靈魂與精髓,仍然被視為古琴曲的代表作, 並深受人們的喜愛, 這是因為它虛實結合, 既使人能聽“懂”音樂描繪的內容, 又沒有丟失中國傳統音樂“虛”的意境。

古琴藝術之所以能獨樹一幟而備受推崇,除“琴德最優”外,更由於其音樂的特質能順乎自然,耐人尋味,符合中華傳統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內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徵,它含藏著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內核,體現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為人格培養和精神昇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國古琴音樂是一門具有深刻歷史文化背景的藝術,它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質,引人無限嚮往和追求。

屈指算來一晃四十餘年了,如今,這首古老琴曲伴隨著“航行者”號進入茫茫太空,仍在尋覓著人類新的“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彩雲追月得知己。

向陽光簡介

兩千多年來仍廣為流傳,因高山流水蘊涵了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

湖南臨湘人,大學文化,中學音樂高級教師,國際作者作曲者聯合會(CISAC)會員、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會員、中國二胡學會會員、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會員、湖南省音樂評論家協會理事,“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獲得者、中國音樂學院全國藝術水平考級優秀指導老師。《音樂教育與創作》專欄作家,先後在國內外發表文藝作品、音教論文800餘首(篇) 。《沁園春·國慶感懷》《西江月·祖國六旬贊》《清平樂·黨誕九秩感賦》《鷓古天·頌十八大》《搗練子·盛世召開十八大》等40餘首詩詞、15條語錄榮獲全球華人聯合會(HRA)、世界華人作家協會金獎、特等獎;《美麗臨湘·組詩》(26首)榮獲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最佳獎;《中華輝煌》等2首歌詞獲湖南省文聯一等獎;作品榮入《全球優秀華人詩歌頌典》《古今中外名家語錄精編》等6部詩歌銘言集。《獻給老師的禮物》等8件作品參加了中國國際名人研究院舉辦的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系列大展並獲銅鼎獎;《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賞析》等2篇美學論文榮膺“世界學術貢獻獎”金獎;《摭論素質教育中的器樂教學》等10餘篇論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國教育學會評為一、二、三等獎; 8篇論文蟬聯湖南省教科院一等獎; 4首歌曲獲全國徵歌大賽金、銀獎;《我的中華》《我們擁抱春天》等50餘首歌曲入選《全國教師作曲家歌曲集》《中國當代優秀校園歌曲》等8部歌集。著有《音樂文化與素質教育》《中國音教十家優秀歌曲專集》等10餘部。藝術成就及代表作入選《湖南文藝六十年·音樂卷》《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音樂家名錄》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