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復興國學,諸子百家,你會支持哪一家?

籣蔲

我會支持儒家。但這裡的支持並不是恢復儒家。儒家思想在統治了中國兩千年之後,到清朝中後期,終於落後於時代的發展,做為主流的政治思想,被放棄,中國開始向西方尋求先進思想。但儒家做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當然,也有其自身的問題。

在諸子百家中,如果問那一家能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無疑就是儒家。現在網上有種觀點認為,儒家文化害了中國兩千年。這種說法如果不是別人用心,就是天大的誤解。儒家思想在漢代之後成為統治思想。戰國以來學術上百家爭鳴的局面宣告結束。一個不得不說的問題是,百家的逐漸沒落,不是儒家打壓的結果,如果說有打壓的情況,那也是政治的打壓,而非學術之爭。儒家成為主流的政治哲學,是歷史選擇的結果,而儒家只所以能成為被選擇的目標,是與他思想的縝密,系統的完整分不開的。也就是說,在選擇者的眼中,儒家是最好的,是最能適合政治需要的。

另外還要說的一點是,漢唐之後,儒家形成了獨尊的局面。並不是說諸子百家都消滅了。諸子百家適應社會需要的方面,都還存在著。不適合社會需要的部分,慢慢的就消亡了。而且,儒家在發展的過程中,是不斷吸收百家的營養來發展和補充自己的學說,使之不得的豐富和完善。比如王弼注《老子》,郭象注《莊子》,所研究的是道家經典,可是王弼和郭象卻很難說是道家人物,他們的思想的主導方面應該是更接近儒家。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比如竹林七賢,何晏等人,他們雖然天天談老莊,但他們的思想的主流,還是儒家的。

從魏晉玄學到唐代佛學的大興,幾大重要的佛教派別,比如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等,都是在唐初形成。北大張祥龍教授有個課程講到就是佛教入華的途徑,認為正是由於魏晉人士對道家哲學的研究,使得人們在哲學思考大大加深,而佛教的思想在本質上與道教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處,這就是佛教入華提供了思想途徑,同時,也使得佛教在中國大放異彩,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這個問題問的是國學的諸子百家,這兒為什麼提起佛學?道理很簡單,真正懂得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國文化本質是儒釋道三教合一。佛教雖然是外來文化,可是它在中國的傳播,卻是中國化了的。中國化的特點和證明就是,他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融入了道家的思想。

中國儒學發展到宋代,產生了一個重要的學術成果,這就是程朱理學,或叫宋明理學。宋明理學首先應該是對儒學的繼承,其次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所謂的發展,必然有新的思想內容的加入。宋明理學所加入的思想內容,就是唐以來所發展的佛學思想成果。二程的老師周敦頤的學術名著是《太極圖說》,太極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易經》,而太極圖,是周敦頤的創造,他的創造,很明顯是佛家圖片的影響。借鑑了佛學的內容。這些問題,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吳根友老師在講《宋元明清哲學》中,有詳細的講解。

從儒學的這些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它本身是古今中外文化和思想成果彙總的結果。在宋朝時期,朱熹的理學絕對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成果。和他之前西方的任何思想成果做一對比,都毫不遜色。

有一個觀點認為,程朱理學是害了中國,使之近代落後的根源。這簡直是天大的笑話。近代中國的落後,其根本的原因是政治的腐敗。文化與政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說一個國家落後,文化應該負最大的責任,這一點我不否認。但具體到中國的事情上,把近代落後的板子打到儒家的頭上。甚至直接歸結到孔子和朱熹的頭上,恐怕是天大的笑話。

儒家思想做為一種統治思想,是封建統治者拿來統治的工具。當國家實力衰落統治難以為繼的時候,把責任推到工具的身上,是不是有點推御責任。

很顯然,這個責任儒家是不會負的,真正應該負責的是統治者,決策者。說白了,是當時皇帝們。儒家思想從漢代成為當時的統治思想,但是,董仲舒的儒家,與孔子的儒家是有不同的。為什麼會有不同,因為時代變了,儒家也要發展。董仲舒的思想,是儒家在漢代的與時俱進。拋開亂世,到唐代,儒家雖然是正統的思想,但在現實的政治中,是儒釋道三教並重的。到宋代,程朱理學的形成,又是儒學與時俱進的結果,它又融和進了當時世界最高明的思想成果。可是從南宋之後到明清,儒家的發展基本上就停滯了。可以說,理學是儒學發展的高峰,到了高峰之後如果沒有變化,沒有創新,它的結果很自然的走向衰落。

有人說,朱熹的理學害了中國,到明朝時王陽明的心學才是正確的。這種說法也是有問題,心學不過是儒學研究的另一路徑。從廣義上說,他仍然在宋明理學的範疇之內。而且,理學的發展的停滯,是統治者的統治思想決定的。理學的思想,最大程度的保證了專制的帝權。在位的皇帝們希望牢牢的保住皇位就行了,在現實上,使得儒學失去了創新的動力。理學如此,心學依然如此。

李贄的思想,被稱為王學左派的範疇。他的許多說法,是有思想改革與創新的意味的。比如,女子上學,寡婦再嫁。但李贄獄中自殺的結局證明,思想創新的阻力,不在學術界,而在統治者,在皇帝。當然,一些迎合皇帝的無恥文人他們的態度,不是學術態度,而是政治態度。

說了這些,意思只有一點,復興傳統文化,如果在諸子百家中要選一家的話,當然是選儒家。因為儒家最大程度的包含敢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精華部分。

再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墨家現在基本上消亡了。儒家曾經罵墨家愛無差等(對親人和其它人的愛是無差別的)的思想,是畜牲。儒家認為,人不可能對別人的父親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好,那樣是違揹人性的。事實也證明了儒家的正確。但是,墨家摩放踵以利天下的思想,很大程度上被儒家吸收了。從儒家的以天下為己任和捨生取義的價值取向上,可以看到墨家的影子。其它各派情況就不一一列舉了。

最後,說句題外話,一種思想,一個學問,它是必須與時俱進,不斷髮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但失去創新和發展的能力,他就會被歷史所淘汰。當然,它裡面所包含的優秀的部分,必然會被新的文化新思想所繼承。這就是我們恢復國學的意義。


七月流火140400643

謝謝你的提問。喜歡國學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馬。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在長達300餘年的時間裡,產生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化輝煌“百家爭鳴”,出現了孔子、列子、孟子、墨子、孫子、老子、慎之、韓非子等等一大批各行各業,各種學說的思想家。

中國的百家爭鳴,相當於一千年之後的文藝復興。百家爭鳴也給中國帶來了兩千年的古代文明。


這些思想家的言論或者自己的著述被漢代的學著整理成書,號稱諸子百家。

這些學說概括了一個社會政治、經濟、軍事、農業、醫學、文學、藝術等各個層面。是一個完整的國家文化體系,所以,叫國學。

我們在這個體系的文化體系裡面,創造了世界文化史上一個又一個的奇蹟。而且也影響了世界,是亞洲文明的代表文化。


但是,中國從明代就與世界上的歐洲拉開了實力上的距離。到清代距離已經非常大了。

於是,中國的國學就衰落了。

中國國學的衰落,其實不是文化衰落,而是文化結構不合理。

比如,中國人是不大研究物理的,只研究倫理。所以,中國有世界上最優秀的倫理,卻沒有最優秀的物理。

現在,我們學習西方已經一百多年了,應該說,學到了不少西方的科學的文化。

在中國已經不是絕對落後的情況下,恢復傳統的國學,有利於我們提升自己的民族自信。


我們最粗要恢復的國學,還是我們優秀的倫理傳統。

比如,兵家、縱橫家都可以支持他們的思想。

當然,在中國倫理文化是最優勢的一家,也是最值得我們支持的。因為中國的傳統主流文化就是儒家文化。不過,其中也有一些落後的封建糟粕。

最重要的是,把中國文化中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勇於進取的包容精神發揮出來。我們仍然是世界最優秀的民族。


千千千里馬

你不覺得這基本不可能嗎?

國學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份,主要以先秦諸子百家為核心,詩詞賦文為擴展。但諸子百家所論本身,即是各學派對天地,社會,人倫的認識及由此而來的推理和應用,遍觀諸子,各有所長,各有不足,其中幾家學派所言,又相互交叉或有新論。這種現象其實是人類文明早期特有現象,這些知識和領域,我們儘早要涉及,但被集中研究了,雖然不完備,但各自都貢獻了富貴的思想和實踐認識,為以後的文明之路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前進方向,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

以後來人來看現存的諸子著作,很多思想和推論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因為它涉及到了天地社會的本質,但並不是所有,就像瞎子摸象,各自觸及到了真實的一部分,且有很多還是不現實的意斷。中國文化五千年,近代開篇才百年,當然大頭是古文化,而且古文化與同時代的其它世界文化相比,可以說輝煌燦爛,但和今日也是遠遠不如。

說起來之所以現在有許多人熱衷國學,大概有三方面:

一是傳統文化,標定你是不是中國人,向來文化與血統並重,可能文化還要重些;

二是國學經典文章,文言文自有其魅力,我本人也愛好偶爾讀讀古文,寫些小字,古文大多精煉非常,表述也極富變化,不論任何修辭,論述古今對比古文要佔“簡、美、精、潤”四個特點,當然當今白話也有其優點,不然大家還是說古文了;

三是傳承千年的思想,其中記錄了先行者對天地自然的感悟與得失,是為後來者最富貴的遺產,其中又以”儒、墨、道、法“(不分先後)為大成之作,其它學派或多引此處,或成就稍小。釋家佛門自傳入之後,即開始漢化,其後影響遍及思想,政治,生活各處。

國學雖是文化瑰寶,但不是文化全部,向來文化發展,後來者強於前者,古時法令不足今用,新時代自然以新文化為主,復興之說不可取的。

不忘本,謀以學,萬世不易;師古察今,善為我用,卻不可強自認為必其不可。


風中的雨65626051

這個問題問的不夠肚量,為啥一定要只支持一家?

儒、釋、道三家一千多年前都能互通有無,不存在知識產權問題,諸子百家學問裡沒有一家是十全十美的,其中任何一家還有“你死我活”獨立發展的必要嗎?

1、儒家思想傳播的最廣吧,而即使是孔子自己,也經常說“你們請我做官,一年見效,三年大變樣”,這和他自己提倡的也不符合,但是,那又能怎麼樣?知識和學問就是用來給人服務的,濟世救人,就是大家。

2、實際上即使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也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很多隻是一個學科的不同流派,側重點不一樣,比如兵家道法家和縱橫家,鬼谷子的弟子裡有孫臏這樣的兵家,也有蘇秦張儀這樣的縱橫家,早期這是同一個學科,互相融合使用,是這些弟子們自己或者後人刻意分出來所謂的流派。

搞外交的沒有軍事力量光靠嘴皮子能合縱連橫?搞軍事的沒有外交的斡旋和縱橫捭闔自己能一直打勝仗?即使是秦國最強大的不是秦國的軍隊,而是外交能力。

道家和法家也分不清,都是講秩序的,一個側重人性本善的自然秩序,一個側重人性本惡的社會秩序。

墨家也講濟世救人,但是他們做成了活雷鋒,俠客,替天行道,一心為人,決不為己,這種事深受大家喜歡,但是肯定不長久,你想想,任何一個搞慈善事業的,不可能一生只吃粗茶淡飯,喝白開水過日子。

3、復興國學這個詞用的也不好,歷史和文化要“接著講”,不要“照著講”,完全照搬古人的東西,一定是不長久的。

國學需要發揚、需要與時俱進、需要振興,而不是復興。優秀的歷史文化中好的、有利於未來發展的我們要傳承和發揚,不好的、不利於時代的要捨得放棄。

4、我支持“大一統國學”,而不是諸子百家,無論是百家千家,現在只有一家,就是中華東亞文化,叫國學也好,叫東亞文明也好,叫中華傳統文化也好,她就是已經包含了諸子百家的所有智慧。

5、所有文化的核心依然是為了社會治理,“道”、“法治+道德治理”、“外儒內法”的社會治理模式永遠是地球上最好的模式,特別是“神”被科學所取代以後的世界,“法治+道德治理”的社會治理模式越來越顯現中華文明的優越性,沒有之一。


終南高揚

國學的概念是什麼?現在沒有一個固定的公認的概念,但是我們大多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都應該包括在內,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體系。也就是說,我們要復興國學並非是一家一派的學說,而是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僅僅挑其中的一兩家是不行的,也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那麼,珠子百濟又是什麼呢?一般來講,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但是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而《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這麼多派別就算讓你一家一家地甄選也是浩大的工程,又如何能夠保證選的就是優秀的呢?

近年來,國學熱興起大有轟轟烈烈之勢頭,其實質乃是背後的商業利益驅動,對發展國學並沒有多大好處,反而催生了不少假冒的國學大師,誤人誤己。所以要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講,復興國學在於普及基礎文化知識,在於啟發民智,只有讓民眾對國學文化有了基本概念,有了心理認同,有了共鳴,才有可能讓國學重新在民眾心裡生根,才有可能使國學重現輝煌,才能獲得文化自信。

其次,在要追根溯源,以古鑑今。這才是倡導國學的意義所在,復興並不是把經典拿出重新曬一曬,讀一讀,而是要在其中挖掘適合現代發展的東西,我詳細古代的文化對現在的指導意義仍是不可忽視的,比如《周易》講求的推天道以明人事,掌握規律為人辦事的理念還是不過時的,《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其彰顯的道理仍在日常生活中被沿用,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如此,比如,儒家的社會倫理化(科學社會規範)、墨家的實踐經驗化(實驗技藝方法)、道家的思想澄清化(理論思維頓悟)和道家的系統邏輯模式(全息結構模型),都是廣泛應用在現實社會中的,以至於《先秦學術概論》認為:"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於明一節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

所以要將復興國學,務必要追根溯源,要開啟民智,要在國民心中種下國學基礎的種子,這樣才可能發展壯大。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中國國學博大精深,影響著每一代中國人,可以說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這麼強,和國學的作用分不開的。



文化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卻是滲透在骨子裡的東西,就像基因一樣,影響著我們的長相和行為,甚至影響著我們的壽命。




國學應該說不存在復興的問題,實際上無論是哪個朝代、無論什麼時間,國學都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出現,諸子百家的思想都在影響著我們。如果說要復興的話,也不是哪一家所能囊括的,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加強國學中的精華在國人中的滲透和學習,從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質。



如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說的就是萬物都是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要深化改革,就是這個道理。還有法家的“依法治國”說的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以人廢法。



還有儒家的“仁者愛人”等就是要求以仁愛相處。還有百善孝為先等思想,我們至今還在沿用,而且今後還要大力弘揚國學精神,無論是治國還是治企還是治家,國學都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跨界大師

悟空聰明,看來用熱詞理解作者最近的討論方向。我今天也寫了與這個題類似的問題,談了談國學。感興趣的也可以去我的文章看看。

通過文章反饋的幾位讀者的回覆看出,對國學這個詞本身的理解就是亂七八糟,什麼是國學,看法並不一致,而且嚴重分歧。

從這個題面來看,似乎國學是諸子百家的思想,這實際也有問題。中醫傳統文化、古代的數學、曆法、天文等知識,這也是國學的一部分,漢朝的農曆現在也還在用呢。

中國古人重文輕理,如果國學僅僅是諸子百家,又會導致這個問題重演。而古代的這個理,包括數學,這方面近幾百年的確落後西方了,這才有鴉片戰爭的失敗。所以近代百年才開始追趕。數學是科技的基礎,而科技是軍事的基礎,國學,絕非只有文沒有理。

國學,中國的學,應該是包括現代的,古代的文化傳統中優良的部分;包括文科的,理科的,這樣才能談復興的問題。2000多年前的百家爭鳴,那是國學繁榮的一次,扛了西方2000年的發展,近百年有差距了。因此需要復興。

復興國學,不是封建流毒復辟,不是用古人的思想不分時間、地點、情況的指導現代人,不是讓古人落後的唯心思想顛覆唯物主義,重新墜入數理文化的枷鎖之中。

而一些人理解出現嚴重的偏差。說什麼《道德經》是大道真理了,說《周易》是普世真理了等等。這明顯是封建社會儒教的流毒思想,是叫的思想,而非學說的歷史研究和探討了。

中國現在的真理只有一個,辯證唯物主義。很多人連這個都不知道了。

諸子百家,在歷史上的學說爭辯,起到了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但是,這些思想挪到現代來,哪一個都是2000多年的代溝。必須具體的、專業的、基於歷史、基於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前提下,分析每句話的現代傳統文化價值,而非套用、拿來主義、實用主義。

因此,我不會支持百家爭鳴的任何一家。但是,每家的思想都有值得借鑑的優秀的部分,也有歷史的、封建的垃圾和糟粕,這些內容是需力求摒棄的。這樣才能繼往開來的,揚棄的繼承和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而這一部分傳統文化,也僅僅是國學的一部分而已。一些人片面的、主觀的、唯心的誇大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霹靂火76228767

既然是復興國學,當然諸子百家都要支持,沒有理由只復興某一家,只有百家爭鳴才有國學復興的可能。

諸子百家每一家不管在當時是否成為主流,其所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都是我們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儒學家思想作為長期霸佔獨尊之位的學說,自然不必多言,在今天依然是主流。



道家在古代不同時期也短暫佔據過主流,比如漢初。而且道學與我們的本土宗教道教又緊密聯繫在一起。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可忽視。

法家自秦發揚光大,雖然在歷史上並沒有儒學的地位,但是任何一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沒有摒棄法家思想,只是使用的程度不一。法家思想雖然同現代意義上的法制有所不同,但我覺得本質上是一樣,即以法為本,這是文明社會最重要的標誌。



墨家思想我個人比較喜歡,雖然不曾研究,但兼愛非攻的思想頗具人道主義精髓。



陰陽家充滿神秘,更覺得不可思議,世間萬物都可用陰陽二字進行解釋,足見古人之偉大。陰陽家對中國哲學的貢獻不可忽視。



除此之外還有縱橫家,農家,雜家等,他們都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灑下了一粒粒品種不同種子,並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生根發芽結果,共同構成了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基因。

所以,復興國學不是單單一種學說或者某一種思想,都應該支持。


杉木論談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一個民族在他的歷史形成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因為族群的生存與擴大,對所依附的自然環境形成特有的認識與情感。

在文字還沒有產生以前是靠記憶與口口相傳傳承與繼承的。在文字產生以後,族群的人文發展加快,統治階層內部迅速完善,知識以文字的形式傳播、記載。至此,所謂的民族文化便真正的產生了。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獨有的,祖居於東方的最大的民族,他在自己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龐雜的文化體系,被後世的我們親切的稱之為國學。

由於近現代我們自己與外部的原因,國家現代化發展滯後。國學文化受到了以現代西方文明為主流的外來文化的衝擊與打壓,再加上不明真象的絕大多數國民的牴觸,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幾十年的斷層。以至於現在的兩代人中絕大多數不知國學為何物,問此答彼,張冠李戴,或知之甚少,令人痛心。

隨著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基礎、經濟的持續向好與快速發展,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民中卻出現了從上至下整體的道德下滑,已經嚴重的影響到我們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

所以,近幾年來,在國家與有知之士的不斷努力與吶喊聲中,我們民族國學智慧寶庫大門正在徐徐開啟,從傳媒與塵封的書中走出來,顯露出他對我國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人們心靈上給與智慧指導,令人們對祖先的智慧在欽佩之餘,更感到匪夷所思。

在國學治世智慧中,個人首推孔子。他是中華文字文化五千年中承前啟後的政治家、教育家。在二千多年來的歷史中,被中國的歷代統治者與國人尊稱之為至聖先師的“聖人”。

史載,孔子刪效前著經書,改革教育,首倡以孝為先的儒學文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的治國方略。著春秋,以警後世。顯周易以致用,發展深化以陰陽、三才為核心的中華上古文化。提倡中庸。後世儒學因此而發展、發揮有成者皆成治國大家。

以孔子開創為始的儒學,被後世二千多年以來的中華文華稱之為治世經典,是中華國學系統中真正比較完整的傳承,我們稱之為儒家。


無為24472

這個問題提的很有水平!

記憶中,還在讀書期間,教課書上就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後查閱了資料,

毛澤東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毛澤東在1957年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

呵呵!怎麼到了2018年的當下,反倒變成了復興國學,選哪一家的問題!

我國對於宗教信仰,亦是尊重個人宗教信仰自由。2018年4月3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這是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第二部白皮書。

對於學術交流,經驗、學識積累,向來提倡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這好比是米飯、各類主食、副食品、零食、水果、蔬菜、肉類、禽蛋、食品添加劑等等,在合法的情況下都可以吃,吃了以後食糜經過胃腸道消化,身體吸收營養物質,腸道排除糟粕殘渣,拉出體外的過程,這個過程叫做新陳代謝!

當然有不少不良商販,為謀暴利,偷工減料,比如用香精、地溝油、雞湯美文、過度解讀名著等等。

國學文化博大精深,醫易相通,道道想通,這便是同謂之玄。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何要到“復興”才學,又何時為“復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