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种思维方式的人生,结局会有多么凄惨?

只有一种思维方式的人生,结局会有多么凄惨?

一心网:在近几年的网络心理学圈中,有两个关键词出现频率是明显偏高的。其一是原生家庭,几乎一个人三十岁前所有的性格上的特质,都可以从其原生家庭之上找到对应的根源。

这其二,就是思维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后半生命运走向的神奇事物。在此之前,小心已经推送过几篇与之有关的文章。不过今天我们是想谈一谈另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就是作为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尽可能避免单一的思维方式,而要尽可能拥有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呢?

只有一种思维方式的人生,结局会有多么凄惨?

这里我们先来举第一个小例子,算是一个关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经典商业类小故事的改编版:

话说有这么一个智者,路过一条河边,看到河边站着两个人。两个人看上去状态就不是特别好,似乎是饿了很久没吃饭了。于是智者就上前问道,我可以给你们两个人每人一个选择的机会,在一篓鱼和一根鱼竿之间,你们随意选择一样。记住,只能选择一样。

这时候,两个人中的A就选择了一篓鱼,因为他实在是饿得不行了,就想马上就可以享用到鱼肉;而B则咬了咬牙选择了鱼竿,因为虽然不能马上获得鱼肉吃,但是只要鱼竿,日后就可以天天都有鱼可以吃了。

正常版本的故事,到了这里也就算是结束了。但是上文中小心也提到了,今天分享的这第一个案例是一个改编版,所以故事到了这里还并未结束。这时路边又有一个人走了过来,我们姑且就称之为C。

C也参与到了这场选择之中,并且和A一样,同样选择了一篓鱼。但是C并没有和A一样马上就将这些鱼吃掉,而是将它们拿到了市场上统统卖掉换成了钱。并且再用这些钱买了多根鱼竿,然后再将这些鱼竿租借给想要钓鱼却买不起鱼竿的穷人。C不收取租借鱼竿的费用,而是每天收入一定数量的鱼作为报酬。

如此一来,C不但日后天天都有鱼吃,而且吃不完的还能够到市场上卖掉还钱,一举两得。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力量。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只要使用得当,就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妙用。

只有一种思维方式的人生,结局会有多么凄惨?

接着我们再来分享今天的第二则故事。这个故事是近期小心刚刚观看了几组短视频形式的采访,主角是一个三四流的不知名小作家。为了不引起争议,这里我便也不再公布其真名实姓,大家只要记得这是个真实故事并非虚构就可以了。

这个作家就是非常典型的一款单向思维方式的人,在采访中,他的一些让人不容易理解的表述很多,这里只从中分享几个:

我打小从小镇里长大,虽然以后在城市里已经生活了十多年,但是依旧还没适应城市。

我特别受不了现在网络上的一个关键词“正能量”,尤其是现在不止网上连线下到处都是这个广告词,我看着就恶心,想吐。

我当初也喜欢过王小波、李敖、柏杨等人的作品,直到后来我接触XX、YY(小众外国文学作家)后,我发现我已经不再喜欢那些人的作品了,因为他们都不够高级,不能指引你的人生道理。

短视频、区块链,上面都是低等文化聚集地,就是给资本的牟利工具,你看这些就是在浪费生命。

通过以上言论你可以非常直观地发觉,这名作家的性格特征:顽固、保守、洁癖、强迫症以及偏执。

只有一种思维方式的人生,结局会有多么凄惨?

事实上,关于思维方式,小心这里倒是好有一比。我将其比之为一把把的钥匙,而对应的锁自然就是人生道路上不同阶段会遇到的不同难题。

再来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说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高考。高考大家众所周知,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正常发挥,结果飞铲满意的。有金榜题名的,自然也就有名落孙山的。那么当面临高考失利的时候,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会深刻影响后面的整个人生走向。

思维方式1:虽然成绩不太理想,没有完全发挥出我平日里的正常水平。但是既然事已至此,不妨就脚踏实地,考多少分报什么学校好了。

思维方式2:因为种种原因这次没能完全发挥出我的实力来,所以无论如何我都要复读重考,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一定要考出理想的成绩,考上所理想的大学。

思维方式3:算了,早就知道自己不是考试的那块料,现在看来果真如此。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爷正好早就不想在学校里待了,到社会上去闯荡闯荡。

以上,是三种面对高考失利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思维方式。拥有哪一种思维方式,会对应的怎样人生走向和结果,大家心中应该都有了自己的判断。

只有一种思维方式的人生,结局会有多么凄惨?

我们还可以将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比作是不同种类的兴趣爱好。

为什么我们发现那些非常成功的人身上,总会有“爱好广泛”这样的一个标签?正是因为兴趣爱好的最大价值,除了让人舒心愉悦外,便是在无形中增加了一个人思维方式的活跃性和丰富性。

因为在尝试不同的兴趣爱好时,人们所动用的大脑区域是不尽相同的。有些需要感性些,有些却需要理性些,有些需要安静些,有些需要激烈些。而生活中毫无爱好的人,可想而知在长期的单一思维方式影响下,他的人生将是怎样得令人同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