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國如何走向世界科學前沿:解碼元英進團隊

特稿|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科学前沿:解码元英进团队

特稿|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科学前沿:解码元英进团队

元英進教授(中)與團隊成員吳毅(左)、謝澤雄在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實驗室內交流。(2013年1月5日 攝)新華社 發

“大姑娘上轎——頭一回!”一家中央媒體今年3月10日在一篇科學報道中發出這樣的感嘆。

這一天,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家的四篇論文。來自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中國科研團隊在論文中宣佈,他們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設計與化學合成。

特稿|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科学前沿:解码元英进团队

《科學》雜誌封面文章就是合成酵母染色體的研究。

這意味著,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消息一出,立刻在中國的新媒體上“刷屏”了。

其中,元英進教授領導的天津大學團隊合成了第5號和第10號染色體。同樣引人注目的是,涉及上述染色體的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都是年輕人:27歲的謝澤雄和28歲的吳毅。

兩人第一次知道“基因”是在2000年——中國提前完成國際人類基因測序計劃中1%的任務。當時才十歲出頭的他們沒有想到,十幾年後,他們參與的中國研究團隊,把人類解開生命密碼的水平又推進到了新的高度。

特稿|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科学前沿:解码元英进团队

“如果基因組測序是‘讀懂生命密碼’,基因組合成就是在‘編寫生命密碼’,從讀到寫,是一個巨大的飛躍。”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說。他曾是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HapMap)計劃協作組中國協調人,也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團隊的領導者。

命運共同體

2000年,當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框架圖”完成時,生命有了一種全新的解析方式。彼時,互聯網蓬勃發展,新浪、搜狐等中國門戶網站紛紛在美國上市。互聯網浪潮席捲全球。

化工專業出身的元英進意識到生命科學的研究將勢不可擋。他設想,生物學是否也可以像互聯網一樣,讓不同學科背景的人都參與其中,儘可能擴展它的用途,更好地造福人類?

特稿|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科学前沿:解码元英进团队

元英進教授(天津大學供圖)

在查閱大量國外論文,屢次拜訪世界頂級大學實驗室之後,他把研究方向鎖定在合成生物學上。

回國後,他在不同場合介紹、鼓勵加強合成生物學的研究。不過,很多人心存疑慮,認為“合成”就是“複製”,沒有前途。

在元英進看來,人工合成染色體的價值,在於實現對基因的控制。比如,對一些無用有害的基因可以進行刪除、修復,為人類面臨的能源短缺、環境汙染還有醫學難題等提供可能。

不過,要探索這一領域確實挑戰巨大。2010年,美國科研人員首次將人工合成的基因組植入一個原核細菌,開啟了化學合成生命的研究大門,其中,用一年的時間才發現並修正一個鹼基突變的錯誤,難度可想而知。但此後的研究難度更大,因為相比原核生物,動物、植物、真菌具有的真核生物生命形式更加複雜。美國科學家從2007年開始染色體合成的嘗試,2014年完成構建第一條真核染色體。

2010年,美國科學院院士傑夫·伯克(Jef Boeke)發起酒釀酵母基因組合成計劃(Sc2.0),並尋求國際合作,希望各國科學家一起貢獻智慧,分擔經費。

特稿|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科学前沿:解码元英进团队

美國化學生物學博士 紐約大學教授傑夫·伯克 (美國紐約大學網站截圖)

但中國科學家作出了積極反應——元英進最早加入這一計劃,隨後,英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家的科研團隊也相繼加盟,開始對酵母基因組進行人工重新設計和化學再造。

“我們是命運共同體,”元英進說,“事實證明,如果關起門來,即便有現在超過十倍的付出,也未必能取得今天的成績。”

特稿|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科学前沿:解码元英进团队

天津大學元英進團隊(天津大學供圖)

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2011年開始的第十二個科技五年規劃中,合成生物學與暗物質等被列為中國重點發展的前瞻性科學研究。2012年,元英進作為首席專家牽頭了國家級高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合成生物技術”項目。

從學習者到貢獻者

如果說合成一條染色體是“蓋一座大廈”,那麼,2011年以前中國研究者的工作就像是做“磚”。以後來者身份加入的中國科研人員,起初是沒有足夠信心和勇氣去做“地基”的。

2012年,元英進把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構建基因組”(Build-A-Genome)的課程引進到天津大學,組織在北京召開合成染色體的論壇,並開始派學生前往美國實驗室學習。

“我們的合作是雙向的,”傑夫·伯克說,“中國科研工作者貢獻了很多智慧,包括這次在《科學》上發表的成果論文。”

特稿|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科学前沿:解码元英进团队

元英進教授在實驗室指導學生。(天津大學供圖)

天津大學生物學博士生謝澤雄主要負責合成5號染色體。這個年輕人以基因為研究方向,有個重要的家庭原因。他自小就看到父母受疾病困擾,母親有嚴重的失眠,試過各種藥物都不起作用。父親家族有一種遺傳病,到了一定歲數聽力就會大幅下降,幾盡失聰。

“少了對這個世界的一種感知,是多麼痛苦。”謝澤雄說,因此他認為基因的研究也許可以解決現在藥物無法攻克的疾病,解除人們的痛苦。

可是,他在合成染色體的路上一度陷入困境,停滯不前。當時他發現,經過人工再造的染色體,總是出現“失活”的問題。起初,他認為一定是自己哪裡弄錯了,但經過18個月的反覆檢測後,始終都沒有結果。

那麼,謝澤雄想,還有最後一種可能性:是設計本身出現了問題。果然,他發現美國的研究人員在利用計算機進行設計時,缺失了一段基因序列,從而導致染色體“失活”。

特稿|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科学前沿:解码元英进团队

謝澤雄在實驗室。(天津大學供圖)

面對中國年輕人提出的質疑,美方開始並不相信,直到他們自己進行實驗,才證明了謝澤雄的判斷是正確的。現在,謝澤雄的發現已為其他染色體的合成研究提供借鑑。

“你能明顯感覺到美國老師眼神裡的那種懷疑不見了。”他說。

做10號染色體的吳毅也深有體會。他發明了一種快速找到缺陷染色體並修復的方法,為實驗大大節省了時間。在美國向國際聯盟做分享時,他還覺得“很不好意思”——因為他的方法是目前效率最高的,比其他外國團隊的方法都要好。

特稿|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科学前沿:解码元英进团队

吳毅在實驗室(天津大學供圖)

兩個年輕人的經歷和成就,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中國科研力量從追趕到超越的縮影:從到外國實驗室打工的學生,到逐漸可以承擔任務,再到現在進入世界合成基因組研究第一方陣。

“中國科研工作者從學習經驗到貢獻智慧,最終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元英進說。

他的實驗室正致力於利用化學再造酵母的巨大優勢,開展基因重排等獲取高產, 高耐受工業應用潛力的酵母菌株。

特稿|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科学前沿:解码元英进团队

吳毅和謝澤雄團隊(天津大學供圖)

化工專業在中國高校中赫赫有名的天津大學,前身是成立於1895年的北洋大學。秉持“興學強國”宗旨的北洋大學,以培養掌握新興科技、文化知識的人才為己任。元英進團隊的科技成果,也是近現代以來中國人科學強國精神的延續。

按照《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提到的“三步走”戰略路徑:2020年中國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今天,可能是中國科研工作者最好的時代。”元英進說,在國家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下,中國科學家與全球同行密切合作,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在學習中實踐,就會取得更大的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