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写作需要的姿态

昨晚,孩子作书上的一道思考题,题目是这样的:有三个数,这三个数相加的和,等于这三个数相乘的积,这三个数是哪三个数?

我们一家三口一起作这个题。见到这个题的同时,其实我就已经知道了答案,并没有什么推理的过程,这三个数一下子就“跳”出来了,然后我进行了一下验证。

有时候猜谜语也是这样,有的谜底确实是推理出来的,但有的谜却不知如何下手,只是看着它,然后脑子里跳出一个又一个答案,把这些答案与谜面一一对照,有时候谜底也就出来了。

还有写文章,有时是这样想的,但在写的时候,念头可能就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最终的文章可能就与最初的设想很不相同。开始也可能没准备写得太长,但一句接一句,不知不觉间就写出了很多东西。前边我说,能想出一个好题目,文章也就写成了一半,因为一旦确定了题目,只要把思想放在这个题目上,最后总能找出一些相关的话题和素材。

写文章,需要一个姿态,在这种姿态之下,念头就会活跃一些。有的人,写文章必须吸烟,有的人则要喝茶,有的人,利用电脑写作比较顺当,有的人,只有面对纸笔,才能文思泉涌,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引子”,我们需要的,是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把自己引入一种“冥想”状态,由“静”而生“惠”。

关于写作的状态,我曾想到了古人的两句话,一句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另一句是“下笔如有神!”,有时候感觉确实是这样。

“下笔如有神”的上句是什么一时没有想起来,现在想起来是“读书破万卷”。这可能告诉我们,写文章时的“似有神助”,看来也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它的前提就是多读书。

读书一般说来有两种读法,一是“精读”,二是“不求甚解”,先说第二种。不求甚解,容易“水过地皮湿”,湿得快,当然干得也快,过后不大容易记得住。但是我觉得,人脑的潜能非我们所能了解,有些东西,过后虽然我们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但它毕竟曾在脑子留有痕迹,所以在我们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相关的记忆可能就会在不经意中跳出来,给人一种“文章天成”的感觉。这有点象中药铺,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抽屉,当我们照方抓药的时候,那些装有我们需要的草药的抽屉就自己打开了。

当然,这些记忆都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要把这些记忆串成一篇文章,毕竟还需要一个提纲絜领的东西,或者说是“有感而发”,这个感从何而来?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往往从思考中来,这种思考,一是对一些“书本”的思考,这可能就是所谓“精读”,另外,就是对人生的思考。有人说:“人生是一本大书“,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可以看作是另外一种“精读”。

从读书的话题,我又想到一个人能不能写,会不会写的问题。

两个人,生活阅历差不多,学历也差不多,但是一个人在别人看来,写作水平比较高,而另一个,写作水平比较差。随着时间的的推移,高者愈高,差者愈差,那个水平高的,可能就会“立马可待“,而那个差的,面对写作的题目,脑子里只是一片空白。

但是,差别真的就那么大吗?其实不一定,只不过那个水平高的,受到正面的激励较多,坐下来的时候,容易进入状态。而水平差的,受到负面的批评较多,坐下来的时候,他就先从心理上在自己与写作之间打下了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