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省监委⑩|第十四纪检监察室 三句话“打垮”违纪者

十四室的主任苟红兵,戴着眼镜,看上去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说话轻言细语,习惯不时扶一下眼镜,很像一个教书先生,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办案能手。

在巴中市检察院时,曾先后两次被抽调到专案组,因表现优秀,2005年四川省检察院给他记个人一等功。

2008年,苟红兵调入四川省纪委,先后在案管室、一室、二室、五室、三室工作过,今年2月省监委挂牌成立,苟红兵到了十四室。

这么多年,苟红兵遇到的办案对象,形形色色,有和办案人员直接“对冲”叫板的、嚣张的,也有非常顽固的,甚至还有“低调的高傲者”。但最终都被他“拿下”。

与办案对象接触之前,苟红兵会对他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看他是哪一类型的人,从而制定不同的方案。

有一个审查对象厅级干部李某,曾在多个重要岗位担任领导职务。苟红兵分析:此人心理承受力、抗干扰能力、反侦查力很强。内审组要面对面与他谈话,“谈得好,案件可能就突破了;否则,就会僵持在那里,动不了。”

良思许久,苟红兵制定了一个看似“简单”的谈话方案。“我精心设置了三个问题。表面看来,也就三句话。第一句话:这么些年了,你听没听说过省纪委无辜冤枉过一个干部?李某回答问题很谨慎,想了半天,回答说:确实没有。第二句话:对你这种身份的人,省纪委如果没有过硬证据,会不会动你?李某犹豫了半天,回答说,应该不会。第三句话:你认为你的案子会不会成为省纪委办理的第一个错案?对于这个问题,李某沉默良久,才艰难地答道,应该不会。

苟红兵说,这三个问题,主线其实都是一个:“你有没有问题?他的回答,恰恰印证了自己有问题。那到底是什么问题?你自己说清楚。其实,三个问题问出去、答回来,李某就被‘打垮’了。前后也就一个小时。”

李某后来承认:“完全没有想到谈话的这个同志,会从这个角度问。我自己想了很多种提问方式、提问内容,都没用上,全被打乱了。”

苟红兵遭遇的“低调的高傲者”,是某国有金融机构的老总。调查期间,因受贿人逃匿境外,此人完全不配合调查,苟红兵奉命去的时候,已经有4个工作组铩羽而归。这个人在留置场所里面,每天坚持练俯卧撑。苟红兵去和他谈话时,他看似无意地问苟红兵:“你知道我一次可以做多少个俯卧撑吗?”

其实在去谈话之前,苟红兵已经了解了这个老总的很多细节,包括一次可以做280多个俯卧撑。“但我当时装作不知道,说天哪!280多!并露出很钦佩的表情。我知道他问我这个问题,是在向我传递一个信息:‘我意志力非常坚强!你别想打垮我!’从俯卧撑开始,我绕开正题,聊一些与案件完全无关的话题,到后来,就完全听他讲怎么艰辛创业的,怎么成功运作一个国内著名品牌上市,并不时向他请教股票的专业知识,让他逐渐放松警戒。当我发现他侃侃而谈、彻底解除心理防备时,我突然‘不经意’地说了一句,你年薪这么高,为什么还要去收那320万元呢?那一瞬间,他神色暗了下来,脱口而出,‘我也不晓得是咋个回事就收了。’然后一声叹息。等回过神来,他盯着我,盯着我很久,头上冒汗……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后,他承认了这个事实,案子由此突破。”

纪委监委如何规范办案,苟红兵谈了一个细节:“谈话的时候,我们要求被调查人讲规矩,我们自己也讲规矩,比如谈话时,我要求我们自己的人,要坐得端庄;同时要求对象也要端正地坐,双手放膝盖上,不准半躺着、不准跷二郎腿、不准手撑在桌面上。这也是一种加压,要让他明白自己角色变了,不再是当初那个在台上发号施令的人了。”这些,都是多年的办案实践和经验积累起来的。

在苟红兵看来,谈话不是办案的唯一手段,监察体制改革后,明确了监察委员会可以采取谈话、讯问、询问、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鉴定、留置等12项监察措施。总之,查办案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宽严相济。既严厉惩处极少数,又教育警示大多数,每个案件都要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

“你办了这么多大案要案,有没有受到过威胁?”苟红兵说:“接到过,但真的没放心上。我回答都是:你随便。”

十四室现在10个人,5名纪委的、5名检察院转隶过来的。“合署办公之后,双方都要及时、尽快转换角色,合心合力,要有全新的工作面貌。”

十四室现在很忙,“以前纪委有线索没办完,着手查;检方也有没办完的案子,也要继续办。”

对于这些年的立功和精彩案件,苟红兵反复强调:都是组织的荣誉,我个人只不过做了该做的工作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