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臺插秧機誕生在中國,從領跑到並跑,誰將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水稻是我國3大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前列。然而,水稻種植機械化一直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薄弱環節和瓶頸,據統計,2016年,我國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僅達到44.45%,遠低於小麥(87.89%)和玉米(83.85%)。

制約水稻種植機械化發展的因素很多,包括水稻品種、種植區域、農田環境、種植模式、農機技術水平、農機農藝融合等。

世界首臺插秧機誕生在中國,從領跑到並跑,誰將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研討會現場

5月10日由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中國農業機械化信息網和《農機質量與監督》雜誌在北京主辦的“2018年中國插秧機技術發展研討會”上,眾多專家、學者針對插秧機技術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交流,總結了插秧機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併為國產插秧機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和思路。

世界第一臺插秧機發源地

“世界上第一臺插秧機誕生在中國,這是我們農機人的驕傲!”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農機化所)陳巧敏所長的一席話,更加堅定了業內同仁發展民族農機產業的信心和信念。

世界首臺插秧機誕生在中國,從領跑到並跑,誰將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陳巧敏所長髮言

陳巧敏介紹,早在1952年11月,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農具系(南京農機化所前身)成立由蔣耀等人組成的水稻插秧機研究組,我國有組織的插秧機研究正式拉開序幕。

1956年春,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農具系研製出人拉單行鐵木結構插秧機,同年又研製出畜力4行梳齒分秧滾動式插秧機,命名為“華東號插秧機”,這是世界上第一臺成型的水稻插秧機。

世界首臺插秧機誕生在中國,從領跑到並跑,誰將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華東號插秧機

該插秧機的誕生對於世界插秧機技術的發展貢獻巨大。開創了橫向往復式移送秧技術原理,並一直沿用至今;開創了梳齒式縱拉分秧、滾動插秧的分插原理,成為當代縱向切塊取秧、迴轉式插秧分插原理的雛形。

在此基礎上,我國插秧機技術不斷髮展完善。1967年11月,南京農機化所牽頭研製的東風-2S型機動水稻插秧機通過鑑定,20世紀70年代大面積推廣,並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獎,1981年5月獲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該機的技術特點是,由2.94kW汽油機為動力,單地輪驅動,2人裝秧,幅寬2m,10行,梳齒分秧,往復移動橫向送秧,叉式對準秧門間隙縱向送秧,滾動直播。

我國對於插秧機的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果,對國際同行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據史料記載,自1956年第一臺插秧機面世,就有日本、英國、印度、巴西、意大利、菲律賓、前蘇聯、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緬甸等國首腦政府官員和專家來參觀,日本還曾多次派人來參觀學習。

我國領導人出訪時,還將插秧機作為國禮贈送給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可以說,我國插秧機的研究,對國際插秧機技術的研究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主要技術發展軌跡

早期我國對於插秧機的研究,主要是根據當時的農藝條件開發的洗根苗插秧機。後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以及洗根苗無法規格化、標準化、效率低等問題突出,插秧機的研究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育秧方式的創新引發了插秧機技術的革新。日本發明毯狀苗帶土育苗技術,形成標準化、規格化秧苗,手扶式插秧機開始出現並應用。

世界首臺插秧機誕生在中國,從領跑到並跑,誰將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分插機構發展歷程

1970年,日本第一代毯狀苗乘坐式插秧機誕生,插秧部分借鑑步行式插秧機,行走部分借鑑了拖拉機技術。20世紀80年代,高速乘坐式插秧機問世,非圓齒輪(偏心齒輪-橢圓齒輪-非圓齒輪)分插機構開始普及。

80年代以後,我國也開始轉向毯狀苗插秧機的研究。80—90年代,是插秧機技術發展的黃金時期,此時的分秧、取秧方式仍沿用我國最早提出的群體逐次分格取秧、橫向往復移送原理,但作業對象發生變化,結構形式進行了創新,提出了非圓齒輪栽植機構、液壓仿形等關鍵技術。

此時,我國與日本基本處於並跑階段。

插秧機的核心部件——分插機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從50年代的曲柄滑道式,逐步發展為曲柄搖桿式、推秧裝置平衡塊、前置旋轉式,一直到目前的後置旋轉式。

先進技術也開始大量運用,如無制動液壓助力轉向;秧箱自動平衡裝置;軟硬田塊設置自動校正裝置;前輪獨立減振,方便對行,轉向靈活;踏板變速,加減速無衝擊,減少泥土卷帶等。

本土插秧機品牌崛起

2017年,我國插秧機市場在各種利好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呈現市場需求穩健增長,需求結構不斷優化的發展特點。

市場調查顯示,全年累計生產各類插秧機10.9萬臺,同比增長11.69%;銷售9.89萬臺,同比增長10.48%。

世界首臺插秧機誕生在中國,從領跑到並跑,誰將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洪暹國副會長髮言

中國農機工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洪暹國介紹,根據統計資料,4行、6行手扶插秧機,6行、8行高速插秧機是目前市場的主流產品。

他提到,在手扶插秧機領域,蘇州久富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國產品牌久富插秧機成為行業翹楚,市場份額達到了22%。

而另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其他50多家企業的手扶插秧機銷量之和僅佔市場的34%左右。可見,久富在國產插秧機行業的領跑者地位非同一般。

世界首臺插秧機誕生在中國,從領跑到並跑,誰將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宋建農教授發言

中國農業大學宋建農教授介紹,目前我國水稻種植模式主要有直播、插秧和缽苗移栽等方式。

而水稻缽苗移栽技術以勞動強度低、作業效率高、返青快、低節位有效分櫱多、穗型整齊、成熟度好、增產效果明顯等優勢,應用面積不斷擴大。久富公司根據用戶需求開發的缽毯苗栽插兩用機在東北地區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認可。

在黑龍江省尚志市南興長道水稻專業合作社示範區,2014年,應用久富缽毯苗插秧機技術的水稻產量為646.45kg/畝,比普通機插增產83.4kg/畝,增幅14.8%,農戶增加收益250.2元/畝。水稻成熟度提高3個百分點。

更多的試驗數據證明,水稻缽體毯式育苗機械擺栽技術可增產10%~15%,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世界首臺插秧機誕生在中國,從領跑到並跑,誰將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久富公司一角

大家都提到的久富,究竟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於2012年才成立的蘇州久富農業機械有限公司,雖然在農機行業只是一個新兵,但從這幾年的市場銷售情況便可知其紮根農機行業的決心和信心。

2012年銷售插秧機20臺,2013年500臺,2014年2000臺,2015年6000臺,2016年1.2萬臺,2017年1.5萬臺。

總經理徐正華對久富的定位是“只做高品質的農機產品”,公司從成立之初就定下了做百年企業、百年品牌的目標。

在研發上舍得投入是久富產品能夠保持市場領先的堅強後盾。2017年,久富在研發上的投入達到2100多萬元。

公司自主研發出的缽苗機插技術,結束了插秧機不能插缽苗的歷史,生產的缽毯苗栽插兩用機,尤其適合東北水稻栽植模式。

世界首臺插秧機誕生在中國,從領跑到並跑,誰將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缽苗與毯苗

近年來,久富與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江蘇大學、江西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機械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達成深度合作,將插秧機與現代農藝相結合,獲得40多項實用型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

久富主導產品增產型擺栽、插秧兩用插秧機2ZS-4(F4)、2ZS-6(F6),因高效增產得到了用戶的一致好評。

乘坐式高速插秧機2ZG-6D(G6),採用進口HST和日本原裝進口柴油發動機,動力強勁,獨特的防陷設計、四輪獨立懸掛、橫向滾動滑動等優勢,成為其他企業研究的重點。

世界首臺插秧機誕生在中國,從領跑到並跑,誰將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久富F4型擺栽插秧兩用機

徐正華表示,久富的使命是“民族第一品牌,世界一流品質”,他進一步解釋,要做中國最好的農機產品,打造一個能與國際品牌比肩的民族品牌。

“只有不忘初心,堅持創新和匠心,核心技術才能真正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才能真正打造中國高端民族品牌和百年品牌”。

從徐正華的話語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了民族企業的責任和擔當。也希望,中國農機行業能湧現出越來越多像久富一樣優秀的本土企業。那時,我國農機產業的整體水平必將大幅提升。

世界首臺插秧機誕生在中國,從領跑到並跑,誰將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徐正華總經理發言

插秧機未來發展趨勢

現代插秧機分插原理起源於我國,我國插秧機早期的研究引領了現代插秧機技術的發展。插秧機的發展歷史證明,在技術的研究與變革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農機農藝相融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水稻種植區域廣、品種熟制複雜、農藝要求各不一樣,對插秧機的需求也多種多樣。

中國工程院汪懋華院士認為,要加快推進水稻全程機械化,必須提升各個環節的水平,包括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育種育秧裝備、植保、乾燥、儲存、供應鏈等。

世界首臺插秧機誕生在中國,從領跑到並跑,誰將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汪懋華院士發言

陳巧敏所長認為,當前插秧機的技術需求包括複式作業插秧機;無人插秧機;水培捲筒苗插秧技術;高速缽苗(毯缽苗)移栽機;雜交稻單少本精準插秧機;適應雙季晚稻、季節茬口緊地區的大苗插秧機;免耕插秧機等。

“我國插秧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必須緊密結合我國生產實際和特色需求,突破核心技術,掌握自主知識產權,與時俱進,變道超車。”陳巧敏所長如是說。

世界首臺插秧機誕生在中國,從領跑到並跑,誰將扛起本土品牌大旗

久富G6型乘坐式高速插秧機

洪暹國副會長認為,未來我國插秧機市場將向4個趨勢發展。

一是適應山區、丘陵的小型插秧機或將成為插秧機市場新的增長點。

二是多功能高速插秧機市場需求的時代即將到來。

三是舒適化程度將成為未來插秧機市場的重要賣點,企業之間的競爭將聚焦於產品的舒適化。

四是基於導航系統的智能無人駕駛插秧機將會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