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是一條分水嶺!理財師,該如何幫助這類客戶進行保險規劃?

到了30歲這個年紀,很多事情都是此前始料未及的大事。以前不去想,真的是因為不敢想。

在此之前,你可以做個單純的孩子,可以任性,可以犯錯,也可以去試錯,甚至可以不羈愛自由,想幹嘛就幹嘛。但過了這個年紀,連整個社會都對你有所期待了,你必須勇敢地去承擔一些挑戰和壓力,這是你的責任。

要跟一個怎樣的人結婚?要不要買房子?要為孩子準備多少教育金?父母的身體哪裡又不適了?

一件事比一件事更現實和殘酷。每件事的背後,可能是要動用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才能解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對金錢的慾望隨著年齡的增加只增不減。俗話說,三十而立,但很多人都沒想過,立不住怎麼辦?

30歲,是一個尷尬的年紀,也是一條黃金分水嶺。有些觀念得改,有些東西得有!

30歲,該轉變消費觀念了,量入為出,對收支有合理的規劃,存錢和理財真的很重要。

或許是感受到了歲月給自己身體帶來的變化,越來越多奔三的朋友都說:“我想買份保險了,但是不知道該買哪個、該怎麼買。”

理財師該如何幫助客戶

進行保險規劃?

理財師不應該簡單地從產品角度幫客戶配置保險,而是應該站在客戶的實際風險需求角度。從家庭成員的人身風險所引發的家庭財務風險的角度,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

第一種風險:身故風險。

當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者,因為意外或疾病導致身故,使家庭收入大幅減少甚至滅失的風險。

2

第二種風險:健康風險。

3

第三種風險:失能風險。

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者因疾病或意外失能 (即沒有身故,但失去了收入),還需要支付高額醫療費用和保持家庭生活品質的風險。

知道了三類風險的概念,理財師具體該怎麼做呢?

打個比方,你先要知道人體每日需要攝入維生素的種類和含量,這樣才能達到健康標準;再得知道一個蘋果的維生素種類和含量,最終才能確定你是要吃幾個蘋果,除了蘋果之外是否還要補充別的水果。

同理,就像理財師你先要針對客戶的家庭財務狀況和生活狀況,瞭解客戶家庭有哪些存在的潛在風險,還要了解一個保險產品滿足哪些風險屬性,最終將產品的風險屬性與客戶的風險需求相匹配。總結一句話就是:瞭解你的產品,瞭解你的客戶。

胖Miu認為:

如果迫於資金限制無法匹配三類風險,30歲的第一份保險優選保障型的重疾險,它是醫保極好的補充,現在很多進口藥都不納入醫保範圍。它相對而言保費較低且保障較高,這樣可以留有更多的預算來提升自己,或是投資其他收益更高的產品。

30歲是一條分水嶺!理財師,該如何幫助這類客戶進行保險規劃?

(來自:知乎達人廣羽人彡(shan), 北美精算師)

這樣的保障是否有必要買?前北大國發院教授的薛兆豐老師曾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保險的作用:消除不確定性。

假設一個人有100萬資產,未來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出險,他損失100萬,資產降為0;一種是不出險,他沒有損失,資產仍為100萬。如果他不買保險,他的未來就存在不確定性。但如果他買了一份保險,該保險售價50萬,固定如果出險就賠付他100萬。那麼,對於他來說,未來如果不出險,資產就保持50萬;如果出險,那他的賠款正好可以補償損失,資產仍然為50萬。所以,通過購買這份保險,他把未來的不確定性化為了確定性。

保險最大的誤區,

來自對保險功能的誤讀


誤區一:重投資和儲蓄,而輕保障

保險有儲蓄、保障、投資等功能。人們會把保險的投資功能放到第一位,購買理財型保險,兼具保障和投資功能,一般年化收益率約4%,根本跑不贏通脹。

儲蓄功能次之,返還本金和利息的保險,是大家的心頭好,但這是犧牲動輒幾十年的流動性為代價的,如果有更好的投資渠道,不必選擇此類產品。

到頭來保障功能成為最後考量的因素,而事實情況是保障功能才是最基礎和重要的功能,保險將單個的風險分散到整個社會,由大家來共同承擔,同投資和儲蓄功能有本質的區別。保險,它的本質是保證生活質量不下降。

誤區二:說到財務分析就躲避

有些許保險意識的客戶問的第一句話是:“幫我看看哪個保險好?”這裡有一個嚴重的邏輯誤區,理財師都不瞭解需求是什麼,怎麼推薦產品?

買產品前的第一步是明確需求,理財師應該像醫生一樣為客戶的家庭財務進行診斷,而非直接“開藥”,理財師要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而非產品為導向。客戶為什麼要買保險?買保險是為了解決什麼需求?需求瞭解清楚了,才能推薦相應的產品。

確定具體產品的保額,除了需要了解客戶的家庭資產、負債、教育需求、日常剛性支出之外,還要了解目前已經積累的流動資產,這是保額的一個扣減項。

保險保額如何確定?

一般來說,確定身故險的保額有三種方法:傳統的有十倍收入法、精算的方法有需求法和生命價值法。

今天,我們來重點說說生命價值法。所謂生命價值法,通俗來講就是計算被保險人這條命值多少錢,即為壽險的保額。

以一個案例來舉例:志文和其太太李霞今年均30歲,結婚多年,有一個女兒。李霞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公司擔任文員的工作,年收入6萬。志文在一家IT公司擔任技術總監,年收入為48萬。兩人都為獨生子女,雙方父母也已退休,有退休工資,有醫療保障。

我知道到了這個階段,要考慮為家庭做些保障了,比如買保險。我想請問如果您是理財師,這樣的情況保險應該怎麼買?

精算的生命價值法還需要考慮志文收入未來20年中不同階段的收入增長率、支出增長率的假設,並減去本人的支出,最後還要以預期收益率(即折現率)折算成今天的價值。

生命價值法保額計算公式:保額 = 被保險人退休前未來年收入的現值 — 未來年支出的現值 (各種稅收、保費、生活費等)

因為要折算成今天的價值, 我們最後得到的所需保額通常會低於直接算出來的保險額度。以志文為例,假設未來的折現率(預期投資報酬率) 為10%,工資增長率為3%,未來20年每年48 萬的收入,用於個人的支出為7.2 萬元,摺合成現值,身故險保額為515.67萬元。

講到這裡,有小夥伴要有疑惑了,為什麼身故險會計算出如此鉅額保額,這符合常理嗎?

30歲每年能賺48萬的人,這個保額不誇張。生命價值法的問題主要是這個人的生命價值不一定是他的需求。所以,一般來說中年有老有小的,他的生命價值就比較等同於的責任需求,進而比較接近實際情況。

來敲小黑板,重點來啦~~~

理財師工具軟件Finpro上新功能啦

——保險規劃

① 首先,將年收入支出、客戶年齡和退休年齡、貼現利率、收入和支出增長率輸入系統。

30歲是一條分水嶺!理財師,該如何幫助這類客戶進行保險規劃?

(圖為:用戶信息輸入界面)

② 其次,使用生命價值法計算出志文身故風險、失能風險的保額。利用歷史平均數據得出健康風險的保額為50萬。

30歲是一條分水嶺!理財師,該如何幫助這類客戶進行保險規劃?

③ 再來,理財師可以參考給出的保額,並結合客戶的實際情況對保額進行調整。機構客戶可以添加自身代銷的保險產品。

30歲是一條分水嶺!理財師,該如何幫助這類客戶進行保險規劃?

30歲是一條分水嶺!理財師,該如何幫助這類客戶進行保險規劃?

30歲是一條分水嶺!理財師,該如何幫助這類客戶進行保險規劃?

30歲是一條分水嶺!理財師,該如何幫助這類客戶進行保險規劃?

好啦,用生命價值法計算保額的方法就先介紹到這裡啦。

與生命價值法相對的是另一種方法——需求法,是從家庭未來實際目標出發,計算家庭一生生活中財務所需的資金,它綜合考慮了未來生活費缺口、退休生活費缺口、喪葬緊急金、子女教育、負債,並扣減家庭生息資產。這種方法計算出的保額更符合現實情況,Finpro今後推出的全生涯規劃就是使用需求法來計算保額,我們今後也會重點來講,期待一下新功能吧。

30歲是一條分水嶺!理財師,該如何幫助這類客戶進行保險規劃?

《夏文慶的五一班》:一門不同於市場上光講述知識點的課程,通過結合實務工作,幫助你搭建工作架構、工作方式,為知識找到使用的場景 ,使得學到的知識架構能夠落地、頻繁地得到“致用的鍛鍊”,能真正地轉化成為長在身上的本事。↓ ↓ ↓

30歲是一條分水嶺!理財師,該如何幫助這類客戶進行保險規劃?

30歲是一條分水嶺!理財師,該如何幫助這類客戶進行保險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