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死掙扎的無人貨架

果小美、七隻考拉、猩便利相繼裁員撤櫃,你辦公室的無人貨架,還在嗎?

垂死掙扎的無人貨架

相比過去幾年,2018年創投江湖“風口輪動”的速度加快很多。年初,我們還騎著共享單車,吃著無人貨架的零食,和同事朋友大談特談區塊鏈。轉眼間,區塊鏈歸於平靜;共享單車悉數被收購;無人貨架也大規模撤退、從辦公室的角落消失。

時間證明,任何打著創新幌子、粗放經營的商業模式,不會長久。其中,無人貨架便是粗放經營的“集大成者”。辦公室裡支個貨架,用戶掃碼買零食。這個簡單粗暴的行業,去年趕著風口大肆圈錢,如今卻正經歷著尷尬的轉型之路。

2017年,果小美、便利蜂、猩便利.....40多家無人貨架公司以氣吞山河的勢頭,拿下資本30億元融資。然而,這個行業融資速度遠遠趕不上燒錢補貼的速度。跑馬圈地攻佔辦公室大半年後,無人貨架開始頻繁撤櫃、節節潰敗。

今年5月4日,無人貨架頭部玩家“果小美”解散的消息流出。這則消息大意為,果小美即將解散,貨架上的食品免費贈送,大家江湖再見。

垂死掙扎的無人貨架

儘管果小美官方微博迅速澄清這是造謠,但果小美多地撤退貨架、業務停滯已成事實。同時,便利蜂因供應鏈短缺大規模撤櫃、猩便利被爆拖欠部分供應商貨款........無人貨架真的“涼了”。再過不久,或許街頭露天場所堆積如山的廢棄單車旁,將出現被遺棄的無人貨架。

那麼,這個簡單粗暴、短暫發光的行業,經歷了怎樣的興盛、危機與轉型?

01

匆匆逝去的跑馬圈地時代

首先來認識,是什麼因素催動了無人貨架的誕生?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紅利步入尾聲,流量成本越來越高,線下渠道流量入口的作用被放大。在這個線上結合線下的時代,無數商家的逼著自己無限接近消費者。

於是,2015年領蛙、小e微店、友盒便利相繼出現,無人貨架開始被人關注。而這個行業在2017年真正起爆,這年6月,果小美在成都成立,公司創始團隊的背景堪稱豪華:阿里聚划算總經理、美團華東大區總經理、美團COO。其創始人閻利珉給資本講了一個,以無人貨架為前哨,將線下流量導流到線上複製聚划算模式的故事,隨後便融到IDG、峰瑞資本3000萬元的天使輪。

7月,果小美第一個無人貨架登陸寫字樓,到2017年底日均交易額已破百萬、貨架終端數量近10萬、業務覆蓋全國59個城市。而這亮眼的數據背後,是資本一輪輪的熱錢砸入。據統計,從2017年6月開始,不到200天時間裡,果小美完成四輪超5億元融資。

無人貨架簡單粗暴的另一面是,准入門檻低、極易被複制。果小美的瘋狂融資只是一個縮影,2017年2月開始,其餘玩家已先後開始光速圈錢:2017年2月,便利蜂完成3億美元A輪融資;2017年10月,小e微店完成2億元B輪融資;2017年10月,猩便利獲得3.8億元A1輪投資.......

垂死掙扎的無人貨架

涉足這個行業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深信,野蠻生長的時代,搶佔了市場份額,就是一切。於是,這些融資熱錢被用到瘋狂鋪設點位、貨架運營、購買補貼中。2017年的貨架點位爭奪大潮中,果小美的地推人員巔峰時期,每月可鋪設數十個點位,每個貨架提成400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月入3萬的故事。

而2017年這個行業便洗牌重組,便利蜂收購領蛙、果小美收購番茄便利、猩便利收購51零食。2018年開始,果小美地推人員的提成從400元暴降至70元,月入3萬的故事畫上句號。隨後幾個月,猩便利、果小美、便利蜂、七隻考拉紛紛裁員、撤點、轉型,頭部玩家節節敗退。無人貨架,這個曾氣勢如虹的行業,如今一敗塗地。

為什麼無人貨架風口消逝的速度如此之快?從果小美創始人閻利珉的“藍圖”中不難看出,無人貨架的第一階段的重任就是收集流量和數據,然後通過大數據做場景化服務。然而這個“藍圖”忽略了盈利模式、流量轉化率、建設供應鏈等一系列實際操作上的難題。

首先,無人貨架粗放經營背後的是供應鏈短缺。果小美、猩便利們瘋狂鋪設點位的初心是獲取流量,忽略了網點的場景和質量。開放式場景下的訂單轉化率肯定低於封閉的辦公室,而單詞物流配送、人工補貨的成本卻相同。選擇粗放的原因是,供應鏈短缺、自建週期太長。

無人貨架的本質是零售,這意味要有一套包括倉儲、物流、配送的完整供應鏈。而處於早期階段的無人貨架,沒有過多精力去投入到供應鏈的長期建設中去。所以,2018年貨架敗退大潮中,自建供應鏈的每日優鮮便利購佔盡上風。

此外,遠超預期的盜損率也是無人貨架的致命痛點。貨架“無人”,決定了商品交易要靠用戶自覺性,這對人性是一種極大的考量。貨架商家普遍以為丟失、盜損率在5-10%,實際卻達到30-50%,三分之一的商品未付款就被取走。儘管商家在貨架+冷櫃+二維碼的基礎上,加了攝像頭。但負責監督的攝像頭,往往在貪婪面前成了擺設。

02

轉型之後新的危機

如今,跑馬圈地的時代結束,無人貨架殘存的玩家開始走上轉型之路:果小美從“重”到“輕”,接入第三方便利店的供應鏈;便利蜂將貨架升級為智能貨櫃;猩便利則拓展鮮食、零售終端,還在上海打造熱廚。

智能貨櫃聽上去是一種升級形態,但智能貨櫃作為一個封閉的空間,只能容納一個人使用,這比現在的無人貨架使用效率低很多。同時,智能貨櫃的成本將比貨架高出數倍,這無疑和規模化衝突。同時,無人貨架風口不再、尚未盈利能力,如何支撐這麼大的投入?

反觀便利蜂和果小美的轉型,更像是在趨向新零售的理念。無人貨架興盛之時,新零售同樣被頻繁提及,甚至有人說無人貨架是新零售的初步情形。然而,僅僅是將渠道轉移到線下來獲取流量,並不能詮釋新零售。

新零售的基礎是完美的供應鏈,然後通過大數據,將用戶需要的商品儘快送達。新零售可以形象理解為“商品找人”,而無人貨架第一階段依然是“人找商品”,而且商品侷限於零食等小商品。所以,無人貨架第二階段重點應該是,供應鏈的豐富多元以及精細化運營。

任何行業走過野蠻生長的時代,嶄露頭角後都要面對巨頭入場掣肘的風險。共享單車如此,無人貨架依舊。2018年,阿里試圖投資果小美,京東推出京東到家GO,順豐推出豐e足食,騰訊領投每日優鮮便利購....巨頭已相繼入場。

和無人貨架的小玩家不同,2017年騰訊、阿里等巨頭已經在新零售大戰中建設自己的供應鏈,他們的資金實力、精細化運營能力,甚至可以對小玩家造成“降維打擊”。此前,無人貨架的盈利能力缺失、經營模式粗放,小玩家在跑馬圈地搶奪點位,巨頭更多是在“持幣”觀望。

經歷了大浪淘沙、行業洗牌後,無人貨架走向精細化運營的轉型升級之路。同時也應清楚,巨頭已經在收割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