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如果多活二十年能不能收服東南亞諸國?

中國人文歷史

周瑜如果多活二十年,收服不了東南亞諸國。因為他手裡沒有世界地圖,他不知道東南亞的情況。

在當時的漢朝人眼裡,從交州再向南向西都是蠻荒之地,瘴氣瀰漫,人煙稀少,即使有人也都是野人,不值得去佔領。周瑜的目標是西取益州,併吞張魯,然後聯合馬超,再圖謀包括中原在內的北方。

而益州並不好奪取,中原更是不容易拿下,需要曠日持久的和平與戰爭,期間不被曹操滅掉就不錯了。

更何況,奪取益州是劉備集團《隆中對》中早就規劃好的目標,周瑜因此必然會與劉備集團的戰略目標發生劇烈衝突。當週瑜陷入曠日持久的蜀地之爭時,必然會被劉備切斷退路,則周瑜大軍將遭到劉備、劉璋的前後夾擊而滅亡。

如此,孫吳必然遭受重大挫折,會被劉備、劉璋聯手幹掉。那個時候,曹操正與馬超韓遂作戰,後來又忙於鎮壓河間叛亂,無暇顧及江東以及益州。那麼,整個益州以及江東都會落入劉備劉璋手中,而劉璋無能,則最終會落入劉備手中。

劉備將一統天下。


紅色星河

這個問題初看很奇葩,但細細一想,並非一點道理沒有。

下面請聽我細細道來。

孫權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海權意識的皇帝。據史料所載,孫權對海外一直是比較關注的。黃武五年(公元226年),當時孫權尚未稱帝,有大秦商人從海上經交趾到了吳國,孫權召見他並詳細詢問大秦的風俗民情。大秦就是羅馬帝國,顯然,孫權對這個遙遠且強大的國家頗有興趣。除此之外,吳國還有兩個留下姓名與著作的外交家,一個叫康泰,一個叫朱應,他們受交州刺史呂岱的委派,出使南海諸國,也就是東南亞、南亞一帶的國家。朱應寫了《扶南異物志》一書,康泰寫了《吳時外國傳》一書,這兩本書現在都遺失,只留下些片段。鑑於孫權對海外的興趣,甚至可以認為,這兩本可能是特地寫給孫權看的。



到了公元230年(吳黃龍二年),孫權開始向海洋挺進。新年伊始,一支龐大的海上艦隊啟程了,艦上載了一萬名士兵,艦隊的指揮官是將軍衛溫與諸葛直。這支艦隊,目的尋找夷洲與亶洲,並把吳國的勢力滲透向海外。

出海的目的,用《資治通鑑》的說法,“欲俘其民以益眾”,即希望獲得海外的兵源與勞動力。當時吳國人口是比較少的,能提供的兵源也比較有限。但是,除了抓壯丁之外,孫權就沒有別的想法嗎?



我看未必。古代史學家認為孫權出海的目的只是為了抓壯丁,我想這真的把孫權看得太低了。依我之見,孫權乃是海外擴張的第一人,他的目的,是希望像漢武帝發現西域那樣,發現一個新的世界。

可惜的是,這次對海外的用兵並沒有成功。

吳國艦隊的目的地有兩個,一個是夷洲,一個是亶洲。這兩個地方是哪裡呢?

夷洲,顧名思義,就是夷人所居之島。在三國時,有一本書名叫《臨海水土誌》,作者是曾擔任吳國丹陽太守的沈瑩,這本書現在已丟失,但有部分記載是保存下來的。他筆下的夷洲,在臨海郡東南兩千裡,這裡“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明顯是熱帶、亞熱帶氣候。我想夷洲其實是一個很籠統的叫法,不一定是一個島,更可能的是泛指一個區域,或許包括臺灣、琉球、澎湖諸島,最重要的還是臺灣島。



關於亶洲的說法更是五花八門,有的認為是日本,有的認為是菲律賓,有的認為是印度尼西亞等等。其中日本一說流傳較廣,原因與徐福的記載有關。據說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出海求仙山與長生不老藥,到了亶洲就不回了。我們知道,傳說中徐福最終是到了日本,因而亶洲就是日本。

我以為,孫權海洋觀念是受到羅馬商人的影響,因為羅馬帝國擁有強大的海上力量,這是可以改變國家面貌的力量,在海上軍事與貿易的雙重作用下,弱國可變強國,貧國可變富國。我想,孫權正是在這種誘惑之下,大膽推出海上冒險計劃。

可惜的是,這一計劃卻遭到嚴重的挫折。 指揮艦隊東征的吳國將領是衛溫與諸葛直,他們率一萬人軍隊,乘著船向東而去。這支艦隊最終並沒有到達亶洲,只抵達夷洲。有人認為《臨海水土誌》的作者沈瑩就是遠征軍的一名成員,因而留下關於夷洲的第一手資料。



衛溫、諸葛直這支一萬人的武裝,開始征服夷洲之戰。然而,他們遇到的最大問題,不是靈活善戰的土著人,而是惡劣的自然環境。當時的夷洲基本上是原始叢林,來自大陸的戰士到這裡根本無法適應環境,很快,士兵們不斷病倒,瘟疫流傳,很快被折磨得沒有人樣了。一年的時間裡,人數由最初的一萬人銳減到一千多人,死亡比例超過80%。衛溫、諸葛直情知無法繼續呆下去,不然全都得死光,只得返回吳國。

孫權原本指望衛溫、諸葛直能在海外有一番偉大事業,就像張騫、班超在西域的偉大事業那樣,豈料最後兩人灰頭土臉、幾乎全軍覆沒回來。孫權大怒,將衛溫、諸葛直逮捕下獄,以勞師無功為名,判處死刑。



儘管孫權開拓海外的計劃失敗,我們仍不可低估這次行動的影響,這是史料中第一次明確中國勢力抵達臺灣。

在漫長的古代,中國的航海技術是長期領先的,然而歷屆政府對海外的重視程度都不夠,孫權算是一個例外,這也彰顯其卓越的見識與雄心。如果指揮遠征的將領不是衛溫,而是像周瑜這樣偉大的統帥,那麼中國的海外擴張是否能實現呢?我不知道,但不能說絕無可能。


君山話史

周瑜再活二十年也不能收服東南亞。這不是能不能收服的問題,這是怎樣收服的問題。


以周瑜的才智足以收服東南亞,但不可能去收服。

周瑜(175-210年)英年早世,還被《三國演義》黑了一把。正史中周瑜才智英俊,又抱得佳人,可謂人生的大贏家,但天妒英才,他只活了35歲。

以周瑜的才智足以帶兵收服東南亞,但當時孫吳的主要對手在北方,北方的曹魏一直虎視眈眈,孫吳隨時都要準備迎接挑戰。此時怎可能捨棄主要敵人而南下。


東南亞在當時是不毛之地,沒人願意去

別說東南亞,就是海南當時也沒人願意去,為什麼?北宋大文豪蘇軾曾經被貶去海南儋州。那還是在900年後的宋朝被貶官員流放之地。周瑜所處的時代別說東南亞,就是海南還處於為開發狀態。

勞民傷財去佔領一些不毛之地,有何用處?當時的東南亞就是土著人居住地,根本沒有文明存在,而且人煙稀少。當時戰爭爭奪的是人民而不是土地。周瑜不可能帶兵南下。


孫權執意南下,並未帶來預期目的

周瑜死後20年,孫權派衛溫出海去尋找夷州和儃州。當時陸遜極力勸阻孫權,但孫權不聽。結果衛溫到了夷州戰勝了土著人,但由於水土不服,抓了一些俘虜就回來了,結果到家時只剩下去時人數的十分之一、二。孫權以“違詔無功”罪處死了衛溫。

這是第一次關於有人到達臺灣的記錄。可見當時要是收服更遠的東南亞談何容易。陸遜都知道不宜南下,周瑜肯定清楚南下的徒勞,因此他不可能傾盡全力去南下收服東南亞的。


聽濤軒書法

東吳水軍獨步天下,這一點毫無疑問,否則東吳面對魏國強大的騎兵壓力,無法保存國家安全。東吳的水軍不光讓魏軍無可奈何,還出海走到很遠的地方。

第一,孫權派兵一萬到達臺灣。公元230年,孫權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乘坐百艘戰船,帶了多種物資,還有築城用的磚,到達臺灣(當時稱夷洲),隨同前去的,還有丹陽太守沈瑩這樣的文官,意在長期經營。沈瑩回來寫了《臨海水土異物志》,記載了臺灣的物產、風俗、地理等,為後世留下寶貴的資料。孫權還有一個目的是獲取人口,回來的時候帶了幾千青壯野人,不過一萬部隊因為水土不服死了大半,得不償失。

第二,孫權搶奪海南。諸葛亮定南中後,與海南隔海相望,公元242年,孫權派將軍聶友、校尉陸凱率三萬大軍徵海南,在那裡建立了政權,長期經營。

第三,孫權的艦隊到達渤海灣,協助公孫康對抗曹魏。吳軍去了一萬人,不過因為公孫康突然反水,這一萬人被分割包圍,一夜之間殺頭。

不過這些跟周瑜沒啥關係。孫策死後,周瑜其實一直坐冷板凳,赤壁大戰,周瑜只有三萬軍隊,孫權親自帶兵攻打東線的合肥,有十萬部隊,說明對周瑜並不信任。赤壁之後,周瑜的政見跟孫權不和,鬱郁不得志,年僅36歲去世。


九州歷史




胖去汙劑,地方的東吳都可以從當時的東吳去玩這些,但是因為也了,我們的這些不知道就是不是,那麼的有意義,發過來周瑜因為不矜持是答覆多的,所以還是真的sky我哭,周瑜重要多對動土,所以周瑜孫多活一點對於當世的法家要她,東南亞的小國家也是不知道追的畢竟我們魅力十足。



格桑梅朵侃籃筐

其實周瑜和這個話題沒多大聯繫。歸根到底還是國策問題。題主應該這麼問,如果東吳多存在兩百年能不能收服東南亞諸國。

東吳在水面上的力量非常強大。常備3萬多精銳水軍,戰船5000餘。造船工業更是發達,能造出5層大船,史稱“望之如山”。

吳國大規模海上行動的能力更是強悍。衛溫、諸葛直入夷州;聶友登海南;朱應康泰遠赴東南亞。孫權甚至還動過度海攻打遼東的念頭,不說能不能成功,但至少說明東吳水軍的實力已經足以讓產生孫權產生這種“幻想”。

因此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東吳的國策以及他存在的不夠久。得益於東吳奇葩的“食客奉邑制”和“世襲領兵制”(簡單點說就是中央撥幾個邑縣的收入給你,然後你自己去發展勢力,打下來的地盤和資源除了上交國家一定比例,其他自用),東吳將軍們對於這種“欺負弱小”的行動十分熱衷。要是時間夠久的話,說不定還真能統一東南亞。


噩夢魚兒

周瑜,字公瑾,東吳第一任大都督,是年少孫權的依靠,主管軍事。我覺得周瑜是不能收復東南亞諸國的。

1。周瑜的志向並不是拿下東南亞諸國,而是荊州,這就有了本質的區別,不是不去拿,是不想去拿,因為荊州為定,孫權勢力沒有得到應有的擴張,荊州又是戰略要地,不得荊州,難以圖天下。

2。東南亞太過偏僻,在那個時候根本對中國沒什麼影響力,就是臺灣也是孫權在很久的時候派遣軍隊佔領的,所以進攻東南亞,這麼偌大的地方,恐怕是鞭長莫及。

3。此時劉備佔據荊州,曹操虎據北方,東吳正是腹背受敵的時候,根本無力顧及,此時派遣大量軍隊抽出國境,恐怕東吳會被曹操滅掉,得不償失。

4。東南亞地勢複雜,不是那麼容易進攻的,東吳雖然水軍厲害,但是畢竟陸軍還是弱點,東南亞此時也有許多強國,根本不敢進軍,冒險!


小弟木村

1、衛溫、諸葛直帶隊到達臺灣是 230年的事,然而周瑜 210年已經去世。

2、周瑜再活20年也許可能會帶隊去海岸線旁邊轉轉,但是那裡都是蠻夷之地,語言不通,沒有開化。如何收服?為何要收服?好像衛溫他們去了也只是拉點人口回來。

3、當時的航海技術,要安全到達東南亞我個人認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東吳也未必願意冒這個險,再說當時知道不知道東南亞諸島的具體位置還是個未知數。

4、吳國也有自己的三分天下戰略,這個戰略還沒達成,不會想著去出兵遠征蠻夷之地,而且還是水路,危險係數2.0,這個基本不會發生。

所以即使周瑜再多活二十年,三十年,東吳也不會收服東南亞諸國。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這問題太大了,首先周瑜再活四十年,也收服不了魏蜀,何談東南亞?其次周瑜的戰略思路很短,只顧眼前利益和爭氣鬥狠。再周瑜目空一切,手下諸將和同朝大臣,多與周面合心不合,周瑜若活時間長,東吳定生亂,何談誇張疆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