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者”的誘惑——你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有這麼一個來訪者

有這麼一個來訪者,是一位女生,聰明、能力強、學歷高、外貌也不差。但她的經歷著實讓諮詢師感到驚訝——她樂於不斷地被同一個男人欺騙、傷害!

“為什麼?這麼聰明幹練的她,為什麼連這樣的男人她也要?為什麼連這種話她都會相信?”陪她來做諮詢的朋友“義憤填膺”發出質疑,甚至讓人認為是她的朋友出現了情緒上的問題……

為什麼呢?其實這樣的情況,諮詢師會遇到很多。(是的,你沒看錯,是常見的問題!)

當然答案有多。需要被愛,缺乏安全感、或自我弱小等等,都可能是原因。但我們常常忽略一種可能性——有一些人,尋找的就是這種“被害者”的角色。

強調一下,這不是被虐狂,而是一種狀態(或者一種人際中的角色),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做過這件事(角色)!不信?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日常的例子:

假設你是一個勤勤懇懇普通員工,一次因為工作的疏忽,算錯了數據,被上司批評。雖然錯誤是自己所造成的,但是上司的言語讓你無地自容。你很挫敗,很傷心。因為自己那麼努力卻沒被看到。當你無法忍受上司的批評時,你爆發了,你反駁了你的上司。雖然言語不算嚴重,但口氣堅決,你辯解自己的錯誤(甚至“甩鍋”給其他人),訴說自己為了這個項目付出多少,多麼努力,並指責上司的言語過分……

不知道大家通過這個例子,能想起自己的某段類似的經歷呢?或是和家人、或是和同事、或是和伴侶。我們被指責、被欺負、最後卻反而爆發出來,指責對方。

這就是我要講的:我們對於“被害者角色”的需求!要強調的是這不是一種心理疾病。但它卻是造成這種反覆受騙的原因之一(例如文章開頭的女生)。我們每個人,在不同時間,都可能去尋求這種被害者角色,只是我們自己沒意識到罷了。

Part 1.

“被害者”角色到底是什麼呢?

“被害者”是一種很具有威力的角色。

我們都知道,在日常的人際關係中,總在進行著“強與弱”的角色轉變。有人在這段關係中作為“強者”於是他可以領導和指責在這段關係中的“弱者”;同樣的,在這段關係處於“弱者”的那個人,就會認為自己需要“強者”的照顧、幫扶、諒解與包容。這種關係是會因為某些事件而在相同的人之間變換的。

當某件事情發生,“強者”指責“弱者”時,作為“弱者”在內心就暗示了自己是個“被害者”,對方是“加害者”。自己其實是對的,是需要得到安慰和諒解的,也是可以合法獲得特權的(例如:請假休息)的那一個人。

進一步來講,這表現出作為“被害者”內心的弱小、自卑、無力,但自己又有強烈的想法和渴望,於是“無能的自己”與“需求多的自己”相互矛盾,“被害者”的“特權”剛好能緩解著種矛盾。

結合上面的例子,我們就不難理解。當自己被上司指責批評時,對方就是一個“加害者”,自己則是“被害者”。於是原本應該自責、內疚的想法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己應該被諒解和包容的想法。進一步的一些平日裡不敢想、不敢做的,就變得可以做,敢做了!所以我們安心的反過去指責對方,抱怨對方,哭訴自己的難處,我們可以將自己的失敗推給對方(或他人),我們也可以“合法地”吸引別人的目光(別人應該多加關心我),我們更可以合法地去做一些報復的事(別人比較容易容忍受害者的不良行為)。

這也就是這個角色如此的令人“上癮”的原因——作為“被害者”對與“加害者”的一切行為都是得到認可允許的!

Part 2.

“加害者”是建立在有“被害者”的基礎上的!

是否有“加害者”不是問題的關鍵,只要有“被害者”就不愁沒有“加害者”!所以,問題不在於那個女孩子是否聰不聰明,也不在於那些男人到底壞不壞。問題可能在那個女孩子需要一個“壞人”,來讓她扮演苦命的人,一個弱者——某種程度來說,這個“壞人”正是她自己培養出來的。

倘若這個男人不壞(或不夠壞),那個女孩可能就要另外找個更壞的人,否則“被害者”就當不成了。對於她來說,自己本身不值得對方為自己付出什麼,但如果自己是“被害者”,就可以!

將那個女孩的情況減輕一些,你可能就會發現,自己有時在一段關係中就扮演著“被害者”的角色!這時,你不是要思考對方是否值得你繼續付出,而是思考自己到底真實要的是什麼?有的人是為了向家人證明,自己選擇的男人是選對了;有人是想證明,自己是對方不可或缺的人等等。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不妨先停止對自己的傷害,先思考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看清它!當你不再需要“被害者”角色時,才是你自己能力的真實體現!

這裡是愁啥,一款專業的線上心理諮詢app。如果你正因情感問題而痛苦,不妨來和愁啥線上的心理諮詢師談談。愁啥?來聊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