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會哭嗎?

哭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哭就成為了我們最初的表達方式。

嬰兒通過哭可以獲得父母的餵養和呵護;兒童通過哭得到父母的關注;而成人通過哭宣洩內心的壓力或悲傷……與此同時,哭更能讓我們和身邊的人建立更加深厚的關係(這可能就是那種共患難之後的感慨吧。)

可很多人卻並不擅長哭泣,或者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逐漸“喪失”了這種能力。

你還會哭嗎?

Part 1. 不允許自己哭

這是可悲的!這不是成長和成熟的必然結果,因為“成長”本身就不是一個去舊立新的過程,而是不斷豐富增加的過程。許多不敢哭或者哭不出來的人,通常只是因為成長經歷強於自己的一種要求——“你不能哭,哭意味著你是弱者”。

沒有人喜歡因難過而痛哭的感受。而比起難受的感覺,更多人不願意被人注意到自己在哭,於是偷偷地哭或者不哭。曾有一位來訪者在愁啥的線上諮詢中和自己的諮詢師說:

“每當我突然沉默的時候,我都在默默地流淚。只是因為不想被你知道,所以總是強忍住自己的哭聲……”

比偷偷地哭更糟糕的是壓根兒不允許自己哭,進一步的甚至不允許自己感到難過。

我們或許可以用一些防禦機制(例如轉移、外歸因、隔離等等)來壓抑和忽視自己的感受。但人的情緒是不能被壓抑的。壓抑只會讓痛苦和悲傷加倍,同時也扼殺了體驗到快樂和希望的可能性。

就像上面提到的來訪者那樣,他選擇強忍悲傷,這讓他需要去為“忍”而費盡心力,如果此時有一件值得開心的事告訴他,那麼他也很難開心的起來。這就像沒有對比,怎麼體現出不同?費盡心力的忍耐,而傷痛依舊存在!

Part 2. 哭讓我們和自己敵對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哭”被賦予了太多額外的負面涵義:敏感、無能、情緒化、羞恥、弱小、依賴……很多父母在面對子女的哭泣時會大聲訓斥,或許是因為他們自己內心的軟弱被哭聲觸動,但他們拒絕面對真實的自己。

還有的父母用懂事、堅強等言語來安撫孩子,讓孩子認為哭泣是不符合父母期待的行為。於是我們漸漸變得不擅長面對自己和他人的哭泣,以及由哭泣所引發的不適。所以我們對於哭泣,持一種迴避和壓抑的態度。

這種觀念讓我們遠離了人性,讓我們和自己的關係變得敵對。

Part 3. 哭不出來?

在作為來訪者走入諮詢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不容易哭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不少來訪者還會“直言”:我的優點就是不會哭……當然,也會來訪者會不自覺的流淚,以至於自己也很意外自己原來會哭。

還是前面提到的例子。當來訪者和諮詢師說自己其實在諮詢中有默默的忍住,讓自己不哭出來,或者不哭出聲。在後續的諮詢中,來訪者也坦言,自己一直認為自己不會哭,或者很難哭。但是當情緒湧上來時,他非常的意外。但成長經歷讓自己馬上控制住了自己,就像自己在和自己對抗那樣,情緒不斷的湧出,而他在強忍。這樣的反應同樣讓他驚訝,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近似於“本能”的反應。

你還會哭嗎?

在後來的一次諮詢中,諮詢師意識到來訪者在哭時,主動鼓勵來訪者不要忍著,這是一個安全的環境,他可以哭出來,如果覺得做不到,那麼就稍稍的哭出點聲。聽到這樣的支持,來訪者“毫不保留”的哭了出來。是的,近似於“嘶吼”般的哭泣,但是很快就平靜了下來。以下是平靜後的一段對話:

諮:“你覺得現在怎麼樣?”

訪:“好多了……”

訪:“我從來不敢想自己會這樣,要不是你說讓我哭,我可能還會忍著。”

諮:“嗯,哭出來的瞬間,你感受什麼呢?”

訪:“感覺一下子就鬆開了,就像原本緊繃的繩子,突然斷開,嘩的一下,全部都出來了……”

在隨後的諮詢中,諮詢師也不斷的鼓勵來訪者去哭出來。漸漸的,來訪者不用諮詢師的鼓勵,也能任由自己哭出來。哭泣時的真實情感卻令來訪者難忘。這也改變了他對“哭”的看法。直到他覺得哭泣是自己內心的一部分,是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和權利。

我並不清楚說自己不會哭的人是否知道“哭泣”對於自己的意義。可能一開始的原因是——作為一個“懂事”的孩子,我們要把“哭”作為一種絕對不可以出現的行為,因為哭只會給父母和他人帶來麻煩。慢慢的,我們把理由忘了,純粹的認為”哭“本身就是錯的!於是他們說自己不會哭,或者哭不出……

Part 4. 觸摸情緒

我認為心理諮詢最具價值的一個方面,就是幫助我們去觀察和反省我們對待自己情緒的方式。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以健康的方式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迴避和壓抑的態度,讓人處於一種偏執抑鬱的狀態,雖然這不會讓人非常難過,但也很難讓人體驗到發自內心的快樂。

當人們經歷一些巨大的傷痛後,會盡可能地把它隱藏起來,並盡力避免重新回顧和體驗,甚至會選擇性地遺忘。隨著這些情緒越積越多,我們需要更多的力量去壓抑它們。於是自己變得抑鬱起來。而那些懂得哭泣的人,則不會有這些困擾。套用一句俗話就是——“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同樣的,會哭的人,能哭就能笑!

你還會哭嗎?

去觸摸自己的情緒,即便是一點點,也能讓我們有很多發現(就像例子中的來訪者)。我們會發現自己是這麼情感豐富的一個人,這樣鮮活的一個人。進而我們會更想要去了解未被發現的自己,去感受自己真實的感受——“喜怒哀樂”的面對生活。這一點將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

和那個被壓抑、哭不出的自己打聲招呼:“你好啊!一直依賴辛苦你了!現在開始我們一同來承擔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這裡是愁啥,一款專業的線上心理諮詢app。如果覺得自己也是文中那個“不會哭的自己”,不妨來愁啥和你的專屬諮詢師談談。讓我們認識和接納那個自己。愁啥?來聊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