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銅器為什麼要“錯金”呢?

文物雷磊

很多小夥伴應該都會有這樣的困擾,在剛接觸到青銅器知識時,一定會有人和我們說:

古人將青銅器稱為金或吉金,剛剛鍛造出來的青銅器具有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這就有問題了,既然和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再用金子做裝飾,是不是一點都不明顯?

首先介紹一下什麼是錯金銀工藝?錯金銀是將金、銀鑲嵌於金屬器上的工藝,屬於鑲嵌工藝也可以稱為“金銀錯工藝”。它是先秦和秦漢時期主要用於青銅器裝飾的工藝,是青銅器製作工藝與金銀工藝完美的結合,這種華麗的裝飾風格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風貌。它的普通做法是,先在青銅器表面鑄出或鏨刻出圖案、銘文所需的凹槽,然後嵌入金銀絲、片,錘打結實,再用厝石將其打磨潤滑,達到突出圖案和銘文的裝飾效果。

我們所熟悉的青銅器是銅錫合金或者銅錫鉛三元合金,根據各種金屬配比的不同,鍛造出來的青銅器會呈現出略有差距的顏色,但都具有耀眼的金屬光澤。只不過這些顏色和金屬金相比,顏色會相對暗淡一些,所以將金子裝飾在青銅器表面,不論是紋飾還是銘文都是比較清晰的。

目前,我們在博物館可以看到的一些使用錯金銀工藝裝飾的青銅器中,比較著名的有:安徽博物院珍藏的鄂君啟金節,國家博物館珍藏的“欒書”青銅缶、錯金銀雲紋犀尊、湖北省博物館珍藏的越王勾踐劍,在錯金銀工藝裝飾之下,使得整件器物更顯華麗和尊貴。


愛玩的想公子

青銅器上錯金,其實就是在青銅器上裝飾一下,畢竟金要比銅的黃顏色純度比較高。


今人管青銅器叫青銅,但古人卻稱之為“吉金”,因為許多青銅器剛做出來的時候,都是美麗閃耀的金黃色。漢以前的文獻中所說的“金”,往往也指的都是青銅。當然,根據銅、錫比例的不同,青銅也會有銀白色、淡黃色的。金銀錯是我國青銅時代一項精細工藝,但它出現比較晚,大概是青銅工藝發展了一千多年以後,即到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的,從春秋時期錯金銀工藝興起後,人們在銅器上用黃金錯成銘文,這樣,銘文就熠熠生輝,人們一見到青銅器,金光閃動的銘文,就搶先進入你的眼睛,尤其是,青銅器經過地下千年埋藏,其表面已變成深顏色的“綠漆古”或“黑漆古”,而金錯銘文,則數千年光輝絲毫不減。


目前我們能見到最早的錯金銀青銅器,就是一件錯金銘文的欒書罐,是春秋中期的,器高四八.四公分,素面,頸至肩下,有金錯銘文五行共四十字。銘文大意是:在正月季春,欒書作此器,用以祭祀祖先,希望長壽,子孫永寶用。欒書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臣,卒於公元前五七三年。我們尚未見到過比此更早的錯金青銅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