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王立群老師講歷史一下子就聽懂了,而聽我們歷史老師講歷史一點也聽不懂?

慈小姐

想象一個場景,同樣是《林沖棒打洪教頭》,你是聽評書的時候覺得有趣呢,還是聽老師把這篇當成課文講有趣?

再想象一個場景,王立群教授上百家講壇你覺得有趣,但是你去聽他的學術講座,如果你不是這個研究方向的,你聽起來會不會也犯困?

這就是場合不一樣,講的內容、方式都不一樣,造成的差異。

老師給你上課,終極目標是希望你掌握相關的知識,做到理解、瞭解並運用,說通俗一點就是考試能過關,最好拿高分。放到歷史這門學科上說,那就是老師必須保證上了這堂課之後,相關的選擇題、論述題你得會寫。而題目的得分點來自於啥?來自於一個一個的知識點,雖然書上的所有內容都可能會考,但是重要的知識點就講的多,次要的知識點就講的少。——然後你就會悲哀的發現,最重要的知識點,也就是老師強調最多次的知識點,基本上都不好玩。或者說,再有趣的知識點,老師天天給你念叨,題目換著花樣考,你很快也就覺得不有趣了。老師當然也不會在乎他講的內容到底好不好玩,只要能讓你記住知識點就行了。

而王立群在百家講壇上講歷史,他的主要任務不是幫你提高分數,而是喚起觀眾對歷史的興趣,那麼為了達到他的目的,他肯定會採取和老師不一樣的策略。比如說,在有趣的地方,講的濃墨重彩,在趣味性一般的地方,一帶而過,同時也會宕開一筆,給你補充點背景小知識啊之類的,總之,只要能讓你對歷史產生興趣,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說穿了,必修課和選修課老師的畫風都不一樣,更何況百家講壇和你的高中歷史課呢……


營三千


我給你舉個例子,同樣是百家講壇的。一開始百家講壇火的那些主講人主要來自各個大學或是研究機構,比如易中天來自廈門大學,王立群來自河南大學,閻崇年來自北京滿學會等等,第一個登上百家講壇火了的中學教師是紀連海。那時候他講的紀曉嵐、和珅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然後百家講壇的其他幾位主講人去紀連海的中學聽了他一節課,聽完以後大失所望。照本宣科,索然無味。聽完後那幾位去問紀連海,為什麼跟百家講壇上差那麼多。紀連海回了一句:“你們以為中學歷史課怎麼上?”

當然,教師水品是有差異的,個人魅力也是有高低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身份不一樣。看看那些百家講壇的大學教師,有的根本不教歷史,比如易中天,他在電視上講的全憑興趣,可以天馬行空不受拘束。其他更多即使教歷史,也有很大自由度。大學老師教歷史課,考卷自己出,考完自己批,隨意性更大一些。而且有時候最後兩節課給學生透個題,大家皆大歡喜,其他的課上就會找學生喜歡的話題來講,抓學生的興趣,像說相聲一樣特別好玩。當然也有另外一部分歷史老師在大學不受重視也沒啥動力給學生好好上課,這些人麼也就混日子了。

再看中學教師,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初中或是高中文理分班前的歷史老師,很明白自己的地位,他們的課經常被主課老師搶走,不搶走的時候也明白下面學生沒人聽,做作業、聊天、睡覺的都有。這時候他們還能有興趣好好上課嗎?照著課本讀一遍完事。

那文理分班以後的歷史老師呢?地位是提高了,都聽課了。但他們只能講書上的。一節課就那麼幾十分鐘,要用最快的速度告訴學生哪裡要背哪裡是重點,還要分析考卷,反覆強調答題技巧。很多歷史老師肚子裡有貨,能講很多,但是不敢講。因為那些不考,講了學生記下了這些在考卷裡寫了不得分,更不要說有些歷史研究成果跟課本學的完全不一樣,還有那些野史、花邊新聞,講這些就沒空講正題了,讓老師怎麼講?

我本人高中就是學歷史的,我也算比較幸運,初中高中的歷史老師都是很有人格魅力的,聲音好聽、抑揚頓挫,也能在考綱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抓住學生興趣,但不是每個老師都有能力或願意這麼做的。所以,真正對歷史感興趣,還是自己看書吧。


伊耆角木

【因為講的不是一個“歷史”。】

曾經有一個問題問過說:為什麼有些文學作品裡性被描寫的很美好,而我看到性器官卻很醜陋進而覺得性很骯髒?

我的回答是,如何逐漸的接觸到性,就決定著後來對性有什麼樣的觀念。如果沒有對異性產生感情就直接突兀的看到性器官,或者性場面,必然會覺得那是非常骯髒的,因為沒有感情作鋪墊。而如果有感情作為鋪墊,先認識性器官的主人,瞭解他的為人、精神世界、性格,當那個人的形象越來越溫暖、安全、值得信任和美好以後,接觸到那個人的性器官,就不會覺得醜陋骯髒了。

同樣的,把這個問題的核心,性,換成歷史,也可以這麼解釋:一開始認識、學習歷史的過程是怎樣的,就決定著未來會以如何的態度看待歷史。比如,沒給某個孩子講過階級概念、階級鬥爭概念、民族概念、國家概念,就直接給他們講一些歷史事件中殘酷的血腥部分,那他們心中,說不定歷史就會成為血書——殺人即是歷史。而通過初中、高中階段的歷史教育,可以給他們看待歷史的角度和方法,本質是什麼,意義是什麼,影響又是什麼,怎麼區分看待。把接觸歷史最最基本的角度和方法教會他們以後,他們在未來接觸各種各樣的記載、材料時才會有最基本的消化能力。

歷史老師教的,我們當年聽不懂,太正常了,因為他教的是消化歷史的基本辦法。就像牧區的成年人給孩子教怎麼把白條羊分割開來。而王立群老師等百家講壇的老師們,他們講的歷史是什麼呢?是原始記載、材料經過整理、研究、發表、討論、共識泛化、形成一定學說後的歷史研究成品,也就像我們城市人去牧區以後,牧區牧民給我們把羊肉徹底烹飪好端到你面前:你吃就可以了。

《百家講壇》史學系列的意義是什麼呢?是啟蒙和引導,讓老百姓通過這個電視節目最起碼能對歷史有興趣,形成歷史學的群眾基礎和社會氛圍,金字塔塔基足夠廣足夠大,金字塔的塔尖才能足夠高。塔尖高度的日益提升,需要感謝我國的檔案工作者、文獻工作者、出版工作者、歷史學研究工作者。塔基的廣大擴展,需要感謝的,就是一個個中學歷史教師和與王立群老師一樣的歷史知識推廣工作者。


任越不拖稿

很簡單,老師之間也是存在著差距的。

有一個在我自己身上發生的例子,我大二的時候學習線性代數,我本身數學基礎就特別差,而且老師講的也極為枯燥。說實話,我是一點也聽不懂。不僅聽不懂,還聽不進去。那個老師完全是照著教科書念,也不教給我們解題技巧。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喜歡提問學生,基本上提問的人都是那種學霸級別的,那種學霸級別的人學習很快,基本上老師不講他們也能自學會,於是老師提完學霸了,學霸也答得很精彩,就這樣這節內容就過去了。

這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期末我們班只有幾個人通過考試。那個老師教三個班,大概一百多人,每次講課都是大合堂。最後這三個班一共就十幾個人過了,剩下一百多人都沒過。

後來我自己在網上找的線性代數教學視頻,發現我們老師跟網上的那個老師講的完全就不是一個級別。網上的那個老師會給你舉例子,會給你說解題思路,會把前後的內容做比較。所以那個教學視頻我從頭看到尾,緊接著考試也就輕而易舉的過了。

從你這個問題的描述,也可以看出來,你的歷史老師就像我的那個線性代數老師,講課讓人聽不懂。而王立群老師也就像我在網上學習的那個老師,一聽就懂。



這個其實與老師自身的學識、講課的技巧以及對工作的認真程度有關的。

首先,歷史這門科目,如果對於不喜歡文字的人而言,肯定是極為枯燥的。我在大學的同班同學裡,有很多高中學習理科的,他們對於歷史書上一段分析很透徹的文字,都找不到關鍵點。對於這種天生對文字不敏感的人,如果再碰上個不負責的歷史老師,學起來困難的要命!

很多老師知道的知識只限於書本,除了書本其他的一概不知。我初中的時候,在一本課外書上遇到一個英文單詞,跑去問英語老師,英語老師不知道,結果是坐在英語老師旁邊的數學老師,饒有興趣的看了一下,然後說出來那個單詞的意思。當時我還小,沒注意英語老師的臉色,但是想起來肯定不好看。

有的老師講題的思路很好,切入點也符合學生的思路。我高中的時候,地理老師上課從不拿課本,但是能把課本的知識一字不漏的講給我們聽,完了還跟我們說各種地理趣聞。而高中的歷史老師就不一樣了,講課完全就是照著課本在讀,完全沒有自己的語言,這種課還不如自己去自習。

至於最後一點,老師講課的好壞跟老師對工作的認真程度有很大關係。如果一個老師把講課當成自己的事業,對教學極其認真,那麼他就會總結自己身上的優缺點,總結如何將知識更有效的灌輸給學生的方法。而如果一個老師僅僅是把教學當成是一種餬口的手段,講課敷衍了事,那麼他的教學質量一定很差!

不知道這樣的回答,你有沒有理解為什麼你的歷史老師講課聽不懂了呢。


戲曲說

這個問題要其實要分多種情況:

第一、先從教育體制說起。

你們學校的歷史老師教的歷史是按照教學大綱教的,他教的內容是你們考試要考的。或許你們老師知道的歷史知識很豐富,但是他不會把他所知道的歷史故事講給你聽。為什麼?很簡單,考試不會考歷史故事。考試會讓你考的是這個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歷史事件的歷史意義是什麼等等。

這些內容本身就比較枯燥,你讓你們老師如何給你講出精彩。

或許有的學生會問老師不可以講課本外的知識嗎?當然可以講,但是前提是他願意承受學校施加的合格率、優秀率以及各個班成績排名靠後帶來的壓力。

所以,很多老師選擇的是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因為成績提高了學生才可以考上較好對的高中,考上好的大學。不是老師不願意講的跟百家講壇似的。百家講壇是講自己喜歡的講自己擅長的,當然講起來可以高談闊論,講得龍飛鳳舞,觀眾聽的也是津津有味。

第二、或許是老師的層次和能力不同。


第三、準備充不充分。

百家講壇是面對全國觀眾,他們在講之前是充分準備的,而你們歷史老師的是一直給你們上課。他上課前的準備肯定沒有百家講壇的老師準備的充分。而且大家的內容不同,百家講壇可以引經據典來講解他要講的內容,而你們老師只能跟著歷史課本講也很難做到引經據典。

所以你們老師講的沒有百家講壇是很正常的,你們老師也很無奈啊!


非說不凡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講述方式,沒有可比性,一般的老師講歷史不存在聽不懂的可能,而是你有沒有用心去聽。

在中學因為有考學的壓力,所以每節課的內容都是非常充實的,老師不可能有很多時間幫助你逐漸進入狀態,這一點跟電視節目有很大的區別,電視節目一集的時長和一節課差不多,但是包含的知識點卻相對要少很多。



並且在電視節目當中,還可以有各種段子滿天飛的現象,在真實的教學當中這種情況非常少見,而且老師們不疾不徐,喜歡用一種比較輕鬆的語調來講述,這一點跟中學歷史老師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內容方面,老師們可能會選擇一些比較有趣的例子來講,這就很容易吸引大家的興趣,但中學歷史老師可不能由著興趣來,他們必須把每一個需要考到的知識點,講得非常的清楚,但是要考的知識點並不一定那麼有趣,所以很多人就失去了興趣。



總而言之,在電視上講課的老師,其實都是從各個大學中學研究機構請來的老師,他們骨子裡都有非常多的存貨,能夠給觀眾講一節非常好的課,但是受到了現實的壓力,其實每一個人的講課,如果放到現實都不會像電視上那麼有趣。


幻世魔王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看到王立群老師我就點進來了,我很喜歡王立群老師的百家講壇,每期節目我都看,有戰國時期,秦始皇,劉邦,呂后,文景之治,漢武帝,三國志,宋太祖,宋太宗,這些說的都不錯。而且王立群老師的思路非常清晰,歷史資料研究的特別透徹。那為什麼王立群老師一聽就能懂呢,歷史老師的課聽不懂呢?我覺得是這樣的,王立群老師每說一個歷史事件的時候都會從各個方面來剖析這件事在當時和後世都有什麼影響,還從個人,局勢等方面來分析這件歷史事件,而且很多的東西是我們常識所不知道的,也是我們歷史書上沒有的,而歷史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就不會跟你說這麼多,他只會按歷史書上的順序給你上課,很多歷史事件也不多做解釋,只給你說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年代,對後世有什麼影響和意義,不僅枯燥還不仔細,你就會覺得無聊沒意思,聽得也不仔細,就感覺懵懵懂懂的,哦,我知道這件事了,但是對這件事瞭解深嗎?肯定不深,老師不講,我們自己也懶得琢磨,所以就覺得聽不懂,只記得有這回事。綜上所述,你能聽懂王立群老師的是因為王立群老師什麼都跟你說了,而歷史老師什麼都不說所以你聽不懂。


陳超175

因為那些老師講的歷史很多都是出自野史,再加上他自己的理解以及分析,聲情並茂,眉飛色舞,激情四射,手舞足蹈,讓你感覺到非常有意思,而歷史老師講的歷史課根本原因在於讓你懂的知識點,讓你能考高分。目的不一樣,所以你的直觀感受也不一樣。

上歷史課,我們學歷史要記年代,要記人物,要記事件,要記意義。比如秦始皇,我們要揹他的歷史貢獻,要揹他的生卒年月,要揹他對中國歷史上的影響,要揹他對中國封建制度創立及發展所做的貢獻,這些都是需要背下來的,而不是隨便聽聽課就能完全記住。再比如近代屈辱史,各種不平等條約的內容,意義,歷史背景,帶來的影響,簽訂國家,簽訂人員,時間,地點,這些都需要記。



課本上這麼多東西都是靠記,如果不記就不會不會,就得不到分,得不到分就要被罵,所以必須背。在這種情況下學歷史你覺得你還能很輕鬆很高興的學嗎?不哭就不錯了,還很輕鬆。所以不是你的歷史老師講的你聽不懂,而是你心裡主觀上就反對那些條條框框的東西。打心眼裡就不想背書,只想安靜的坐在那裡聽講。

同樣的看電視你不需要背誦他們的生卒年月,歷史意義,生平貢獻,後人評價,你只需要聽他們說。他們發講的很多東西都是經過千挑萬選,仔細錘鍊之後的東西,他們知道觀眾喜歡聽什麼他們,也樂意把野史上一些東西拿出來當做正史講一講,在講的過程中他們也會加入自己的理解與分析,加入一些搞笑的事情,所以電視上他們講的時候你會覺得哇講的很好啊,原來這個歷史人物是這樣的啊,好有趣啊。

當你畢業以後再去看歷史課本,再去聽那些歷史老師講課,你會發現也挺有意思的。


國557

大學之前的歷史老師講的都是通史,都是順著課程大綱來講課,那有那麼多時間來給學生延伸講歷史的具體情況。自然就比較枯燥了。就像上過百家講壇的袁騰飛,在菁華學校補課講歷史,能講很多課本外的,吸引學生,也是因為那是補課,學生已經在學校學過一遍了,他就是幫學生對高中的歷史知識點加深理解和串聯。

百家講壇上的,王立群讀史記,易中天品三國,袁騰飛的兩宋風雲,紀連海講清朝,還有講其他歷史的老師,這些都是針對歷史的某一段或者某些人進行詳細的解說,基本上都是二三十期甚至更多,每期都有半個多小時。按照他們這種方式,高中的歷史課,中國古代近代史,世界古代近代史,四本書,學生得上一輩子。況且百家講壇本來是個大眾傳播節目,自然要講的更有趣一些,才能吸引非歷史專業的觀眾興趣,否則沒有收視率,百家講壇也活不下去啊!

大學前的歷史課,就是普及一下歷史知識和歷史概念,真要對歷史感興趣可以自己去研究看書,或者大學以後選歷史專業,或者去聽大學老師的講課,大學裡面,歷史老師也是專項研究的,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講課也是針對自己的研究對學生詳細解釋,自然就比高中裡的通史要詳細,有趣,更有深度。


Sunnykaka

首先,歷史書的內容沒有百家講壇吸引人。其次,歷史書三四年時間囊括了古今中外所有重要歷史,只說重點,故事性和連貫性太差。而百家講壇都是以某個人或某段歷史充分展開諒解,圖文並茂。最後,歷史書教的都是需要記憶背誦的內容,比較枯燥乏味。朝代更迭,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制度。世界歷史更是跳躍式講授各國曆史。 我上初中的時候歷史很差,因為事件時間人物總也記不住,到高中後一是對歷史感興趣了,二是分析理解能力強了,知道如何學歷史如何考試,知道每個朝代的考試的重點,因比才覺得老師說的容易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