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土中國的視角看待文人相輕現象

作者按:本文為作者主講的《鄉土中國》德勝讀書會第59期(2018年05月09日)部分交流內容整理而成,供參考。

在古代中國,有個現象是文人相輕,文人互相看不起,甚至交惡。解讀這個問題的,有很多視角,今天我們從鄉土中國去看這個現象。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與禮治社會,從差序格局與禮治社會來說,老師的級別高的,要優先尊重。

以前大部分人學知識學文化,其目的是比較世俗功利的,都為了經世之用,較少有類似宗教般的重“道”情節,更很少有為“道”而獻身的理想主義。因此,尊師重道,“尊師”是遠大於“重道”的,“吾為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在中國是很比較難行得通的。

禮治社會中的禮要求“無違”,本來學生就不太鼓勵有太多的質疑精神。既然老師有一班學生覺得他永遠是對的,長期被慣著,長期被捧著,已經逐漸被“溺愛”壞了。他們一旦被質疑,會很不習慣。當他們不習慣的時候,可能會遷怒於學生,其他弟子或者被“糾集”起來怒對質疑的同門,或者“捍衛師道”般地合夥起來怒對質疑的同門,敢於質疑的學生,其生存處境就變得非常艱難,這是個比較確定的“風險事件”,也就是說敢於質疑老師,其後果是嚴重的是個比較確定的事件,因此,從學生自己的角度來講,這是一個不划算的買賣。

在中國古代,因為交通比較落後,很多所謂的學問人,視野是比較窄的,見識非常有限,有限的見識產生了一點點的學問,這點學問是他們的看家本領,如果被質疑,意味著他們的看家本領可能被消滅,他們也便不再有資格成為別人的“師”了,他們的“職業能力”有些過於脆弱。

由於相當多的文人職業能力脆弱,加上長期被“溺愛”,當遇上別的門派的時候,雙方開始PK,這時候如果他被質疑了,甚至被顛覆了,他們的尊嚴甚至生存的基礎受到了挑戰,就開始怒對別的門派,演化為文人相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