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佛系養生,被職場焦慮打敗了”

“我的佛系養生,被職場焦慮打敗了”

01

“我現在走養生路線了。”25歲的表妹說。

“工作壓力太大,天天熬夜,然後就爆痘,姨媽也完全沒規律,上個月來了兩次,喝中藥調,醫生說要忌熬夜/忌太累/忌辛辣……”

可是,領導都加班到半夜,你好意思10點就走?

能遵醫囑的就剩下吃了。

更讓人焦慮的是:

這麼點燈熬油地賣命,也完全擋不住被“同齡人”遠遠甩開的焦慮,身在職場,不進則退,你不行,有的是行的。

韓劇《迷霧》,“迷霧”既指撲朔的兇殺案,也形象地刻畫出一個讓職場人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迷局”:

新人高智苑為搏上位不惜勾引客戶,老人高惠蘭用盡齷齪手段保住地位。一入職場深似海,面對喜新厭舊的上司,嫉恨你混的比他好的前輩,虎視眈眈惦記你飯碗的新秀,踩高伏低的圍觀者……

你焦慮嗎?你恐懼嗎?你窒息嗎?你睡得著嗎?

誰都知道:生活還有詩和遠方,可奈何深陷眼前的苟且中!

夜深人靜時,多少焦慮的靈魂,輾轉難眠,

想知道前路在何方?晨曦在哪裡?

職場焦慮,如同籠罩職場人頭頂的霧霾,重負之下,我們該如何續命續航?

“我的佛系養生,被職場焦慮打敗了”

02

我們因何而焦慮?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列出過一個自尊公式,很適用這個“崇尚精英”的社會:自尊=實際成就÷自己的期望。

所以,焦慮生於兩點:

或成就不夠;或期望太高。

真正能出人頭地的,畢竟是少數傳說。

凡人們大多還是守著著一份雞肋的工作和伴侶,過完一生。

如果自尊和價值感建立在太難企及的目標上,或太單一的功利標準上,壓力和焦慮當然會排山倒海而來。

夜半失眠時,客觀反省自我:

目標設定是否合理?

是否太過一維,把所有成就感都壓在工作上?

哲學家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開過一個抗焦慮良藥——“波西米亞”法。

波西米亞原指浪蕩不羈的吉普賽人,用來代指“異類”。

“異類”異在哪?

不按社會主流標準生活,拒絕接受主流對失敗的定義,堅信生而為人,不止於積累財富和提升身份——除了要麵包,還要愛情/家庭/藝術/文學……

前幾天有人討論:

30歲還做不到管理層的人後來怎樣了?

活得挺好——除了活成文字家藝術家各種家,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小確幸。

像電影《得抑鬱症的丈夫》,患病失業的丈夫,和妻子並排坐在院裡,陽光灑滿花枝,地上疏影慢搖,暗香浮動中,家養的蜥蜴靜默緩爬,這種小確幸,丈夫悟到:

“無論誰,什麼時候,能以最真實的姿態生存著,這種生活姿態本身,就是值得驕傲的事。”

“我的佛系養生,被職場焦慮打敗了”

03

有些職場困境,確實不是靠調整心態或裝瞎就能“消失”的:

像天花板、KPI、中年危機、行業鉅變、甚至勾心鬥角……

在“事件既定”的情況下,調整我們對事件的看法是關鍵。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建構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理論體系。

A(事件)×B(看法)=C(焦慮)。

A代表不可改變的客觀事件,B代表信念(對此事的看法,分為合理和不合理),調整看法,尤其那些極端偏激的看法,焦慮就會隨之減輕或消除。

比如,一職業女性因懷孕而焦慮——她怕因此毀了自己的事來。按艾利斯的建議,她可以試著理性質疑原有信念:

一問:自己的想法真是現實必然嗎?(現實法)

二問:它符合邏輯嗎?(邏輯法)

三問:這麼想對自己有好處嗎?(務實法)

當她想到:現實中也有很多生娃、事業兩不誤的女性。

生孩子和事業完結並無因果關係,與其焦慮,不如提早規劃能兼顧帶娃工作的新事業路徑。

“我的佛系養生,被職場焦慮打敗了”

04

還有時候,焦慮源於“遲遲沒有行動”。

我有個朋友,30歲動了心思轉行,但糾結矛盾難以決策。

每天殫精竭慮:

這麼大年紀改行會不會太晚?有單位肯要一個這麼老的新人嗎?自己能跟得上新崗位節奏和發展嗎?因改行損失的金錢時間成本能收回來嗎……

今年她33了,還在糾結,已焦慮到脫髮。

最消耗人意志精力的就是猶豫,最滋生焦慮的就是逃避……

一時逃走,卻永遠壓在意識深處,時時冒泡,揮之不去,思前恐後,身未動,而心已疲。

《迷霧》裡的女一正相反,她是一個果敢的行動派。

面對換主播被淘汰的危機,她正面出擊:

領導要的獨家採訪,勇籤軍令狀,破釜成舟去促成;

開播前5分鐘,怒懟同僚逼宮領導,硬碰硬要拿回自己想要的;

就算搞不正當競爭,偷拍對手緋聞照威脅,也是想到就幹。

殺伐決斷,力氣用在正面還擊,而不是背後糾結。

她那段臺詞霸氣威武:

“窮途末路又無法後退的情況,我從來都沒有逃跑或是躲避過,從來都是正面突破,要麼你碎掉,要麼我碎掉!”

“我的佛系養生,被職場焦慮打敗了”

05

以前的生活很慢,一份工可以幹一輩子,現在一個行業五年後是否存在都未知。

好不容易十年苦熬成行業大咖,爬上峰頂卻發現山塌了……

有多少青春能經得起另起爐灶?有多少內心扛得住人生起落?

不可掌控和未知感,是人焦慮的根本。

其實這更要求我們能在眼前的“苟且”中,磨礪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競爭壁壘。

眼前的“苟且”和瑣碎,讓有些人磨成“老油子”,成了過江的泥菩薩,成了悲哀的泥沙俱下;

但也讓有些人煉出“倚天劍”,成為笑傲江湖的獨門殺,成大浪淘沙後留下的金子。

願我們能在適度的焦慮下,鞭策自己練出深度洞察的思維模式,框架式認知體系,過人的管理能力——這一些,是能平移到任何一個行業崗位的硬技能,是應對變化,治癒焦慮的定盤星。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