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唐朝最好的詩人,為什麼杜甫潦倒困頓,李白卻能一生遊山玩水?

太極星空

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如果是考試題,簡直就是白送分一樣。(秉燭讀春秋)的答案就是:別看杜甫和李白都是大唐詩人,但服務的對象不同,李白是“文藝範”皇帝李隆基和舞蹈家楊玉環的御用詩人,而杜甫寫的詩,則是底層老百姓的“代言人”。這樣就造成了李白可以遊山玩水,而杜甫吃飯都成問題,杜甫潦倒困頓也是合乎情理的。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聖”。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2.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從上面簡單介紹可以看出,兩個人寫詩水平可謂相當,但風格迥異,杜甫寫的都是現實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事情,我覺得有點像現代的作家趙樹理寫實一樣,也就是現實派。而李白寫的是浪漫詩,歌功頌德,大氣磅礴之類的詩。


杜甫的詩多是反應底層百姓生活的艱辛,比如:“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以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但寫的詩不討領導喜歡,自然仕途不順,以至於小兒子被活活餓死。

不討文藝範的李隆基不喜歡很容易理解,他寫的都是百姓悽苦生活,以及戰爭造成的傷害。哪個領導不喜歡歌功頌德,誰不願意聽好話呢。老百姓的苦,領導都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不喜歡別人說出來罷了。

反觀李白就識時務,比杜甫聰明多了。百姓苦,難道李白不知道嗎?他知道只是不寫進詩集裡罷了。


李白是翰林院院士,沒事時支應差事,他所謂的差事無非就是為李隆基和楊貴妃賞花時作詩助興罷了,其它時間自由活動。

自由時間多了,百無聊賴的李白酗酒成癮。“文人無行”就是指的他,喝醉酒讓高力士脫靴,讓楊貴妃喂酒和磨墨。

李白喝的都是玉液瓊漿,穿的都是錦衣華服。為什麼呢?還不是逗皇帝開心賞賜的。

李白有次和李隆基套近乎,說500年前是一家,只此一句話,李白得賞銀百兩,杜甫能行嗎?沒聽說百姓給過老杜文銀,最多給把小米罷了。

憑著御用詩人的名頭,別說李白遊山玩水了,那時沒有飛行器,如果有的話,李白上天都不是問題。

杜甫太實在了,看不清形勢,不巴結皇帝,難道皇帝上趕著找你嗎?加之他寫的詩讓皇帝難堪,百姓苦說明領導無方,這麼簡單的道理,老杜難道不懂?


杜甫別說遊山玩水了,一日三餐問題解決了就燒高香了,杜甫也是杞人憂天,自己住不上高樓大廈,他有能力蓋許多房子,大庇天下寒士嗎?我倒覺得李白有這個能力。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和關注)


秉燭讀春秋

很簡單:李白是商人之後,按如今的話就是富二代,後來又娶了孔雀女(第一任是名門望族之後許氏,最後一任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一生算是衣食無憂。而杜甫則是希望科舉改變命運的鳳凰男,並且鳳凰未遂,因為杜甫終身未中舉,為官的父親作為家裡唯一的經濟支柱去世後,杜甫生活更加窘迫困苦。

當然,商人在當時社會地位不高,李白這富二代跟如今比起來是要打折扣的,李白不能參加科舉,也未能在仕途上實現抱負。這一點上,二人一生都可以說同為懷才不遇,並且還是生活中的好朋友,但經濟條件及境遇的差距、性格的差別造就了二人詩歌意境及格調的天壤之別。

先說詩聖。杜甫家世代為官,但到他這一系家道中落。父親杜閒是家裡主要的經濟來源,為官雖小,但俸祿穩定。事實上,杜甫30歲之前過得並不算太拮据,十九歲開始漫遊吳越,二十四歲科舉落榜,繼續遊歷四方。但公元741年,父親病逝,杜甫失去主要經濟支撐,加之之後自己在科舉與官場也均以失敗告終,可以說從此開始了困苦潦倒的一生。

科舉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公元735年),杜甫參加了第一次科舉,落榜。到底是考場有內幕,還是杜甫不是“考場型選手”,或者根本就是當時遊山玩水無心考試?如今已不得而知。可以確認的是,十年後,公元746年,杜甫的第二次科舉失敗,卻屬躺著中槍。因為這一年,布衣之士竟然無一及第。原因便是當時的奸相李林甫暗做手腳,對於當時學識出色的人他非常忌憚,擔心威脅到自己的權勢,所以肆意打壓,最後還向唐玄宗報告說“野無遺賢”。

這次考場失敗之後,杜甫客居長安十年,期間鬱郁不得志。曾任官職左拾遺,但因為營救房琯觸怒肅宗差點蹲大獄,幸虧宰相張鎬出手相救,之後棄官,一直在躲避戰亂而逃,開始了“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的漂泊生活,一家人窘迫至極。公元770年,杜甫病逝舟中,終年59歲。

杜甫的命運是悲劇性的,也正是如此,他適合寫憂傷離亂,他的詩也是一部史,見證興到衰。而他曾寫過的那些抒情、唯美的詩句,被現實主義的光芒掩蓋掉。

話劇《杜甫》,劉佩琦主演杜甫)

再說李白。隋唐時期“士農工商”商排最後, 商人不得參加科舉考試。作為商人之子,加上年少時又有打架滋事的案底,李白並不能參加科舉。

據說開元十三年,25歲的李白辭親遠遊,父母出手闊綽一給給了他三十萬金,他到了揚州到處揮霍,樂善好施到處接濟落魄公子,不到一年便花光三十萬。此軼事的真實性雖然不可考,但李白輕財重施,任俠好客這是公認的。

與當時的宦遊士子一樣,李白也是滿腹為官報國之志,多次投書長吏,即使寫出“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依然未被當時的荊州刺史韓朝宗接納。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曾任供奉翰林,實際就是宮廷侍從。但桀驁不馴的他不久便得罪了楊貴妃和高力士,後離開京城,放浪江湖。


李白先後有四位妻子,不能說李白的婚姻有多幸福,因為他似乎沒有家庭觀念,遊山玩水縱情杜康習慣了,應該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好男人。不過李白幾任太太確實家室不錯,加之自己家境也不錯所以與杜甫不同,生活窘迫這樣的形容離李白還是較遠的。

(北京人藝經典劇目《李白》濮存晰飾演李白)

李白的詩本人甚愛,大抵是因為那股凡人再不曾有的仙氣和霸氣,讀他的詩總有“骨骼清奇非俗流”的感覺。木心說:讀李白,好像世上真有浪漫主義這麼一回事。唐人比西方人還浪漫。歌德說,每個時代的特徵都是浪漫主義。我說,青年人會嚮往各種主義,但是他們要自己提出主義,只能是浪漫主義。


經史通義

首先要說,其實這二位都曾有過飽覽祖國大好河山的經歷。李白從二十多歲出川到去世,安生在家時少;杜甫也曾有十年壯遊,而後半世漂泊。

要說造成二人不同的原因,我想大致有如下一些。

排第一位的應該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這個事件不僅影響了唐朝的走向,也改變了無數人的人生軌跡。如此影響巨大的事件,必須有一個比較漫長的醞釀期,這應該就是734年李林甫為相之後。

在這個之前李白早已離開四川進入中原,結交了許多名人大咖,混得有模有樣。之後又入京城,供翰林,走向了輝煌的頂點。儘管安史之亂爆發後,因把握不準,受永王李璘牽連遭流放,但一生當中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光環之下,揮金如土,衣食無憂。

而小李白11歲的杜甫就不那麼幸運了。他在豐盈的家庭裡度過了幸福的青少年時期,正是躊躇滿志之時,開始了浪漫的遊歷生活。23歲首次參加科考,遭遇李林甫“野老無遺才”的鬼話,錯過了人生中最璀璨的時光。之後結識李白和高適,三人游來蕩去,作為小弟的杜甫更是覺得風光無限。國運不濟,又遇家道不立,父親的早逝,斷了杜甫的財政高速路。他一下子從一個公子哥轉變成必須要想辦法養活一家老小的家庭頂樑柱。

為了生計,只好十載長安困守,“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再也浪不起來了。

排第二位的應該是個人性格和家學淵源。

李白出生在小亞細亞的碎葉,是混血兒。性格里既有漢族的聰敏又有胡人的膽氣。加上商人家族出身,年少時又練過劍術,自稱“唐代第二劍手”,大方,豪爽,不拘小節,自然成了其性格的組成成分。商人家庭除了不差錢外,還沒有被儒學文化禁錮了手腳。而這些為他日後廣交天下英才豪俊,養成獨立不羈的性格與“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風骨,意義非凡。而他狂放不羈的性情、純真率性的風采、灑脫可愛的風神,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那種人體人格意識受到正統思想壓抑的文化傳統中,無疑有著巨大魅力。

杜甫生於中原長於中原,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傳統官僚世家,從小接受正統的儒家教養,把走上仕途施政報國作為人生最高理想。

可這一目標必須得到社會狀況的許可。不幸的是,在他正要步入社會時,卻遭遇了奸臣當道,使像他一樣正統的讀書人的上升通道一下子變得異常艱難。加上家庭變故,又不能大把大把的去撒錢鋪路,只能低聲下氣的求人,而這難免大蝕臉面,讓人瞧不起。進而又養成了難免發點小情緒的毛病,更讓有些人不入眼。

排第三位的是信仰和朋友

李白信奉的是道教。道教在唐朝的地位非常特殊。李淵一家本就是混血兒,跟北方少數民族血脈相連。為了給自己找一個正宗的根,李唐宗室說自己是李聃的後人,李聃就是道教創始人老子。

於是,道教就成了唐朝的國教。唐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就是忠實的道教徒。她很敬佩當時道教的頭面人物元丹丘,又是一個忠實的文藝粉。而元丹丘和李白又是鐵哥們(曾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這樣,李白就結識了玉真公主,又通過玉真公主和唐玄宗掛上了鉤,進而做了唐玄宗的第一秘書。

杜甫信仰的是儒教。他一心想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物純”,心裡裝滿了黎民蒼桑,看到的大都是不滿意,不停的在詩作裡碎碎念。詩才是展示出來了,也和當時的大boss們都有點交情,但真心願意幫他的不多,只有高適和嚴武可以“託付終身”。可據說嚴武也有一次差點和他鬧翻。可見,杜甫的情商還是有點問題的,只是我們今天不好找到依據。

最後要說的是,其實在唐朝時,李白和杜甫的地位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如果說李白是當時的歌唱家,杜甫充其量只是一位歌星,或者也就一歌手。杜甫在詩壇的地位,最早是在宋朝被提起來的。

一是因為他的詩作,從內容到形式,讓更加務實嚴謹的宋朝人非常入眼;二是因為他憂國憂民的思想,讓理學家們找到了一個既切近又標準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樣板。之後的歷朝歷代,更是把他樹為了愛國主義的旗幟,號召人們學習,這才有了他和李白的雙峰對峙。


有書課堂







李白和杜甫,是好朋友,李白長杜甫11歲,如果按現在來說,杜甫得尊敬的叫聲“李哥”。

可人家“李哥”一生瀟灑,而杜甫卻一世貧窮,生活質量相差太大了吧!為何?

李白工作好,杜甫工作差



李白家世不清,有說是商人之後,有說是皇族李建成之後,更有說是李世民的族弟,不管是什麼出身,但肯定錢不少,否則李白到處旅遊,到處拜師學藝,哪來錢?

杜甫家世也不錯,爺爺、父親也都是朝廷幹部,這讓杜甫在年輕時,也和李白一樣,到處遊玩。

年輕時,可以啃老,歲數大了,老的都不在了,你啃什麼?

悲劇的杜甫,成年後趕考不利,工作難找,在44歲時才當了個小官。大家想想,這之前杜甫沒任何收入啊!這日子得有多貧窮,就是苦了30歲娶的嬌妻和孩子了。

當了個小官,結果“安史之亂”又來了。還好,搭上了唐肅宗的“火車”,當了“左拾遺”,不過事沒做好,得罪了唐肅宗,前途毀了;後來,到了西川,當了個“工部侍郎”,各種原因,沒多久又離職了,之後無事可幹,只好當了個老農,可惜了“杜工部”。



李白,年輕時沒工作,東混西混,41歲時進了翰林院,當了唐玄宗的“御用文人”,這不得了,隨時跟在皇帝左右,奉旨寫文。

這工作太好,賞賜高,收入好,估計當時全國的文人都羨慕。可是,李白愛喝酒,唐玄宗幾次召李白來,可“酒仙”李白喝得暈暈乎乎,沒法應召,沒法寫文。

於是,在高力士、李林甫等的“幫助下”,李白被疏遠,逐漸下課了。

但李白雖然工作時間不長,可收入好,工資高,兩年掙了不少錢,所以李白過得瀟灑。

李白性格好,心態好,所以過得要瀟灑些。



杜甫長了一張“憂國憂民”的臉,而李白有一雙“醉生夢死”的眼。

杜甫心懷國家,心懷黎民百姓,於是寫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樣的詩,人人叫好,可政府不喜歡;杜甫貧窮,看到窮人就感慨萬千,於是寫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政府誰喜歡啊?既然不喜歡,哪裡有官當?

李白看不到國家的面貌嗎?看得見。李白寫“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點燃了大眾的英雄夢,包括政府人員的,因為大家感覺瀟灑;李白寫“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僅是政府喜歡,政府官員的女眷也喜歡,因為大家覺得浪漫!

身處同一個時代,杜甫“憂國憂民”,心思沉重,哪裡能瀟灑起來?而李白生性豪放,樂觀豁達,確實瀟灑。

不同的心態,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好的心態獲得的機會和收入更多。

李白的婚姻,讓李白有瀟灑的資本;杜甫的婚姻,沒法讓杜甫瀟灑



李白正式結過兩次婚,有意思的是兩次娶的都是前宰相的孫女,一次娶的是許氏,許氏的祖父許圉師,是前朝宰相;一次娶的是 宗氏,宗氏的祖父宗楚客,也是前宰相。

這厲害了,娶了兩任宰相的孫女,這很難見得到啊!而且娶許氏,是做了上門女婿,這讓李白衣食基本無憂,可惜許氏早死。之後,李白又和另兩個女人有過交集,最後在50歲時娶了宗楚客的孫女。

杜甫在外遊玩,30歲回家,然後娶了楊氏,一個比他小十幾歲的女孩,楊氏的出身也是官員之後,只可惜父親官不大,錢也不夠多,幫不了多少。杜甫一生,就娶了楊氏一人,當然,也沒有實力再娶。

婚姻對“瀟灑或者貧窮”,還是有一定影響。

李白多才多藝,屬於餓不死;杜甫,另外謀生的手段太少



李白,據說劍術了得,可以排到全國第二,這個才藝不得了。

大家試想一下,一個全國數一數二的武功高手,能餓著嗎?想和這樣人交朋友的肯定很多,除此之外,給高官當個保鏢,給有錢人當個護院,也能混口飯吃。

當然,清高的李白是不屑當什麼保鏢、護院的,朋友多那是一定的。朋友多了,肯定很難餓著。

李白曾去長安“找工作”呆了三年,前面和玉真公主等人混,後面和市井之徒混。實在沒意思了,就回家了,說明李白到哪都餓不著。



杜甫則不同,有一次到長安考試,準備當官。可是受李林甫影響,官沒當成,錢沒了,結果就困在了長安,這一困就是近十年。公元755年終於當了個小官,十一月回家探親,發現小兒子剛餓死,真是個悲劇。

想想,杜甫得有多窮啊!連回家路費都湊不齊,一個肚子都吃不飽的人,怎麼能瀟灑起來?



李白瀟灑,杜甫貧窮,是受“工作”、“性格”、“婚姻”等的影響。不過在我看來,應該是性格影響最大


藍風破曉

李白從24歲那年開始旅遊,一輩子幾乎把中華大陸都走遍了。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古代的旅遊成本相當低。

揹著乾糧,憑一雙腿,一匹馬,就能晃晃悠悠的走四方,重點是李白這種浪漫主義的詩人,閒暇時間真的很多,多到為了去一個地方玩,走兩三個月的路那都是常事兒。

另外,李白在出名前,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一事無成,他的計劃是這樣的:

遊歷天下,希望結交到厲害的朋友,能夠通過朋友的幫助提高自己,從而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

可是遊歷了小半輩子,好玩的地方走了很多,卻一個厲害的朋友都沒遇著,於此荒廢了一二十年的光陰,直到他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後,期間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詩篇,被大眾廣為流傳,因此才真正積累出名氣,甚至朝廷裡當官的也知道,民間有個詩人叫李白,寫的詩堪稱世間含有,後來到了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這才召李白進京,封了他一個供奉翰林的官職。

官職全名叫:翰林待詔,六品。

再後來因為朝廷權貴們的排擠,李白這人屬於有啥說啥,我看不慣你,就寫詩諷刺,最後得罪了不少人,被排擠出京,於是他就又開始了遊歷天下。

之前是沒錢,純憑一雙光腳走四方,如今是當過官,再不濟腰包也鼓,那撒傢伙的玩吧,怎麼痛快怎麼來。

所以大家看到的史料記載,李白多數時間除了遊山玩水,就是吟詩作詞,是因為他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一直過著旅居的生活,而官場那一套烏煙瘴氣的規矩也不適合他,作為浪漫主義的詩人,只有如此瀟灑,不被勢利蠱惑,保持心境灑脫,才能真正寫出好東西。

容我點根菸,再說杜甫。

與李白的出身不同,杜甫呢,是大官的後人,最遠可以追溯到晉代名將杜預,而杜甫正是杜預的第十三代孫。

往後幾代非官即將,可以說杜甫家從祖上開始就一直是公務員,那為什麼他給世人的感覺,始終是窮困潦倒呢?

這和他後來的經歷有關。

杜甫當過最大的官兒,叫“左拾遺”。

這官職大概相當於給皇帝挑刺兒,專職負責指出皇帝話裡的錯誤,一開始杜老爺子做官做的也是順風順水,又會寫詩,不管是同僚還是民間,都很敬重他。

而當時杜甫有個好朋友叫房琯,此人學有所成,頗有些本事,被唐玄宗賞識之後,官至吏部尚書。

但此人雖然本事很大,可偏偏不通兵事,又在策略上用人有誤,導致在“陳濤斜”(地名)大敗而回。

這“陳濤斜”是一場戰役,當時正是為了平息安祿山發起的“安史之亂”,才在“陳濤斜”這個地方與安祿山的軍隊展開大戰。

大家就想啊,本來唐肅宗委以房琯重任,讓他幫著把亂子給平息了,結果這哥們兒非但沒平,還因為用人失誤導致戰役失敗,更讓安祿山重創,連帶著兵馬都丟了不少,那皇帝肯定大發雷霆啊。

(注:唐肅宗:唐玄宗的兒子,也是當朝太子,玄宗逃難後,由唐肅宗掌握國家局勢。)

所以唐肅宗這一氣之下,就要咔擦了房琯,否則難定軍心。

於是這時候,神隊友出現了,誒,正是咱們這杜老爺子,出面為房琯求情,好說歹說用盡渾身解數,才把房琯給救出來。

可死罪能免,活罪難逃,最終這房琯還是被貶,讓唐肅宗安排去教太子,不再手握大權。

而為了救他費盡心力的杜甫,則也被龍顏大怒的唐肅宗貶官,來到了華州(今華縣),主要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

諸位瞧瞧,跟以前的朝廷大官相比,這簡直就是微不足道的基層幹部啊,而且還幾乎沒啥權力,同時杜老爺子這人又出了名的清廉,更是出了名的與百姓打成一片,所以除了微薄的俸祿,沒有任何其他的油水,日子過的自然非常清苦。

在這個地方,他一待就是小半年,五個月後,長安收復,安史之亂平定,皇帝一高興,又讓杜甫回去,可回去沒多久,還是因為房琯案的牽連,杜老爺子再次被貶。。。。

(杜甫:你說你讓我回來幹嘛呢?)

之後被貶回了華州,任華州參軍,就此一生落地,再未高升。

所以對照李白與杜甫二人的生平,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性格使然,李白天性浪漫,年輕時就喜愛遊山玩水,所以就算身陷困境,還是一樣照遊不誤。

杜甫則心繫萬民,自小就跟百姓打成一片,體思人間疾苦,哪怕是當個小官也為民謀福祉,不取百姓一針一線,所以生活潦倒且困苦。

第二,時代與機遇的不同,李白名揚天下時,國家安定,更沒遭遇到政治事件,所以比較杜甫而言,還算平順,沒有啥大災大難。

杜甫則不同,差點兒因為房琯案搭進去身家性命,若不是自己確實為官清廉而又認幹,換成貪官汙吏,遇到房琯案這種事情,估計也早就交代了。

但不管如何來說,二位作為中華文明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留下了諸多傳頌千年的詩篇,這才是值得我們真正去紀念與緬懷的。

至於他們的各自生平,我估計到了這二位風燭殘年的時刻,估計也都付之一笑,盡賦一壺酒了。

——————


錢品聚

對於這個問題,我一點困惑都沒有,同為唐朝最好的詩人,他們因出身、性格、思想體系、實現自我抱負的方法的不同,在同一個時代遭致迥然際遇,李白選擇了走上層路線,而杜甫一直被打壓在民間,即使生命中幾次交集,都各自走自己的生活軌跡。


李白享受過一位詩人在最好的朝代的最好的待遇,然而在安史之亂後,他也顛沛流離,沒有我們想象的一生瀟灑。戰爭,亂世,是殘酷的,即使李白,也如颶風暴雨中的螻蟻求存。

我們先來看一看李杜生存的時代:

李白(701-762)唐代浪漫主義詩人。

杜甫(712-770)唐朝現實主義詩人。

安史之亂(755.12.16 – 763.2.17)

兩人生活的前期,是唐朝乃至中國最巔峰的盛唐,兩人後期都在安史之亂中流離。

PK一下他倆看看:

一.出身不同:李唐同宗VS士族

李白,據《新唐書》記載,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李唐同宗與杜氏士族,雖然比普通百姓高出不知多少,哪個與皇家更象自己人,很明顯,杜家挨皇家的邊兒都挨不著。

拼爹,李白贏。

二.才能相近,性格不同:天之嬌子VS悶騷型男

“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可見李白從小就比較高調,估計就是學校裡天之嬌子那一型。

“杜甫青少年時家庭環境優越,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估計是個悶騷型男,長大了生活所迫就成了一名憤青屌絲

會表現,李白贏。

三.思想體系不同:道家VS儒家

李白十五歲,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744年李白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而我們知道,早在唐高祖李淵就確定了道教為國教,唐太宗李世民用道家思想治理國家。玄宗在位45年,兩次註釋《道德經》,對老子及道教的尊崇達到了頂峰。

道家才是大唐朝的主流思想,還是李白贏。

三.拼表現、拼運氣:拼命抱大腿VS沒腿抱還慘被踢

李白在接近權貴之前,和安史之亂之後,也都經歷了潦倒,三十一歲時窮愁潦倒於長安,自暴自棄,三十三歲時,也只是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

沒有飯吃,縱是李謫仙也瀟灑不起來。也許正是這樣的潦倒改變了他的志向,李白開始攀附權貴,並且,抱對了大腿: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乘機獻上《大獵賦》,誇耀本朝遠勝漢朝,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通過衛尉張卿向玉真公主獻了詩,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經玉真公主和賀知章推薦,玄宗召李白進宮,降輦步迎,供奉翰林。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歲,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清平調》,“貴妃研墨”、“力士脫靴”,李白這時候完美地活在人生巔峰。

李白努力讓自己一步步出現在權貴眼中,他的才華、他的浪漫主義創作很迎合當時的繁華,同時也為唐玄宗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故事更添旖旎,所以他在權貴圈很受歡迎,他是那個盛世恰如其分的點綴,他讓當時一切錦上添花!在最近電影《妖貓傳》中我們不但看到了盛唐,也看到了醉臥詩仙的放飛自我,上層社會成就了他的浪漫。

李白很能適應社會,而杜甫就是個循規蹈矩的人,被權相李林甫數次壓制,仕途不順,懷才不遇

至44歲還只能出任小吏維生,一直生活在底層,甚至親歷小兒子餓死的慘烈。杜甫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他現實主義的“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絕對不會被當權者賞識,殘酷的現實成就了他的現實主義風格。

所以,李白能完勝。

四.高出場費VS自費體驗生活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說到李謫仙遊山玩水的旅遊費用,《贈汪倫》這首詩大家都學過,李白每天飲美酒,吃佳餚,聽歌詠,與高朋勝友高談闊論,一天數宴,常相聚會,往往歡娛達旦,這才是李白喜歡的生活。

李白的遊山玩水很多都是東家好酒好菜相邀,臨走還送這送那送路費,相當於現代明星走穴。出得起高額出場費的,才請得到李白,玩還不用錢,走了還送路費。所以,李白的遊山玩水,根本不用自己掏錢。

五.李謫仙的旅遊安保問題

出去旅遊還有個安全問題,畫裡的謫仙本身就是個佩劍的,自己就是個武林高手,劍法高超,不用花錢配保鏢,遊山玩水有保障。

(話說這樣的男神誰不愛?)

六.晚年

李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係被流放夜郎,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雖遇赦,生活也相當窘迫。762年病重離世,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

而杜甫在八年後(770年)冬,也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餓極去世,59歲。

李白前期經過潦倒,後結交權貴,攀上頂峰,再回民間,一生在世聲名顯赫,後期若不是站錯了隊,其實他已經把自己經營得很好。

杜甫一生潦倒困苦,在世時沒有什麼名聲,經歷安史之亂和亂後的衰敗,深諳民間疾苦,留下的1500首璀璨詩篇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代這兩位傑出的詩人,雖然已各自生活在不同的階層,但絲毫沒有影響他們之間的惺惺相惜,他們之間三次會面兩人都以平等的身份深交,李白也從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讓人擊節讚歎!這張圖片,雖年長11歲而享盡優渥的李白看起來比潦倒蒼老的杜甫年輕多了,造化弄人啊。

重溫兩位詩人的人生軌跡,感嘆若非亂世,誰都不用那樣苦,太太平平的生活著真好。《妖貓傳》描繪的大唐盛世很令人嚮往,夢迴大唐!


有書共讀

李白遊山玩水,杜甫窮困潦倒?那是毫不知情的一種說法。

我們先說說杜甫。杜甫青年時代其實非常喜歡遊山玩水,而且一遊就是十年!甚至連科舉考試這麼重要的事情都沒放在心上。

比如說,開元二十四年,唐玄宗在洛陽考試,二十四歲的杜甫參加了,這次也許杜甫有點輕視,也許他運氣不好,反正沒考上。杜甫也不知道為這事兒想想,他想都不用想,騎著駿馬帶著帶著雕弓,又去山東河北遊山玩水去了,就在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著名的詩篇《望嶽》。

你們說說,杜甫詩中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心情多高大啊,沒有南北旅遊,見多識廣,開闊心胸的遊山玩水,他能“一覽眾山小”嗎?可是,這個時候,他還什麼功名都沒有呢!

杜甫從開元二十四年,一直漫遊到天寶元年大約五年的樣子,才回到家鄉,歇了幾年吧?大約天寶三年春,杜甫認識了李白這位明星大哥,兩人一見面,都覺得挺開心,正好李白要去河南的梁宋(開封商丘)和山東的兗州一帶遊山玩水,還包括訪道問仙活動,杜甫一聽,好啊,我也有此意,這倆人就約了一夥人,又接著遊山玩水了。

杜甫天寶三年倍李白遊了兩次山東,第二年,他們又相見,這年夏天和初冬繼續遊了兩次,才從山東兗州的石門分手。

杜甫與李白分手之後,李白去了南方遊山玩水,杜甫回到家鄉。

這時,杜甫家裡出事比較多,先是姑姑去世,不就父親杜閒去世。

杜甫父親去世以後,家裡的唯一經濟來源就沒有了,杜甫也一下陷入經濟危機。

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杜甫想遊,沒有這個能力了。所以,天寶五年以後,杜甫就貧困下來了。加上十年以後,爆發安史之亂,杜甫的經濟狀況,除了在朝廷做左拾遺的半年時間還過得去,以後基本沒有過什麼好日子,一直到他死。

所以說,杜甫沒有遊山玩水,那是不真實的。而且,杜甫在四川,也是經常遊山玩水的。

李白呢?他和他的父親這一輩人,屬於商人階層。李白家裡弟兄很多,他排行十二。他的哥哥弟弟,基本都是做商人的,只有李白聰明愛讀書,所以,李白家族一直把光宗耀祖的重大責任寄託在他的身上了,所以,只要李白想幹什麼,這些弟兄們只有兩個字,那就是“拿錢”啊!

李白就是仗著家庭的良好經濟實力,從二十五歲開始一直漫遊天下廣交朋友,加上李白豪俠,走到哪裡都有一幫粉絲追隨,李白也熱情大方,有人缺錢,手頭只要寬綽,拿出一把給他們拿去用就行了,也不管給人家是多了還是少了。

李白一直在湖北,山東,安徽等地旅遊,天寶元年在朋友的推薦下,做了一個唐玄宗的翰林,但是,也就兩三年,幹不了御用文人的活,老子不幹了,唐玄宗也有點煩他,就送了一大把錢,把李白給送出門了。

李白開心啊,剛出了唐玄宗家大門,就碰到不少朋友,其中也有玲瓏可愛的杜甫小弟。李白領著一幫小夥伴,遊山啊玩水啊。北方遊足了,也與杜甫告了一個別,就去遊南方了。沒有半年,把杜甫想的一塌糊塗的。一心想找李白繼續同遊,可是,杜甫一直沒有與李白聯繫上,杜甫只好心理唸叨唸叨而已。

不過,李白在安史之亂以後,日子也過得不是很好,加上參加了永王的幕府,結果受到牽連,從此,李白就沒有好日子了,他死的時候,連安葬都沒有錢。


千千千里馬

而杜甫,是一個深受儒家入世思想影響的人,他崇尚功名,渴望為朝廷效力,渴望建功立業。在大唐的中後期,國家遭受生靈塗炭之際,這種理想,可以說是鏡花水月,也就是想想而已。杜甫不是沒有快樂過,在年輕時,仗劍走天涯,和李白、高適等人詩酒唱和,放蕩與燕趙之間,過了一段裘馬輕狂的生活。你看他當時寫的詩,簡直是豪放派的作風。他寫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他寫自己的快意恩仇的生活: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 呼鷹皂櫪林,逐獸雲雪岡。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鶖鶬. 蘇侯據鞍喜,忽如攜葛強。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 簡直就是一個快意恩仇的俠客和公子。

但是人家李白家底豐厚,為人豪爽,到哪都有人請客,而杜甫當時名聲不大,估計就是小跟班,錢花完了,只好在京城乞討,他到處乞討,到處把自己的詩歌送給達官貴人,希望能得到推薦和提拔,但是,現實是殘酷的: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j這種慘,簡直是沒誰了!後來,杜甫流落到成都,幸虧有小時候的同學成都太守的資助,才有了杜甫草堂。後來,杜甫又身患重病,據考證,杜甫特別喜歡吃糖,搞得糖尿病多種併發症,據說,最後一頓是吃牛肉撐死的。

究其原因,李白和杜甫之間命運的不同,一方面是個人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只能說是命運。在冥冥中,命運決定了你的富貴與顯達!


好玩的國學

作為唐朝歷史上最出名的兩個詩人:李白、杜甫,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它們被成為李杜。李白給人留下的詩詞就是自由、浪漫主義,而杜甫則是一副憂國憂民的形象,留下了眾多現實主義的詩詞。


同樣是出名的詩人,為何李白遊山玩水,一生浪漫?而杜甫窮困潦倒,連飯都吃不起呢?

1,二人家庭不同,李白有家底,是個有錢的富二代,家族經商,所以李白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能全國遊山玩水,寫下了諸多的詩詞。而杜甫家道中落,中年時期報國無門,沒有什麼收入來源,吃不上飯是常態。


2,性格,李白為人好爽、樂觀,十分愛交朋友,到哪裡都是一大堆朋友,當然不會被餓著。李白還做了翰林,給唐玄宗、楊貴妃寫詩,最後腦子一熱不幹了,還拿到了玄宗的一大筆錢財。而杜甫名氣不如李白,口才也不行,為人處事也不行,所以杜甫當然沒有李白吃的開。

3,風格,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也就是描述大好河山的詩歌,當時正是開元盛世,需要這樣的詩詞來頌揚盛世。而杜甫在安史之亂後就憂國憂民,這樣現實主義的詩詞當然不受權貴們待見,最後投奔了同學才得以實現溫飽,最後被活活撐死了,可惜至極。


互聯網筆記

李白和杜甫在世人眼裡的不同不是他們的經歷真正有所不同,是詩風不同所造成的。

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句裡滿是反映現實的憂國憂民。詩裡的潦倒困頓並不單單是寫自己的處境艱難窮困,也包括自己心境的困頓,從而影射了現實的黑暗。

杜甫詩裡常有這樣的句子:“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見爺背面啼,垢膩腳不襪”……難免讓人覺得格外潦倒困頓。

李白則是個浪漫主義詩人。不管現實處境如何,總能文采華章,意氣豐發。哪怕是在生活真的困頓的時候“歸來無產業,生事如飄蓬”,也能表現得樂觀自信。

李白詩裡的句子則常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才力猶可倚,不慚世上英”……

從經歷來說,李白和杜甫早年都是在外遊歷。杜甫早年也是南下吳越,北上齊趙,正因為有這樣的壯遊經歷,才讓他積累了豐富的見識,見多了古今遺蹟,走多了名山大川才能具備成為偉大詩人的基礎。

李白早年用自己的話說是“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洞庭、襄漢、廬山、金陵、揚州、洛陽龍門、嵩山、太原、齊魯、泰山……

李白和杜甫還在遊齊魯的時候遇到過,當時也是呼朋引伴,一起擎鷹逐獵、登高懷古、飲酒賦詩。如果李白這算是遊山玩水,杜甫不也是遊山玩水?

杜甫的生活以安史之亂為轉折點,安史之亂也是一路逃難,見到家國離亂,父老遭難,慘景不斷,這些都融入了杜甫的詩作之中。杜甫自己也確實是不但漂泊無定,連捱餓都有過。因為長懷國之安危,長念民之疾苦,他的詩作裡有很多深刻描寫現實的。就是那種擬哭窮途,艱危氣益的現實之悲。

李白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詩人,他的詩風裡帶著仙氣、俠氣。因為半生漫遊,那種遊歷中的詩有求仙學道之氣,還有十分瑰麗的想象,從來不會給人以困頓之感,倒讓人覺得是神仙世界。既使同樣經歷了安使之亂,感受到國之危亡、民之疾苦,李白在揭露現實的詩作裡也帶著愛憎分明的豪俠氣和桀驁不馴的叛逆。筆鋒犀利直指現實,而李白本身的心境也都盡情揮灑出來,所以不讓會讓覺得他本身的潦倒困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