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大餐开始让香港投资者消化不良?

腾讯大餐开始让香港投资者消化不良?

腾讯控股就是香港的面包和黄油。

即使是在Naspers于3月大幅减持100亿美元(约合640亿元)股票之后,腾讯股价似乎依然势不可挡。就在5月17日,这家中国互联网巨头的成交额在一季报公布后突破35亿美元(约合220亿元)。财报显示,腾讯一季度利润轻取预期。

海量交易或许正是香港交易所渴望高科技初创企业来上市的原因之一。现在,为吸引新经济企业,香港不光允许双重股权结构的公司上市,甚至取消了对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盈利要求。

交易所毕竟不是慈善机构。它的季度收入与交易量密切相关。过去10年,香港交易所营收与该市场交易活动之间的相关系数升到82%,令人印象深刻。

而且,投资者普遍喜欢新经济题材股。腾讯在恒生指数占9.4%的权重,但若以30日成交量均值来加权,腾讯在恒指的权重就高达四分之一。交易活跃的个股还包括中国平安、吉利汽车和苹果供应商瑞声科技及舜宇光学科技。

腾讯大餐开始让香港投资者消化不良?

换言之,香港交易所从腾讯和吉利赚的钱比从汇丰控股、中国工商银行或中国移动要多。对交易所而言,初创企业与高科技公司是真正的奖赏。

然而,看重利润可能是短视之举。2018年以来的交易量显著下滑。诚然,交易放缓有全球看跌情绪的影响,但对一个首次公开募股(IPO)热潮刚进行到一半的市场而言,这可不算是好兆头。

部分投资者已经精疲力竭。投资平安好医生11亿美元(约合70亿元)IPO的家族理财室,可能在该股上市首日亏损2万美元(约合13万元)。2017年热门新股雷蛇较发行价下跌了35%。

腾讯大餐开始让香港投资者消化不良?

即将到来的IPO规模之大,意味着更多失望或许等在前方。Naspers减持的100亿美元(约合640亿元)腾讯股票已经很难消化。现在,国有企业中国铁塔也申请上市,并将挑战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集团的估值。这两家公司的IPO筹资目标均为100亿美元(约合640亿元)。

身兼市场监管者与盈利机器的角色向来不易。更何况,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还要照顾一大家子。2017年,该公司为大约1700名员工付出了23亿港元(约合19亿元)左右劳动力成本,占收入的20%。李小加本人的收入超过2550万港元(约合2100万元)。

赚钱没有错。但面包和黄油固然很好,饮食均衡也非常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