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成功征服“48號魔鬼”,為國人的餐桌安全打上漂亮的一仗!

鎘,是一種重金屬,銀白色,在元素週期表中名列第48位。由於鎘對人體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它亦被稱作“48號魔鬼”。研究表明,水稻是對鎘吸收最強的大宗穀類作物。

在2017年國家水稻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現場觀摩會上,袁隆平宣佈水稻育種上有了一個突破性技術,已成功攻克了水稻中含鎘的難題。

袁隆平成功征服“48號魔鬼”,為國人的餐桌安全打上漂亮的一仗!

惡魔悄悄地爬上了我們的餐桌

2017年,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網站通報今年第一季度餐飲環節抽檢結果,共抽檢食品及相關產品367批次,經檢驗合格341批次,合格率為92.92%。

但在通報的9個品種中,合格率最低的是米及米制品,不合格率達到了44.4%,不合格項目是重金屬鎘含量超標。

鎘超標食品涉及糧食、水果、食用菌、水產品、動物內臟等,在一些地區鎘汙染狀況比較普遍,不同種類的食品汙染狀況有所不同,但均可能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危害。

這些消息在全國各地引起了較大反響,因為我國人民的主食畢竟是以大米及其製品為主,人們不無擔心,體內鎘元素積累引起的“痛痛病”或許會在中國上演。

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於1955年至1972年發生在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1972年患病者達258人,死亡128人。到1977年12月,又死亡79例。

富山縣位於日本中部地區,一條名叫“神通川”的河流貫穿富山平原,注入富山灣,不僅是居住在河流兩岸人們世世代代的飲用水源,也灌溉著兩岸肥沃的土地,是日本主要糧食基地的命脈水源。

袁隆平成功征服“48號魔鬼”,為國人的餐桌安全打上漂亮的一仗!

20世紀初期開始,人們發現該地區的水稻普遍生長不良。1931年又出現了一種怪病,患者大多是婦女,病症表現為腰、手、腳等關節疼痛。病症持續幾年後,患者全身各部位會發生神經痛、骨痛現象,行動困難,甚至連呼吸都會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

到了患病後期,患者骨骼軟化、萎縮,四肢彎曲,脊柱變形,骨質鬆脆,就連咳嗽都能引起骨折。患者不能進食,疼痛無比,常常大叫“痛死了!痛死了!”有的人因無法忍受痛苦而自殺。這種病由此得名為“痛痛病”或“骨癌病”。

事實上,在以種植水稻為主的廣西思的村,不少村民已具有疑似“骨痛病”的初期症狀。

這些危害絕不是聳人聽聞

自20世紀初以來,鎘及其化合物廣泛用於製造鎳鎘電池、顏料、合金,也可以用於電鍍及塑料製品中的穩定劑。鎘的產量及用途在不斷增加,據統計,全世界每年向環境中釋放的鎘達30000噸左右,其中82%~94%的鎘會進入到土壤中。

根據對人類不同攝取方式的研究,專家認為,鎘對人體健康有不同的影響。通過大米等食物攝取的鎘屬於“長期小劑量”,這種情況帶來的危害主要集中於腎臟和骨骼。

世界衛生組織對鎘的安全標準就是基於對腎臟的毒性建立的,上限是每週每千克體重7微克。這相當於一個體重60千克的人,鎘吸收量每週不超過60微克。

對於大米,我國的安全標準是每千克不超過0.2毫克,與日本的0.4毫克相比,還要更嚴格一些。但這只是一個“控制標準”,並不意味著高於這個值的大米才有害,而低於它的大米就“安全”。

比如說,如果一個體重60千克的人,每天吃500克鎘含量為每千克0.15毫克的大米——這樣的大米是合格的,但已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安全線”。如果只吃200克含量為每千克0.25毫克的大米——雖然所吃的米超標,但是總攝入量也還在“安全線”以內。

此外,人還要吃其他食物,還要喝水,其中也還可能含有鎘。對於“鎘大米”產區的人們來說,其他來源的鎘就更不能忽視。

由於人體內在的代謝能力,短期攝入鎘超標食品並不意味著傷害會立即顯現。鎘中毒更大的麻煩也許在於它的長期性。

即使停止了食用高鎘大米,腎衰症狀依然會持續。鎘在腎中一旦累積到一定量,就可能損害泌尿系統。主要表現為近端腎小管功能障礙為主的腎損害,這並不致命,但可能會略微影響預期壽命。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農作物通過根系吸收鎘、水產動物等在水中吸收鎘,並在體內富集,即使通過沖洗、加工工藝、烹調等,均不能除掉鎘。

民族之幸!我們有袁隆平

袁隆平成功征服“48號魔鬼”,為國人的餐桌安全打上漂亮的一仗!

近日,在2017年國家水稻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現場觀摩會上,袁隆平宣佈了一項重大成果:“近期我們在水稻育種上有了一個突破性技術,可以把親本中的含鎘或者吸鎘的基因‘敲掉’,親本乾淨了,種子自然就乾淨了。”

評論區,網友們的反應炸開了鍋:

袁隆平成功征服“48號魔鬼”,為國人的餐桌安全打上漂亮的一仗!

近年來,伴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綠色種業提出的新要求,農作物的純淨度越發受到關注,特別是在許多土壤汙染較重的地區,如何避免汙染元素在作物中的代際傳播,是育種家必須考慮的問題。

此項鎘元素剔除技術將扭轉我國部分農作物重金屬含量超標的趨勢。

這項技術直接受益者將是千千萬萬的種田農戶,尤其是像湖南省這種鎘金屬含量超標的省份(2013年“鎘大米”事件),為品質糧的銷售以及走出本土打開了機遇之門。

袁隆平成功征服“48號魔鬼”,為國人的餐桌安全打上漂亮的一仗!

對於省內的鎘大米比較“猖獗”狀況,湖南農大曾經研發過降鎘劑,其原理基於重金屬離子之間相互作用。而袁老的此次降鎘則是利用了基因工程,“敲除”了某個目標基因,可謂從“根本”(遺傳)上解決了問題。

此次水稻親本“去鎘”成功,袁隆平院士對人類的糧食的貢獻可謂是空前絕後的。他不僅解決了人類的“吃的飽”問題,還解決了人類的“吃的安全”這一大難題。

這一技術的面世,可謂是“彎道超車”,從作物入手,避免了土地鎘汙染對水稻的影響。

袁隆平87歲了,依然常常奔走在稻田間。在水稻的研究上,他過去實現了量產,解決了糧食少吃不飽的問題。

而現在袁隆平宣佈成果,水稻的汙染問題得到解決,讓我們在吃得飽的同時吃到更健康的大米!

怎麼樣,這樣的研究和鑽研精神,這樣的成功,真的稱為“當代神農”也不為過!

厲害了,對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