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或者 “假裝學英語”?談下少兒英語價值1000億大蛋糕

互聯網行業有很多時令性發展契機,暑假就是其中之一。隨著數以億計的用戶進入脫產狀態,國民總時間這項重要的資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不少創業者都希望能夠進行一波“暑假攻勢”,決勝於行業競爭。

而擁有獨特用戶屬性的“暑假經濟”中,在線教育成為了最大受益者。這個寄託著父母們無限期望的行業,在消費升級和知識變現的利好大環境下得到了蓬勃發展,孵化出了一批批躊躇滿志的創業公司。

然而,在深入瞭解這個潛力無限的行業之後,我發現主流的產品形態似乎並沒有解決核心用戶的實際需求,甚至曲解了用戶需求,而魔力耳朵等第二梯隊的在線教育產品,反而提供了更好的解決方案。

“學英語”或者 “假裝學英語”?談下少兒英語價值1000億大蛋糕

K12領域真的難出爆款嗎?

雖然K12在線教育行業的關鍵詞也是“知識”,但與知識付費不同的是,他們不僅要解決80後、90後夫婦們的“新中產焦慮”,還要重新解構一個已經有數十年穩定運行體系的傳統行業。

要求很難,入局門檻也相當高。

最直觀的表現在於,即便K12領域在2017年Q1季度在一級市場完成了62起、總金額超過3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人們在談論這個行業的時候,依舊只能將新東方、學而思這樣的傳統巨頭拿出來作為例證——嚴格來講,他們可都是出生在web2.0時期。

這是行業的遺憾,但同時也是行業的機遇。魔力耳朵在創業入場之後就進行過這樣的思考,找出了少兒英語領域固有的商業框架幾個缺陷:

首先,行業發展的規模超過了行業基礎,比如“外教”這樣的核心資源沒有做到合理分配;其次,產品形態並沒有擺脫“金錢換資源”的傳統,不對等的個體狀況只能在線上再造一個“學區房困境”;另外,雖然K12適齡兒童才是主要的使用人群,但由於真正帶來收入的是父母,因此產品往往優先滿足的是父母們的需求,真正需求產品效果的群體反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針對這些問題,魔力耳朵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第一,他們想在儘量保證外教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儘可能地降低消費者的支付成本,優化已經稀缺的核心資源分配方式;第二,他們想要將產品需求的核心真正的落在使用者身上,而不單單是為了滿足消費體驗。

資源破局:互聯網的先天優勢

在魔力耳朵的設想中,外教是在線少兒英語教育的“核心資源”,但同樣也是稀缺資源。80%的父母在爭搶佔比只有20%的好老師,必然讓外教無論從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無法得到保證。

造成現狀的原因是雙方面的。

首先市場超越行業基礎的發展速度。早在2016年年底,相關行業媒體已經將K12領域定義為一個規模超過5000億的巨大市場,而當時適齡兒童的在線教育應用比還不到10%,因此也留下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在經歷了半年時間的發酵後,資本市場也如預期般迅速發酵,VIPKID、噠噠英語、魔力耳朵等行業明星開始嶄露頭角,而其中的主要產品形態是“外教一對一教學”,甚至還採用了固定外教的方法,這顯然拉動了外教資源在絕對數量上的需求。

基於這樣的背景,魔力耳朵對於外教有了新的理解:一對一教學和固定外教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稀缺問題,甚至會加劇資源緊張的現狀,讓消費者只剩下了“漲價”和“接受中等以下質量外教”兩種選擇;也正因為如此,如果能夠將外教改造成一種“可再生”資源,就能從根本上擺脫資源困局。

所以抱著打破傳統框架的設想,魔力耳朵非主流地將產品形態建立在“小班課教學”的模式上,即通過數名消費者的共同分擔,儘可能地降低了優質外教的使用成本。同時也以“帶小班”模式的形成為契機,將原本“招聘即使用”的外教取材模式,進化為了“招聘-培訓-試講-授課”的完整流程,給所有的外教定製了兩週的集訓課程,開始了標準化的外教量產路。

共享、挖掘資源、標準化流程,這就是互聯網行業的先天優勢,是在線教育創業者們的最有效武器。

正視內核:滿足真正的產品需求

以市場份額、融資金額等標準來判斷,一對一教學無疑是目前行業內的主流選擇,但魔力耳朵相信一對一教學絕不是英語學習的最好狀態,因為一對一教學滿足的是消費體驗,而並不是真正的產品需求。

邏輯上有點繞,但在線少兒教育也確實面臨著這樣的尷尬局面:真正支付費用的人群並不會去使用產品,使用產品的人群則缺乏足夠的表達能力去反饋產品效果,也在產品的選擇上缺乏話語權。

因此,一對一教學在“專享服務”光環的背後實際上有著很多常常被人忽略的短板:

比如,這種教學模式不會適用於零基礎的小孩,頭三節課完全是懵的狀態,外教說什麼聽不懂,也不知道如何互動,而沒用同學的參與他們也很難通過觀察其他小孩的互動來進行模仿學習,進入狀態;

其次,5歲的小孩與30歲的成年人始終有代差,新鮮感褪去後有效交流非常少。在這種強制條件下發生的社交行為(畢竟語言學習更多是交流,而交流是社交的最基本形式),對於很多孩子是精力和耐心上的消耗;

最重要的一環缺失是與同學的溝通,而學語言必不可少的群體環境。一對一適合成年人以技巧的思路學習,但學習語言更重要的是依靠模仿、理解、交流,讓孩子們理解到這是一個“即學即用”的有效知識。一對一是完全違背的正常的語言學習規律,照搬了傳統思維下的填鴨式教育法。

在這樣的行業現狀下,小班課便不僅是同質化的市場環境內的差異化競爭籌碼,更是他們完成“彎道超車”的關鍵。

小班課的“同伴效應”是彎道超車過程中的一腳重油門:魔力耳朵試圖將教育還原成“師生互動+同伴互動”模式,圍繞著啟發、模仿、競爭、協作、實踐五個環節進行課堂設計,目前已經開發出了60多套互動課件,並且每月都在持續進行更迭。

“開口次數”則是小班課教育的核心導向:在傳統的班級式教學中,每個老師真正能重點關注的人不超過7人,超過7人的班級更依賴孩子的自覺性,而傳統思維下的解決辦法是將教學時間進行等分,這顯然很不專業。魔力耳朵的解決方法是將小班人數控制在4-5人之間,同時利用每日跟讀的訓練營設計,實現短時高頻、聽說讀寫的語言教學環境。

市場的選擇才剛剛開始

有人說,用戶是最好的產品經理,這句話其實能夠很好地解釋為何K12領域“難出爆款”:當產品無限滿足“偽用戶需求”,將錯誤地定位了產品的核心用戶,也自然給整個行業埋下了不確定因素。

在消費升級的過程中,市場雖然會因為思維慣性而呈現出明顯的產品形態偏好,但行業的真正落腳點都是對核心需求的滿足,也必然需要一定的沉澱時間,魔力耳朵就將賭注押在了未來。

“我們可能很少受到這個行業約定俗成、大家認為商業就該這麼玩的一些條條框框的限制,給自己定下的目標乎更大膽一些。”魔力耳朵創始人金磊在一次採訪中如是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