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不建议大学生创业?

大美人小智慧

家族财富密码高级研究员赵净认为,要正确看待大学生创业问题。要充分了解自身是否具有创业优势,还要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及合伙人。

大学生创业的痛点在于社会经验少,容易受骗;脸皮薄,市场销售能力不足;资金少,资金量容易断裂;人脉资源少,缺少相关保障和救助。

但好在目前国家提供了相对较好的创业条件,各校也开了双创课程,很多学校都有大学生创业中心,提供价格低廉的咨询,翻译及法律服务。创业门槛也比较低,政策也很优惠。

我们的建议是:一如果有毕业创业意向,建议上学时多留意相关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在不影响学业情况下,可以做一点小生意。二从成熟的项目做起,比如家里人已经有做过类似工作的经验,或者好友师兄等等,可以帮助甄别项目,同时提供该行业的经验资源。三是加入可信赖的有经验的合伙人,实在没有合适的,也需要有兼职人员加入。有时打通关系,疏通资金链等关键环节非他们莫可。

总之,切忌单枪匹马,孤胆英雄,年轻人敢闯敢干是好事,但是一意孤行就不好了。


家族财富密码

我大学的时候有过两次创业经历,都给了我比较沉重的打击。所以,现在有任何人来问我,支不支持大学生毕业就创业,我都表示不支持。

至于两次创业经历,在我的自传《颠覆者》里面都写了,我也不多重复,我重复说下为什么我觉得大学生不应该毕业就创业。

第一点,大学生离市场太远了。

以我自身的经验来说,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我已经算是比一般的学生更接近社会三教九流的人了,但是当我真正走出去的时候,我还是感觉离真正的市场太远太远了。

我做的事情都太表面化了,比如照着《硅谷热》的表面模式,找到了所谓社会上的朋友,获得了所谓的投资,或者免费的办公室或者一些注册资本的承诺。这些都非常表面化,我并没有找到创业的精粹,也没有毅力在一个方向坚持到最后。我最后的失败、最后的头破血流,是必然的。

到今天我做创业“起飞计划”,会和很多创业者交谈,很多年轻人往往乐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操控能力,特别是技术男,掌握了技术会给人们一种幻觉,认为“我操控计算机的能力很强,所以我操控市场的能力自然就很强”。其实,市场上的血雨腥风远远不是年轻人一上手就能适应的。

第二点,我希望大学生不要把创业狭义地理解为开公司当CEO。

到了今天,我根据这些经验会和很多年轻人去讲我的创业观:创业是一种精神,但是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不要把创业狭义地理解为开公司,当CEO。这种事情太容易了,但是它未必能成功,我做了两个失败的公司,这其中有大跃进和揠苗助长的意思。

这正是年轻时的两次失败创业给我留下的深刻教训。

1995年应该是我硕士毕业的年份,本来,我是连硕士文凭都不想要的,但是出去打拼了一年,当时的我,我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憔悴、瘦削、没有精神。而我的资产也变成了负值,出去折腾了一年,我不但把反病毒卡挣的一点钱全都赔进去了,还欠了很多债。

我当时意识到,我其实是需要这个硕士文凭的。自己去创业行不通,我必须去学习商业知识,再把所有新的积累重新消化再去理性创业。经过两年在社会上的摸爬滚打,我领略到了现实的残酷,开始对外部世界充满敬畏。尽管当时我只是一个 25岁的年轻人,并且被现实不断地打击,但是我已经学会了在每一次失败之后进行阶段性总结。

对我来说,两次创业失败的经历,成了我宝贵的财富,这也让我明白了,刚刚出校门就创业,并不是一个非常理智的决定。

但很多大学生,大学期间没有创业经历,更不要说商业知识了。

我说是毕业之后,就找了一家大公司踏踏实实地工作几年,看看正规的公司究竟是怎么运作的。

这也是我今天想给一些大学生的忠告,如果真的想创业,我建议大家先找一家公司去学习,或者加入一个创业团队,体验创业的整个过程,了解公司运营的全部,积累经验。当你在一家公司独当一面、独挡多面的时候,如果还是想自己做一番事业,再出来也不迟。


周鸿祎

我在这方面的态度其实并不完全如题所述,至少,应该做一个补充:我认为,大学生不要透支家庭资源去创业。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学成功者的创业故事那样,从父母的养老金里拿钱来投资创业,更不要想着欠一屁股债让父母卖房来还债。大学毕业最基本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自己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凭自己的能力选择生活。

在保证了上面这个前提的基础上,我认为大学生创业并没有什么不妥。

如果一个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手里已经有一笔创业资金了,比如说是在学校做小生意赚来的,那至少可以说明,他的基本商业理解和能力是过关的,他用自己的钱投资创业,没什么问题。再进一步,假如一个学生刚毕业就有投资人愿意投资他的项目,那更好了,说明有专业的人认可他指导他,创业这个选择更没问题了。

最怕的就是,大学生拿着父母的钱,学别人一掷千金地创业。只要钱是自己从社会当中合法获得的,我支持大学生创业。

创业并不值得崇高化,同样,它也没那么高的门槛。有些大学生毕业去打工,去做公务员,创业也不过是类似于此的一种选择罢了。而且和其他职业选择不同的是,创业往往对人的能力要求更高,个人的成长与进步也会更快,对年轻人来说,需要的就是一个高成长的环境。

有人说,创业的失败率太高了,更何况是大学生创业。是啊,没人说创业就会成功,97%的创业公司会在18个月内倒闭,但失败了又如何呢?年轻人本来就没什么可失去的不是吗,自己赚的钱打了水漂,他肯定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经验,这份学费并不一定就是吃亏。跌倒之后爬起来,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只要不是把自己一个人的失败挂在整个家庭上,只要不影响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的生活(尤其是父母亲人),创业并不是一个坏选择。


默尔索

从数据上看,独角兽公司里成功的年轻创业者比例是超出我们想象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就说明年轻本身就是一种优势。我非常支持年轻人创业,可能在某些领域,年轻人的优势更大。

第一,没有资源反而是好事。年轻人出来创业,因为没有所谓的资源而必须依靠强大的创新与产品才能成功,这反而是一件好事。而一些年长者在创业时,第一反应是就是依靠资源,这会导致后期的很多问题。

第二,年轻的创业者更敢于孤注一掷。创业是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事业,而一般年轻的创业者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将所有的精力、时间都扑上去。而年长者的顾虑比较多,家庭、朋友、为了维护社会关系而必须有的应酬等等,都会分散一些注意力。

第三,年轻人更理解年轻人。新鲜的互联网产品的主流用户还是年轻人,从洞察用户的角度来说,人生阅历虽然可能有助于理解人性,但并不是必须的,年轻创业者可能更容易理解年轻用户,这种共鸣和洞察是不同年龄的人很难具有的。

第四,年轻人的创业机会成本低。年轻创业者们的另一个优势是机会成本低,如果失败,他们可以迅速调整方向。

年轻的创业者在人生经验和阅历上可能会有不足,因此最好不要涉及一些重度依赖人脉、资源、销售的领域,同理太重或者太传统领域也会比较难。而相对来说,技术类、产品类的创业会是好方向,也会更利于年轻人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

我们不鼓励年轻人为了出名而创业,或者是做一些To VC的项目。真正优秀的创业者是会对自己做的事情有热爱,也有深刻的洞察。


毛圣博

年轻人有冲劲、有激情、有梦想,这是优点,但是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缺乏积累,二是缺乏心理准备。

我这里所说的积累,包含的东西有很多,包括知识的积累、工作经验的积累、技术的积累、人脉的积累、商业知识的积累……等等,这里面任何一项积累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仅仅因为提出了一个商业新创意或点子,就此自信心爆棚,为了创业而创业,最终的失败是大概率事件。

恰巧最近在看《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里面为我们揭示了从普通人成长为专家的10000小时定律。简单来说,当我们以为成功人士具有某些天赋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他们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机遇的重要性,这揭示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即时间和时机的重要性。

时间即积累,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刻意训练,这个不难理解;时机,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有条件有时间专门学习和训练,比方说,一个很喜欢电脑的农家子弟,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他连自己的一台专属电脑都没有,甚至他还必须为自己的学费去做兼职,那他就失去了大把学习训练的时间,也就很难成为计算机专家;二是刚好赶上了好时候,遇到了风口,具备了天时,还有家长有远见卓识,学校重视,在那一方面投入很大,或者有个很好的导师……在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下,他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再说缺乏心理准备。社会和市场怎么样,学生很容易想的很美,远未体验出市场的残酷性,很多在学校时的设想事后证明大部分都是“想当然”。小马过河之前,所获得的是别人的经验和忠告,河水究竟有多深,只有自己趟过才能深切体会,这种体会和体验必须亲自经历,别人代替不了。很多人的想法很好,但是事到临头却很容易放弃,面对挫折缺乏方法和手段,更缺乏面对的勇气。而学生很年轻,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遇到真正的打击往往会悲观失望,或者对自己从此丧失了信心,这种心理可能会影响以后的职业生涯甚至人生走势。所以,先踏踏实实找个大公司磨炼,获取到相关经验,让自己变的更加成熟,这没什么不好,反而会成为一笔莫大的财富。

我是喻德武,职场老鸟,人力资源大叔,爱才如命的非青年才俊,可以回答一切有关职场和社会问题的杂家,欢迎关注和我交流!

喻派胡言

本题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思考,首先大多数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不建议大学生创业?那么大学生初次体验创业的最佳时机是何时?(重点解决项)让我们一一来解答一下:

大多数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不建议大学生创业?

1、学生自己为避免找工作,突发奇想,为了赚钱而赚钱。

2、学生自身能力、意志力不足,研发动手能力弱,没有目标。

3、学生资金严重缺乏,同时没有优秀的合作伙伴和通货渠道。

4、同行竞争大,同质化现象严峻,项目本身盈利能力差或者技术要求过高。

以上是我个人总结出最重要的几点原因,其他零零碎碎的杂事更是催人老,也就不提了,反正进入社会,人情冷暖,个人知晓,没实力,就没有合作。

大学生初次体验创业的最佳时机是何时?

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在我读大学的时候经常被人提起,我们学校是特别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在行动上帮扶大学生创业,给予1万元到3万元的创业基金,专门腾出地方供学生“做生意、商谈”,而我认识的4批人里,有2批创始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另外2批人是为了赚钱。

前两批人,做的很辛苦很坎坷,技能有限,通过校园摄影接单赚钱。在大学爱拍写真的女生还是不占少数的,每一单是在400元--600元不等,拍的多一点的已经给自己换了台相机,拍的少一点的业余时间专门给学校“打工”,混到了不少“学分”。风险就是,前者时常被人谴责、批评审美不行;后者技术迟迟没有得到提高。所以想创业,大学生在校园接触一下没什么不好。

再看纯粹想赚钱的,一个卖水果,从一个农村小姑娘变成2家校内水果连锁店的小老板;另一个靠自己技能吃饭,专门到各大专业去,在晚自习的时候讲高数课件,还上了新闻,人称数学小王子。后来他开了班,还租了两个很大的房子用来给学生做班级活动场地用,赚得比我们不知道多多少去。

怎么看待大学生创业这个问题,我只想说:你要是懂得抓住时机,有勇气,脸皮够厚。又还在校的话,创创业吧,成本真的不高!


创业投资家

本质原因是呼吁大学生创业的声音太多的缘故吧。

其实大学生创业本来就不应该是一个社会命题,在大学里可以开创业课、创新课,但呼吁大家都去创业,或者说鼓励大家都去创业,那当然是不对的。商学院基本上都有创业创新的课,但其他专业呢,是不是有必要,应该说,多数是不必要的。

1、前两年大学生休学创业出来几个样板,比如超级课程表、礼物说,这两个从广州起来的项目,我都接触过。他们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适逢大环境营造着创业的风潮,好似忽然间90后们,在大学读书的人,就能轻易创造出一个企业,且很快干掉80后、70后,嘲笑说他们落伍。

这是非常片面的。

显然,这类代表企业也慢慢归于常态化运作了,这一两年的风向转到了高科技创业。没有核心技术的大学生们,尤其是本科生,几乎没有插话的份了。

不建议大学生创业,是不想让学生过于追风逐浪吧。是告诉他们,即便有成功的案例,都是极少极少的呀。本来年轻人就浮躁,一鼓动,不更浮躁了嘛。

2、大学生有更重要的事做。

许多基本知识都没学会,就想着去做更复杂的事,想着合伙、赚钱、分成,想着如何生产产品,如何开辟市场渠道,即便全部的精力投入进去,也是承担不起的。如果真投入到创业者,学习是没法兼顾的。这些都需要长期的准备,真正更庞大的创业人群,是30岁-40岁的阶段,而不是入校大学生。

3、大学生没有什么风险承受能力。

第一笔钱哪里来,别说大学生创业项目,社会上有工作经验的人的创业项目,90%以上是拿不到风险投资的。那么,从哪里来钱支撑自己创业,从父母亲那?从朋友们那里?创业失败率非常之高,这些借来的钱怎么还?

没有风险承受能力而投身到创业中来,只会把事情越搞越糟。


当然,我只是针对“为什么很多人不建议大学生创业”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有大学生坚定地说,自己就要创业,那应该怎么回答?我想,我不会那么武断地说:你还是别创业吧。

创业是留给极少数人的,我非常鼓励这些极少数人。


财经作家邱恒明

先讲个故事:“许多年前的一个春节,父亲去村子里的供销社,用攒了半年的钱,买了几根香蕉回来,因为以前一直听别人说香蕉很好吃,而我也曾多次像父亲提出过请求。父亲把香蕉递给我,我拿起来,吃了两口之后,感觉根本就不像别人说的那么好吃,又苦又涩,我递给父亲,说很难吃,父亲咬了一块,嚼一嚼,也吐了出来,苦的,不好吃。直到几年之后,家里装了电视机,在某一次电视剧里的人吃香蕉时,我才发现,原来香蕉是要剥皮的!”

借这个故事,笔者想说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听说的,想象的东西,都很片面,如果不深入去观察,切实去体会,我们是很难发现,原来美味的香蕉外面,还隔着一层皮。不过这个不是鼓励大家去尝试创业,想法的,因为创业这个事情会耗费巨大的金钱和精力,常常是经不起试错的,所以,如果能再创业之前,先揭开那层皮,切实地去体会一下一个公司的运作,那将会给你的创业梦想增加很大的成功几率。

笔者也经历过大学事情踌躇满志,热血方钢的时候,那时候真的是觉得自己有这股冲劲,肯定什么都能干成。但其实毕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自己真的在一个公司里,了解了它的内部工作之后,真的会觉得自己当初把创业想的太简单了。除非是那种纯技术类的,比如游戏公司,只要几个人保证核心业务运营正常,其他的都好说,但是很多其他类型的企业,你需要想的东西太多了,甚至你作为一个大学生时,想象的那些用户需要之类的东西,完全都是有偏差的,比如你要做一个产品,可能大部分时候,你只能考虑到你自己的需求,而大学生的需求,并不具有代表性,正在有消费能力的人,也并不是学生群体。(有时间展开聊)


一切正在发生

最新的《2017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持续高涨,30%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有一定创业意愿的学生占57.9%。作为一个在创业上也走过弯路的人,南叔只能说,年轻人终归还是太年轻啊。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已经喊了很久了,大学生创业,初衷是为了缓解全社会就业压力、实现大学生群体的自我价值,推动和促进行业产业升级。然而,即便有各种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还是有很多很难迈过去的坑。

看其他答案已经讲了很多大学生创业的具体弊端了,我来讲一下为什么有些大学生会觉得创业简单吧,和几个大学生创业者聊了一下,南叔发现学校方面有一定的责任。

小罗是成都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大二的时候,由于在学校参加所谓的“创业大赛”,他第一次接触了“创业”的概念。当时,他和他的团队花了一个月时间,做了一个类似“试睡大师”这样的项目策划书,旨在通过给用户分享亲身体验的住宿体验、游玩体验,来获取用户。这个想法非常好,但是作为大学生,他们对项目的具体实施、风险、可行性一窍不通。这时,学校“创业大赛”的导师却告诉他们,这个策划书OK了,非常棒,可以落地,尽快去申请创业补贴。

小罗和他的团队当然很高兴,仿佛距离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的愿望很近了。然而现实是,他们的创业补贴没申请下来。但是创业导师说项目可以啊,那就自己做呗。于是,他们忙活了两年,欠了一身债,学分也没修够,现在能不能顺利毕业也还是一回事。

小孟的情况也和小罗类似。小孟告诉南叔,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创业课,那些老师自己本身没有创业经历,却在课堂上天马行空,没有告诉学生创业真正的弊端,而是一味鼓吹创业的好处。这让很多不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大学生,懵懵懂懂地就踏上创业的路。

南叔认为,目前大学生创业的社会基础还不够扎实。如果真的要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担子交给大学生,那学校或者相关部门在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为他们配备靠谱的创业指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创业的方方面面,而不是盲目创业。


南七道

大学生的短板还是很明显的。

从象牙塔出来,大部分人都在对世界进行重新认知的一个过程。普遍的情况是,除了满腔热情,要钱没钱,要人脉没人脉,想法也不成熟。看了几本鸡汤成功学便开始想入非非。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关键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需要付出的代价却相当巨大。因为刚毕业的人创业未必能获得投资,这种情况下需要自己垫钱,说白了就是父母垫钱来创业。又有多少父母禁得起如此的折腾。

社长没记错的话,IDG的老大熊晓鸽曾经说要重仓90后,但从真实的投资情况来看,只不过是看好年轻人的一种说辞罢了,真正愿意投资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投资人相当少见。

过去几年双创热潮之后,很多大学都在搞创业比赛。但从投资人反馈的情况来看,现在的大学生创业跟过家家没有什么两样。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之前被媒体报道很多的王凯歆、温城辉、余佳文等人,他们的标签都是90后创业者,他们不是因为创业项目本身多么出众,而是在于他们大胆出格的言论和身份。现在看来这些项目都不算成功。其中王凯歆的项目还与投资人反目,以失败而告终,据说其中原因是她本人沉迷于爱情。

当下的创业新贵,无论是王兴、张一鸣,还是程维都不是大学生创业。张一鸣是先去了酷讯,后来做了九九房,失败之后做了内涵段子,也就是现在的今日头条。程维曾一度为工作发愁,后来在阿里巴巴干了数年时间,出来才创办的滴滴。王兴算是博士没毕业就回国创业了,直接借鉴了国外的脸书,创办了校内网,但数次失败之后才有了今天的美团。

如果真的要找出一毕业就创业成功的人,聚美优品的陈欧算是一例。他从斯坦福大学毕业之后创办了聚美优品,靠给自己带盐一战成名,赢得了众多粉丝。他也成了去纳斯达克敲钟最年轻的创业者。是不是听着很激动,是不是想立马创业去?先别急,首先你需要有一个当副市长的爹。当然家庭背景与陈欧创业成功是否有直接关联,外人不好恶意揣测,只是陈述一个事实。想当年,被人津津乐道的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就去创业的故事,很多人都因此大受鼓舞,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比尔盖茨的母亲曾经是IBM董事长的好朋友,给了早年的比尔盖茨不少的帮助。

不要被成功的表象所迷惑,认清自己,谨慎出发。

关注我,第一时间知道为什么丁磊养猪还养鸡、刘强东是村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