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最爱吃糕点零食,郁达夫爱吃海鲜 这些文学大师原来是吃货!


袁世凯 民国吃家第一人 吃货指数:★★★★★ 民国吃家的第一人还要算袁世凯,喜好清宫菜,但更钟爱家乡河南的美食;他娶了九房姨太太,其中多位都擅做菜,包括苏菜、天津菜、高丽菜等等,也是有口福。 袁世凯胃口好,很会吃,餐具都是大一号。早餐除了要吃鸡丝面,他还要吃一大盘白馒头,一大盘鸡蛋,咖啡或茶一杯,饼干数片。午餐和晚餐除了正餐外,外加4个鸡蛋。近60岁时他还能吃下整只鸡。

和慈禧一样,袁世凯也爱吃清蒸鸭子,尤其是鸭皮,且吃相不改武人特色:大口嚼着,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这道菜的鸭子得专门饲养,喂的是鹿茸拌高粱。 更绝的是袁世凯爱吃人参、鹿茸之类的滋补品,但不像常人那样用水煎服,而是大把大把放嘴里嚼,每天还要喝两个奶妈挤出来的人奶,有时候吃得直流鼻血。

鲁迅 爱吃零食爱吃辣,每顿饭必喝酒。 吃货指数:★★★★★ 都说鲁迅笔下功夫厉害,在“吃”上也不落空,在北京生活期间,到处寻摸好馆子吃好吃的。著名的“八大楼”和“八大居”,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他的足迹。 鲁迅每顿饭必喝酒,酒量不大,但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因此,鲁迅很喜欢当时北京广和居的一道叫“三不粘”的菜,这道菜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汤匙舀食时,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清爽利口。


虽然我们印象中的鲁迅总是严肃的,但是你能想象鲁迅其实超爱吃零食和点心嘛。在教育部供职时,每到发薪的日子,鲁迅会顺路到一家法国面包房买两款奶油蛋糕,1银元20个,算非常昂贵的食物了,主要用来孝敬母亲,他自己也吃几个。他最喜欢的糕点是蜜糖浆黏的满族点心萨其马。。

郁达夫 嗜酒爱吃,酷爱福建小吃大餐 作为文才风流,小说、散文、诗歌样样精妙的作家郁达夫,同样也是一位美食家。“郁达夫生就一副好胃口“,他的夫人王映霞曾回忆郁达夫“一餐可以吃一斤重的甲鱼或一只童子鸡。” 郁达夫生在浙江富阳,富春江里的河鲜,稻田里的时蔬,给了郁达夫敏感的味觉和美食基因。富阳山水奠定了郁达夫嗜酒爱吃的习惯,福建的小吃和大餐把他送上了美食天堂。

1932年4月5日在聚丰园,郁达夫请鲁迅夫妇、柳亚子夫妇边喝边聊。鲁迅晚年得子,对许广平很爱。生完孩子的两年中,鲁迅花了很大心血照顾他们母子。郁达夫饭桌上就打趣说,你这些年辛苦了吧。鲁迅有些腼腆,当场回答:“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才是鲁迅这口金句的真实出处,没了一幅“革命”的派头,却多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张大千 讲究食材要鲜活,从不吃过夜蔬菜。 张大千是四川人,四川的饮食文化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他口味重,偏爱麻辣和醇香。他对食疗的要求极其苛刻,讲究食材要鲜活,从不吃过夜蔬菜。 在敦煌作画的两年七个月里,即使受到了当地食材匮乏的影响,张大千也能在当地寻找食材自创美味。他在敦煌时曾留下一份食单,写着这样几道菜:白煮大块羊肉、蜜汁火腿、榆钱炒蛋、嫩苜蓿炒鸡片、鲜蘑菇炖羊杂、鲍鱼炖鸡。

晚年定居台北,张大千和京剧名伶郭小庄结为忘年交。他亲自动手,请对方吃牛肉面。张大千的牛肉面分两种,一是红烧,一是清炖,面条有宽有细,可供选择。他在汤里加了花雕酒,做红烧牛肉面时炒豆瓣酱很关键,用小火炖4个小时;清炖牛肉面则自始至终用中火,还要不断地撇油和浮沫,让汤清澈见底。郭小庄平时为保持身材吃得很少,却也禁不住诱惑,一口气吃下三大碗。

张学良 一生漂泊,口味常变 因为母亲奶水少,张学良是喝米汤长大的。别的孩子在东院大厨房用餐,只有张学良跟着父亲吃小灶。有一次,银行经理卞福孙请客,张学良对他家的红烧肉赞不绝口,写信要求借用卞家的厨师。这一借就没还,张学良给这名擅做红烧肉的厨师开的月薪是每月30大洋。


因为母亲奶水少,张学良是喝米汤长大的。别的孩子在东院大厨房用餐,只有张学良跟着父亲吃小灶。有一次,银行经理卞福孙请客,张学良对他家的红烧肉赞不绝口,写信要求借用卞家的厨师。这一借就没还,张学良给这名擅做红烧肉的厨师开的月薪是每月30大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