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错事怎么才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九皮皮

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不妨借鉴以下几点:

1.每个人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当孩子做错事情,重要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怎么样让孩子认识到他的错误以及承认错误。如果孩子的错误都是家长指出来的,那么孩子会很不耐烦,会觉得怎么父母总是在挑自己的毛病,久而久之可能会影响到亲子关系,也会使孩子内在智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可采用比较冷静的态度,想办法从侧面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失。

2.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孩子做错了事之后,很多家长都会心疼孩子,所以选择替孩子去承担犯错的后果,从而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久而久之,让孩子丧失了责任心,十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这样做能够让孩子明白,一旦犯错,将会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而这严重的后果必须由自己来承担,这样一来,孩子自然会学会自我反省,从而激励自己将事情做得更好。

3. 重视负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应。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灌输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面道德情感,这样做可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让孩子体验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也会使其受益匪浅,促使他不断自我反省,区分好坏、是非、对错和美丑,改正错误。

4.教育孩子每日反省自己。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所认识的东西是错误的,也可能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他会用他的眼光去看,用他的头脑去想,这样难免不受到限制。所以,家长要艺术地教会孩子学会发现错误,这样,才能使其认清方向。要培养孩子反省自己错误的习惯,因为这比家长或他人指出其错误再改正效果更好。


壹父母

孩子有了过错,能听从家长的教诲,或者未经批评即能自责,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是从婴幼期就开始培养的忏悔心理发展起来的。  一般来说,孩子长到两岁时,就会开始萌发“羞耻”心。犯了过失,会产生一种不安情绪和害羞心理。这种不安和害羞,就是“羞耻”心。这时如果家长能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孩子长到3岁左右,就能逐渐具备自控、自尊意识。有了这些意识,不需要外界的强制,孩子靠自己内在的心理机制就会自动调节并协调与外界的关系。当有过失时,就能自觉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经验教训,进行鉴别,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反馈,从而产生忏悔心理。忏悔心理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对以后形成谦虚自重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极大的影响。  家长培养幼儿的忏悔心理可采用暗示、榜样、鼓励和熏陶等方法。  暗示法:  当孩子出现轻微过失时,家长不要急于训斥,更不要流露出不满,可提示他,“想一想,这样做好吗?”暗示他做错了事。如果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不对,就要亲切地讲清楚错在哪里。这样,以后孩子若再犯同样的过错,一经提示,他就会有后悔的表情。这时,家长就不要再责备。唠唠叨叨反而使孩子心烦意乱,不利于忏悔心理的养成。  榜样法:  家长做错了事,只要是孩子知道的,能理解的,就要当着孩子的面诚心表示懊悔,如说“我真不应该”、“我很难过”、“太遗憾了”等。父母也可以在孩子面前互相赔礼道歉,请求对方谅解。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习父母的榜样,知道有了过错应该悔改。常见做父母的打破了碗或弄洒了汤,说一声“哎哟——讨厌”就完事,这对孩子会产生不良影响。  鼓励法:  当孩子为过失而悔恨时,家长应表扬他勇于认错的精神,鼓励他努力改正错误。这时的鼓励与安慰能使孩子心理上得到满足,强化他改正错误的决心。特别是当孩子述说自己的过失而表示懊悔时,家长应谅解他。谅解本身就是对孩子改正错误的最好鼓励,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相反,家长的怒气常会挫伤孩子忏悔的勇气。孩子的说谎和狡辩也常常是从这里开始的。  熏陶法:  这种方法要求在情感的基础上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认识到忏悔是勇敢和正直的可贵品质。方法是经常给孩子讲解一些事例或故事,为孩子树立起具有忏悔品质的儿童形象。这种无声的熏陶,如和风细雨,滴滴注入心田。  培养孩子的忏悔心理要耐心细致,特别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勇于自我认知、自我忏悔的决心和敢于吐露真情的纯洁心灵。尊重孩子是不易做到的,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伦理影响,父母的尊严、权威,常常驱使大人在孩子做错事时,错误地采取嘲笑、指责甚至侮辱的态度。特别是当孩子出于好奇或无知而犯错时,父母的简单蛮横往往伤害孩子对事物的探求欲望,造成孩子心理畸形发展,这是值得警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