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你变成了生活最底层的一类人,很多人都还没意识到

你刷卡进地铁站,等地铁的时候太无聊。

此刻,95%的人会掏出手机。

其中最细思极恐的事是,你压根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刷手机。当意识到“自己正在刷手机”这个事实,时间已经过去了5分钟。

用大白话说,这个动作执行起来不过脑子。

是什么让你变成了生活最底层的一类人,很多人都还没意识到

人们如同僵尸一般操作着手机。那么,正常的流程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是,我在等地铁,此刻很无聊,做什么来打发时间?

A:可以选择原地发呆

B:可以选择到后面的椅子上坐一会儿

C:可以选择看书

D:可以选择刷手机

最后,在思考所有选项后,你选择了D刷手机。可能有人会说:“搞妹啊,这不都是刷手机吗,有区别吗?”

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而区别在哪呢?

无意识的动作

会让你越来越混沌

最重要的区别是,前者是没有你的意识参与的,这是无意识选择。后者有你的意识参与,这由此成为一种主动选择。

是什么让你变成了生活最底层的一类人,很多人都还没意识到

我自己以前也是想都不想就玩手机的。当然还不止于此。活得最丧尸的时候,人处于舒适区的最里端:

躺床上、每日步数为23(去厕所的步数)、横着的时间比竖着的时间多、美剧电影刷到死、游戏开黑爽到爆、饿了就外卖、手机反复充电、累了就睡会儿、最绝望的时候是黄昏时刻,感觉自己被整个世界遗弃... ...失去活着的感觉。

后来我才明白,行尸走肉的起点,就在于:无意识。

或者说,被动的活法。

如果你习惯生活中有太多无意识的动作,你将越来越混沌,失去主观能动性、失去专注度,失去深度工作的能力......在时间的催化下,你的生活可能会整个瘫痪。

前几个月拼了老命在刻意培养自己一个习惯:

当我试图进行无意识行为时,一定会强迫自己冷静5秒钟。

比如当我想在家里躺着的时候,我会确认自己的动机,确认这究竟是主动选择,还是无意识的行为。

比如当我的右手忍不住去摸手机时,我会突然反应过来:天呐!!!不对!!!这已经是无意识动作了!!!

我慈祥的左手会按住我躁动不安的右手。然后问自己,这件事究竟是你自己想做的,还是这只是一种不加思考的行为惯性?

真的是我想做的,才会执行那个动作。

若其实没那么想做,那么宁愿原地发呆,也不会做那件事。

“被动”

是焦虑的来源

可以仔细回忆下,为什么每次刷完手机,焦虑感反而会增多?是微博不好玩?是新闻不好看?还是朋友圈不够精彩?

都不是。

和那些东西本身无关。哪怕刚看完宇宙排名第一精彩的魔术表演,你依旧会为此而沮丧。

焦虑感的来源很简单:你做了一件自己并不那么想做的事

人类内心的舒适指数很大程度上是被一个词控制的:一致性。当我们内部和外部不统一,产生分裂,产生不一致性的时候,内心就会焦虑。

正因为这个选择并非是你主动去做的,所以你陷入了被动。

被动,即失控。

人生脱离掌控,四处漂浮,自己不知道在干嘛,遥控器不在自己手上,人生还有比这更糟的感觉吗?

这篇文章并非苦口婆心劝你从良,戒手机啊戒网瘾啊。

不,手机只是表象,真正重要且值得去学的,是主导你行为的,背后的脑回路和意识。

这个意识,就是主动。

拥有选择权

才算拥有自由

对于想要改造生活,把自己从过往泥潭中拉出来的人而言,首位重要的是:刻意训练自己的“主动意识”。这种主动,背后有三层含义:

1、明白自己永远拥有选择权,保证自己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2、时刻警惕自己陷入无意识的、被动式的堕落之中

3、主动为自己的人生担责,而非把自己当下的失败人生归咎于其他因素

自从“原生家庭”理论进入大众视野后,很多人会把自己活不好的原因归咎于家庭,甚至是怪党怪社会。

“都是我妈逼的。”

“都是我爸着急让我结婚。”

“当初选的那个专业我自己根本不喜欢。”

你看,这些人从来不怪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一定有,但绝不是全部。

我们发现问题的终极目的不是无休止抱怨,而是扭转颓势,跑到正向运转的轨道上。

“被动型活法”最大的问题是:活得被动,生活给什么,我吃什么。周围给我什么,我就消化什么。除非生活真的冷血无情地给我吃一泡屎,不然这批人永远不会苏醒。

他们被动地度过一生,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人生无趣啊,人生就是丧丧丧啊。终于成为行尸走肉。

“是生活,是生活强奸了所有人。”他们喜欢这样说。

大学时期我很庆幸读到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七个习惯中,排首位的是“积极主动”。也可以把它称为支撑人们整体行为逻辑的底层习惯。它提醒我:

人最大的自由,就是时刻拥有选择权。

主动意识如何在生活中训练

上面讲得有些虚头八脑,可能有人会说“主动意识”如何具体应用到生活层面。先上结论:主动的姿态,可以让时间“高质量化”。

举个例子:为什么有的人看书效率低,看完之后说不出所以然,被问到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可能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因为毫无目的地读书,被动地读书,草草过一遍,对于信息的转化率是极低的。主动地读书,怎么读?

按目的区分,从主动的维度上来看,如果你想要提升信息的留存率,记忆重点。方法特别多,最简单的方法,小学老师都教过:圈划。

再比如你可以在看完每一章节后,简单地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如果你想要主动地提升读书专注度,你可以尝试用笔边指着边读,因为当有一个“视觉支点”存在时,人的注意力会大幅度提升。

如果你想要纲领性地了解一本书,你可以带着问题读书,也可以在读书后制作思维导图,或者进行复盘工作。

主动意味着:同样的时间,收获更高的质量。背后都藏有精进的愿望。

加上多年时间的积累,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无限拉大。

关于“主动意识”,是需要刻意训练的。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件事最难之处,就在于“意识到你正在无意识地做着某事”这个行为本身就难以被察觉。相比于牛人日复一日的主动精进,普通人大都吃的都是“无意识”的亏。

提升自我有一个相对可量化的方式,“主动性活动”的投入时间越多,你的提升速率便越快。也就是说对于想要不断提升自我的人,尽可能的降低“被动性活动”才是核心关键。

再聪明的人,天天看电视刷抖音,日子一长也会脑子瓦特的啊。

是什么让你变成了生活最底层的一类人,很多人都还没意识到

刷手机这一类的“无意识行为”几乎是当代社会的集体惯性。保持清醒,才能对抗这种巨大的惯性。

“生活是一个碧池。”

“生活的主题是丧。”

“生活把我按在地上摩擦。”

对于整天在精神上躺着的“被动型人格”来说,他们并不具有说这类话的资格。他们会被按在地上......

是因为他们始终允许自己被按在地上。

当你刷手机时,你在想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