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十大肿瘤常见病种误区

「科普」十大肿瘤常见病种误区

一、肺癌

【误区】许多不吸烟的人也患肺癌,吸烟和肺癌无关。

【误区】肺癌会遗传和传染。

肺癌和遗传有相关性,有遗传倾向,但不是遗传性疾病。家族中有肺癌患者、本人又大量吸烟者,要提高警惕。肺癌与肺结核不同,痰中癌细胞失去特定的营养环境会变性坏死,因此不会传染。

二、乳腺癌

【误区】乳腺增生不会导致乳腺癌。

乳腺增生是女性多发病,可分为囊性增生、乳腺小叶上皮增生和不典型增生等,均属于乳腺的良性疾病,以囊性增生最多见,其与乳腺癌的关系尚有争论,多数认为乳腺小叶上皮高度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可能与乳腺癌发病有关。

【误区】肥胖与乳腺癌发生无关。

肥胖已被公认是引起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乳腺癌的发生、发展都与雌激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卵巢分泌一部分雌激素之外,脂肪组织也可生成相当数量的雌激素,体内雌激素水平越高,患乳腺癌的风险就越大。专家建议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就应该适当节制脂肪类和高热量的食物,平衡膳食,并且要加强体育锻炼,以减少过量脂肪的聚积。

【误区】生活方式与乳腺癌发生无关。

►熬夜: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使得由大脑控制的激素分泌水平紊乱,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

►精神刺激:精神刺激可改变内环境,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导致一种或几种激素的分泌出现异常,引起乳腺增生,而且这些不良的精神刺激还会加重已有的乳腺增生症状。国外专家报道,经历过精神创伤或生活挫折的女性,其患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可升高2-3倍。

►吸烟:许多专家认为,女性吸烟是乳腺癌的危险诱因。国外研究指出,尤其青春期妇女,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其患乳腺癌的概率高出2/3。月经初潮后5年内开始吸烟的女性比不吸烟者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69%。

►多次人工流产:流产导致体内激素骤变,可诱发乳腺疾病,反复多次的乳腺病变可成为乳腺癌的诱因。

►紧身内衣:有调查发现,穿紧身内衣易致乳腺癌,这是因为紧身内衣包括过紧的胸罩会影响淋巴回流,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激素类药品:有些女性为了使乳房丰满或延迟更年期而服用激素类药物,结果导致内分泌紊乱,增加了患乳腺癌的危险。因此对激素类药品的使用要谨遵医嘱,不要长时间大剂量服用。

【误区】乳腺癌不会遗传。

乳腺癌会遗传。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会增加发生乳腺癌的危险。5-10%的乳腺癌病例与遗传异常或突变的BRCA-1和BRCA-2基因有关。50-60%具有遗传性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将在70岁之前发生乳腺癌。

【误区】男性不会发生乳腺癌。

三、肝癌

【误区】肝癌会传染。

传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临床资料证明,癌症病人本身并不是传染源。专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从癌症病人身上取下的癌组织直接种植在另一个人身上,并不能成活生长。不同种类癌症患者,长时间地相处在一起,在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出现过互相传染。另一方面,健康人(如与肝癌患者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照护者)都没有发现直接传染的例子。肝癌并不是传染病,因此不会传染。但是,肝病患者(如乙肝,丙肝)有一定传染性,因此要注意预防乙肝等的传播。

【误区】肝癌没有早起症状。

肝癌的早期表现虽然困难很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但是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的。主要包括:

►食欲明显减退,腹部闷胀,消化不良,有时出现恶心、呕吐;

►右上腹隐痛,肝区可有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有时可因体位变动而加重;

►全身乏力、消瘦、不明原因的发热及水肿;

►黄疸、腹水、皮肤瘙痒;

►常常表现为鼻出血、皮下出血等。

【误区】肝癌没有有效预防措施。

肝癌有明确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我国,85%以上的肝癌都是由肝炎转变而来,其中绝大多数是乙肝。所以预防肝癌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预防和控制乙肝。肝癌的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包括:

►新生儿和健康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特别是慢性肝炎患者,建议定期(最好每半年一次)检查血液中的甲胎蛋白(AFP)、肝功能(ALT)等指标。同时进行一次肝脏B超检查,以便在肝脏出现癌变时及时发现。

►肝硬化患者终身发生肝癌的概率大约是1/4,每个季度做一次例行体检非常重要。

►控制环境中其他危险因素,包括不食用受黄曲霉素污染的霉变食物;不饮用沟塘死水等污染水源等。

【误区】肝癌不同时期饮食原则没什么区别。

►早期:病人常有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区疼痛等症状,因此早期肝癌患者的饮食应特别给予易消化的食物;要给低脂肪的食物,因为肝肿瘤能使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明显减少或胆汁排泄障碍,造成肠道脂肪的消化吸收障碍。此外低脂饮食不仅可以缓解病人恶心、呕吐、腹胀的症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肝区疼痛。

►中、晚期:中医认为,肝癌的病机主要以气逆、伤阴、肝热为主,那么肝癌的人的饮食要选择那些能顺气、养阴、清凉的食物。脾胃虚寒症状突出的病人应主要选择温中的食物。所以建议首先应采用清淡饮食,即平常所说的素食,少吃高脂肪的油腻食物。高蛋白食物也要适量,以免增加肝脏的负担。要多吃新鲜蔬菜,如胡萝L、白菜、菜花、圆白菜、西红柿、黄瓜。可以经常吃香菇、木耳、豆腐、豆浆、花生、核桃、芝麻等。另外,每天吃一些新鲜水果如桃、苹果、梅子、西瓜、猕猴桃等。主食以大米为好,加食些杂粮如玉米、小米等。可以大量摄取维生素A和维生素C。不要吃过于坚硬和粗纤维的食物,以免发生食管静脉出血。少吃过热过冷、过于辛辣和刺激的食物,以免刺激胃粘膜而引起出血,要少量多餐,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有腹胀的病人食物不要过咸,以味淡为好。

四、大肠癌

【误区】便血是痔疮的表现。

大便出血既可能是痔疮的表现,但往往也是低位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有时候两者可以完全相混淆。一些患者常常以为是痔疮而延误了诊断,在确诊结直肠癌时已属于晚期甚至出现了远处转移。另外,大便隐血筛查也是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

【误区】没有症状的患者不必要肠镜检查。

【误区】贫血很严重,不可以手术。

结直肠癌术前多表现为便血,尤其是盲升结肠癌由于不易发现、病程较长且有慢性失血的临床表现,术前贫血均较严重,很多患者担心身体差,无法耐受手术,要求手术前输血,改善营养状况。有报道认为,手术前输血虽然可以改善贫血,但会引起人体自身免疫抑制,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影响患者的手术疗效。因此,只要手术前血色素超过7克,就可接受手术,贫血在手术切除肿瘤后才会真正恢复。低于7克可考虑适当术前输血。

【误区】术前发现伴有肝转移,手术没有意义。

五、胃癌

【误区】胃病最常见,是小毛病,注意调养就好。

【误区】胃镜检查虽然很必要,但是太痛苦。

【误区】视夸大宣传的保健品为灵丹妙药。

【误区】胃溃疡已切除不会再生癌。

胃在大部分被切除后,仍然有可能得胃癌,医学上称之为残胃癌。不能因胃已切除就对胃癌掉以轻心,良性胃病术后5年内应争取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不要拒绝取活检送病理检查。

六、 妇科肿瘤

【误区】子宫切除后就无法进行性生活。

【误区】阴道不规则出血只是月经不调。

【误区】卵巢癌无法早期发现。

【误区】化疗期间不舒服是病情恶化的表现。

【误区】化疗后无不良反应不用定期检测。

【误区】卵巢癌的复发难以避免。

再次,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

【误区】卵巢肿瘤患者无法生育。

【误区】切除卵巢后会男性化。

一般来讲,如果一侧卵巢被切除,保留的另一侧卵巢具有良好的功能,丝毫不影响生育能力和性征。如果另一侧的卵巢虽然也做了切除,但不是“全巢”切除,而只是楔形切除,由于卵巢有极大的再生能力和代偿能力,这些残余的卵巢仍然能排出卵细胞分泌激素,病人仍然有剩余的可能,知识剩余的能力比较低而已。至于两侧的卵巢全部切除后是不是会失去女性特征、性欲减退?这个顾虑时多余的。研究发现,女性卵巢所产生的雌激素能促使女子性征发育,但一旦经过了青春发育期后,女性的性征都已经具备,其性欲的产生与维持只有赖于思维、情感及对性敏感部位的刺激,而仅仅需要少量的雌激素起维持的作用。例如绝经后的老年妇女,虽然卵巢萎缩不再产生雌激素,但是仍能保持性欲。因此,成年女性若因卵巢肿瘤或其他疾病而必须切除两侧卵巢时,不必担心隧卵巢切除后会影响性欲,而且手术后女性的容貌、形体也不会产生大的变化。

七、白血病

【误区】骨髓穿刺检查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能不做最好不做。

目前来说,骨髓穿刺是诊断白血病必不可少的一项诊察项目,所以考虑白血病,骨髓穿刺是必须要进行的。一般来讲,骨髓穿刺对人体健康并无影响。但骨髓穿刺同静脉取血毕竟有所不同,广义上讲骨穿也属于创伤性检查之一。加之目前我国所用骨穿针多非一次性耗用品,故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发生穿刺意外情况,近年部分医疗机构已开始采用一次性骨髓穿刺包,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权衡利弊,对可疑患者而言,积极配合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是必要的。

【误区】白血病化疗副反应太大,吃药比得病还受罪,干脆别治了。

八、 淋巴瘤

【误区】颈下有淋巴结肿大就是淋巴瘤。

当身体某部位发生炎症时,微生物可引起淋巴结肿大,比如口腔炎症、扁桃体发炎等均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一般来说,扁桃体发炎等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服用消炎药之后会变小,直至消退。但淋巴瘤则不同了,吃了消炎药之后,虽然肿块会变小,但不久之后又卷土重来,并且越来越大。

【误区】反复感冒发烧无需排除淋巴瘤。

感冒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调节,病情会逐步好转;而淋巴瘤的发烧、盗汗等症状,吃多少感冒药也无法好转,甚至会反复发作。因此,如一个月内出现两次以上发烧、出汗、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应考虑排查淋巴瘤。检查重点是浅表淋巴结,包括颈、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其次应查胸部CT,观察肝脾有无肿大或有无腹块;另外还要查查血常规。

【误区】淋巴结不痛不痒不用管。

【误区】一做活检会引起肿瘤扩散。

【误区】淋巴瘤手术切除就没事。

九、 甲状腺癌

【误区】无痛性甲状腺肿大不碍事。

【误区】多做几次化疗更保险。

癌症是一类细胞增殖、分化异常的疾病,化疗药物有“细胞毒”和促进分化作用,所以化疗可以杀死癌细胞、促进分化,从而治愈癌症。但化疗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取得疗效的同时,也会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对人体造成损伤;同时化疗会抑制患者免疫功能,这反而助长了癌细胞的生长;多次化疗、反复刺激,会加剧癌细胞的耐药性,降低化疗效果,一般化疗6次后效果就很差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化疗有严格的疗程和剂量规定,使用时不能过于相信化疗的抑瘤奇功而擅自加量。因此,化疗并不是“多做几次化疗更保险”,我们要科学地认识和恰当地使用化疗,在化疗的同时需要配合服用增效减毒的药物,让化疗更好地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十、食管癌

【误区】食管癌的发生与饮食习惯没有明显关系。

我国为食管癌高发区,目前研究发现,引起食管癌的八个致癌因素中大多与吃喝有关。长期进食含亚硝胺类化合物的食品,如酸菜、咸鱼等腌制品,或经常食用霉变食物的人群得食管癌的几率较大。长期喜吃粗硬食物,喜食热汤、热粥、热茶或辛辣之类的刺激性食物,或有长期快食、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者,这些不良做法可对食管粘膜产生机械性与物理性的刺激和损伤,从而诱发癌的发生,对两千名男性食管癌患者的调查证实,饮烈酒者几乎在90%以上。饮用水污染严重,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多明显增高,也会使饮用者增加患食管癌的机会。

【误区】食管癌早期没有症状。

食管癌患者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但常会有三种特殊的感觉,即“三感”。

►异物感:一般在吞咽时有异物感,有的食管癌患者不吞咽也会感觉食道内有异物,好像有食物残渣粘附在食管壁上,虽不疼痛,但感觉不舒适。

►哽噎感:食管癌患者早期在吞咽馒头、红薯等食物时会有梗噎感,一般是因大口吞下干饭等食物造成。食管癌患者这一早期症状能自行消失,但隔数日或数周后可再次出现,以后次数日渐增多。食管癌患者的梗噎程度也会逐渐加重。

►疼痛感:早期食管癌患者进食时胸骨后及心窝部会有疼痛感,这种感觉常在吞咽时发生,其性质可呈烧灼样、针刺样或摩擦样疼痛。当食管癌患者咽下粗糙、过热、刺激性强(如辣椒、烈性酒)的食物时,疼痛会加重,但吞食过后疼痛即消失。这种食管癌早期症状,在起初阶段比较轻微,出现的次数也较少,但以后可逐渐加重,反复出现。据统计,约50%的早期食管癌患者有这种食管癌早期症状。

【误区】早期食管癌一旦确诊就无法治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