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之争——老子化胡说

初期的佛教传扬不易,所以常依附于黄老道教而行。佛教攀援道教老子大抵可以从东汉明帝时楚王英说起,《后汉书》说其"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黄老、浮屠可以共祠,除佛教初期为了阐教刻意依附老子(老子"我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和佛教重慈悲、戒贪、谦卑相同,可以比附)外,还和当时流传老子入胡为浮屠有关。《后汉书·襄楷传》所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魏略·西戎传》,"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

佛道之争——老子化胡说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自附于黄帝、老子,以图与中国传统信仰相结合,得以传播。社会上出现了"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化胡成佛之说,以宣传佛道同源论或老子转生论。汉末三国时,化胡说广泛流行。但其时佛教在中国已有一定影响,因而在佛教理论著作《牟子理惑论》中开始出现了反对化胡说,认为道不如佛。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都有较大发展。为了取得各自的社会优势,双方在化胡同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晋惠帝时,天师道祭酒王浮在与僧人帛远争论的过程中,为抬高道教,贬抑佛教,根据东汉以来种种老子化胡传说,造《老子化胡经》,谓老子西出函谷关,经西域至天竺,化身为佛,教化胡人,因此产生佛教。后人陆续增广改编为10卷,成为道教徒攻击佛教的依据之一。

佛道之争——老子化胡说

南北朝之世,道教徒均据此与佛教互争短长。南朝宋泰始三年(467)道士顾欢作《夷夏论》,认为佛教是夷狄之教传入中夏,此说影响极大。为此,僧绍作《正二教论》、谢镇作《与顾道道士析夷夏论》、朱昭作《难顾道士夷夏论》、慧通作《驳顾道士夷夏论》等,展开了所谓"夷夏之争"。影响所及,上至朝臣奏疏,下至世俗论著,皆时有论争。北魏孝明帝时,昙无最还曾与道士姜斌在殿庭中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最后姜斌被崇信佛法的孝明帝发配马邑。

元代佛道争论迭起,化胡之说成为争论重点。宪宗、世祖二朝,僧道多次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诏令除《道德经》外,蓁道书尽行烧毁,《老子化胡经》首在焚毁之列。佛道老子化胡之争告一段落。

佛道之争——老子化胡说

《老子化胡经》今只有残卷,在其他书中存有佚文,其大致内容是:老子在周幽王时化现人间,欲师导幽王,经过观察,发现幽王不可教,将亡国,老子就乘青牛薄板车西行,关令尹喜知老子为圣人,遂强留老子,拜他为师。老子雇佣了一名仆人叫徐甲,讲好雇金是每日一百钱,从西海大秦安息国归来一并付钱,徐甲见老子要远游,怀疑老子不付雇金,并受人挑唆,遂向尹喜起诉老子,老子说:讲好是归来一并还,你为什么不能等待,你追随我二百多年,早就该死了,全靠我《太玄长生符》在你身上才不死,老子说完后,符从徐甲口中飞出,徐甲顿成枯骨,后老子又用符复活了徐甲,徐甲谢罪,老子应尹喜所求,为他做《道德经》上下篇。并说,尹喜需诵读《道德经》万遍,道成,才能从他远游,约定千日以后,尹喜到西蜀成都青羊之肆寻老子,三年后,尹喜到成都,见一人日日买青羊,知是老子仆人,遂找到老子遂带领尹喜到西方,打算教化各国,到罽(季)宾国后,老子以道法设斋宴请国王和全国人民,国王回请,道士们引诸天圣众九品仙人,吃了四十多天,前来吃饭的人还没有尽头,国王恼羞,将老子及徒众逮捕,放到柴火上烧。老子身放光芒满天下,和尹喜等在火中,坐在莲花上,读《道德经》。国王又将老子等沉入深渊,有神龙背负,国王知道老子是圣人,遂带全国人民拜老子为师,老子令王修道舍家,尹喜留为王师,号为佛,又传授五戒十善等。出于金代全真教徒之手的《老子八十一化图》,以连环画的形式宣扬老子的圣迹。其中包括诞生,变化,神力等内容,也包括“化胡的内容,化胡的内容继承了《老子化胡经》,并增加了“说浮屠”,“到天竺”,“入摩竭”,“舍卫国”,“弘释者”等篇章。南北朝以来,老子化胡说 佛道二教互相攻讦的题目之一,元世祖时,令全国焚烧《老子化胡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等,结束了围绕化胡说的二教之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