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末梢”:擇業新視點

“神經末梢”:擇業新視點

京WORK-北京碼頭創始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企業管理創新研究所所長 陳貴

農村需要新一代“村官”,部隊需要新一代“士官”,社區需要新一代“民官”,中國社會基層組織結構需要有一個脫胎換骨的改造。這些看似艱苦的崗位極具開發潛能,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係重大。基層組織創新,當代大學生大有英雄用武之地———最近大學畢業生競聘當“村官”的消息頻頻傳來。如鶴壁市、英德市、膠州市、容城市、寧海縣和水富縣等地區已先行一步,僅鶴壁市一次就選拔 546 名大學生當上村官。當地農民對此舉雙手歡迎。由此也引發了我們探討“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新思路。我們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作具體分析,發現“就業難”的大學畢業生其實只是一小部分人,人數大約在幾十萬左右。如果和 30 多年前 1600 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壯舉相比較,這個數字所造成的社會壓力應該說不算大。當然,時代不同了,兩種就業壓力的背景和內涵不可同日而語。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把城市文明帶到了農村,改變著農村落後的面貌;他們自己也在艱苦的磨難中鍛鍊了聰明才智,許多人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由此給我們啟示: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大背景下,能不能從更積極的目標出發,給大學就業一個更準確的定位,這是一個能不能有效使用人才、能不能充分發揮人才潛質的重大問題———對待大學畢業生就業,不應只著眼於暫時有份工作掙錢餬口,也不應僅僅出於對社會穩定的考慮,草草制定解決燃眉之急的安置之策;而應在政府支持和引導下,鼓勵大學畢業生從現實出發,根據自身條件,科學地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平臺,通過人力資源開發的有效機制作保障,最終成就一番既屬於自己、又富國強民的人生事業。

具體地說,在大部分大學畢業生按照國家需要和市場經濟選擇,解決了就業問題之後,剩餘的或者說尚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向何處去?提倡並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無疑是正確的號召。但僅有這種一般性號召還不夠,還應該旗幟鮮明地指明:究竟應該到哪些最需要的崗位和地方去?

我們把目光鎖定在三個薄弱環節: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薄弱環節,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薄弱環節,城市社區現代化建設的薄弱環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中,中國社會組織結構的神經末梢,需要有一個脫胎換骨的改造。農村需要新一代“村官”,部隊需要新一代“士官”,社區需要新一代“民官”,這些看似艱苦的崗位極具開發潛能,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係重大。基層組織創新,當代大學生大有英雄用武之地。這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一條全新思路。如果這樣的戰略構想在觀念上、輿論上、政策上得到相應體現,那麼將會出現一個嶄新的令人鼓舞的“一箭雙鵰”局面:不但幾十萬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會迎刃而解,而且我國基層組織建設的狀況有望實現一個質的飛躍,這恰恰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迫切需要的。

先看農村。要想讓九億中國農民在十年八年之內就實現知識化、現代化,是不現實的。但先使中國農村幹部知識化、現代化則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一村之長的素質要從根本上提高,可行的“捷徑”是先實現村長、書記的職位逐步由大學生擔任。當然,“大學生村官”不宜由上面任命,而應該給他們創造必要的條件,或者給一定優惠政策,讓有志於改變農村面貌的大學生願意到農村創業,在摸爬滾打中脫穎而出,成為帶領農民致富、受到農民擁戴的新一代“村官”。許多有志於農村創業的大學畢業生,特別是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更瞭解農村,更有改變家鄉面貌的緊迫感和責任心。雖然村長是中國最小的官,可這個基層組織的神經末梢非常重要。選好了一村之長,農民就有了“當家人”和“主心骨”,農村的基層政權建設、民主政治建設、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就有了牢固的基石。如果給了大學生施展個人抱負的機會和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他們為什麼不願意親手把自己的家鄉建設成美麗的城市,為什麼非要往別的城市裡擠,去打工、去住“地下室”呢?

再看軍隊。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的軍事實力存在差距,但最大的差距是士兵之間知識素養的差距。這種差距如果形成軍事對抗,可以比喻為大學生與中學生之間的較量,雙方對抗能力的優劣對比立刻就顯現出來。我們應該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兵役立法的成功經驗,實施大學生兵役制度。雖然我國新的《徵兵條例》規定大學生參軍,學校可以為其保留學籍,但是要比自己的同學晚畢業三至四年,估計主動要求停學參軍的大學生比例不會太高。所以,特殊技術兵種的士兵和全部軍隊的“士官”,應該是大學畢業生施展才華的舞臺。經過軍隊洗禮的這些大學生,必將有能力擔負起祖國賦予的神聖使命。

最後看社區。據統計,我國現有近 10 萬個社區居委會,50 萬社區居委會幹部,參與服務的專職人員36 萬人,兼職人員 57 萬人,志願者人數已經發展到 540 萬人。足見這個人才蓄水池的容量。城市社區是政府在基層的“形象代言人”,五臟六腑俱全,政府一些職能要通過社區實現,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功能要通過社區體現。目前中國社區的建設水平、管理水平、服務功能遠沒有達到理想程度,距離建設學習型社區、服務型社區的科學目標更是相去甚遠。要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到 2020 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高現有社區幹部的素質迫在眉睫,而相當一部分“小腳偵緝隊”式的社區幹部已經不能適應時代要求,需要“吐故納新”。顯而易見,綜合素質高、有各類專業技能的大學生應該是未來社區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也是未來城市現代化的領導者。他們在建設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社區的組織創新中一定大有用武之地。也許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沒有那麼緊迫,但城市現代化建設飛速發展的迫切需求,已吹響了基層組織創新的號角。

人才強國戰略呼喚基層組織創新。基層組織創新從村莊抓起,大學生當“村官”大有可為;基層組織創新從軍隊抓起,大學生當“士官”大有可為;基層組織創新從社區抓起,大學生當“民官”大有可為。與之相適應,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去鍛鍊,在實踐中充實“村官”、“士官”、“民官”隊伍,需要全社會轉變觀念、形成輿論、政策配套;而對面臨“吐故納新”的老“村官”、老“士官”、老“民官”,則需要有妥善的安置應對之策。

(本文摘自 2004 年 3 月 16 日《科技日報》(教育週刊),作者陳貴,時任發現雜誌社執行社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