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很火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现在怎么样了?

爱读书的妈妈辕鸢

我看很多人都说刘亦婷现在过的很一般,可事实上刘亦婷过的比她大多数哈佛校友好得多。她的年收入是哈佛毕业生平均年收入的2.5倍。


我们先看刘亦婷在哈佛毕业后的履历:她先后在波士顿咨询、百事可乐公司任职,我查了一下刘亦婷任职情况,可以说她在这两家大公司都做到了经理/副总监这个级别。


百事可乐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科普了。


我就简单介绍介绍波士顿咨询(BCG),BCG对于在北美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是最好的去处之一。


但是BCG对学历要求很严,我身边在北美留学/工作/陪读的朋友,有社区大学毕业进谷歌的,但是真没有社区大学毕业能进BCG的。


如果不是常春藤联盟毕业,很难进。



而BCG在国内一般只招北清复交的应届生。


刘亦婷在BCG虽然不能说混的特别出类拔萃,但是也没有给她毕业的哈佛丢脸。


是,她确实报考哈佛商学院被拒,但是她在BCG、在百事的任职经历可造不了假。


她目前在一家私募基金做合伙人,我稍微侧面打听了一下北美小型私募基金合伙人平均年收入,保守估计刘亦婷年收入应该在20万美元左右。


千万不要以为年收入20万美元很容易。



根据美国统计机构调查统计,哈佛大学毕业生毕业十年后的平均年收入是87200美元。


而刘亦婷目前年收入至少是这个标准的2倍。刘亦婷作为一个外国人,一个华人,目前收入2倍于哈佛大学毕业生平均收入。这叫混的一般?


另外,我在一些留学生论坛查了一下,有好事者统计了北大清华毕业生在北美工作的年薪情况,还是很厉害的,无论是北大还是清华的,在北美的平均年薪都超过10万美元,不过,也就是十万出头的样子。


也就是说刘亦婷目前年收入也超过北大/清华留学生在北美的平均年薪差不多两倍。


所以,从收入上说,刘亦婷应该说没有辜负“哈佛中国女孩”这个称呼。


兰台

多年前,朋友推荐给我看了她买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看完后觉得父母的用心教育真好,他们既让孩子努力学习,又让孩子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难得。



看到"十八年前很火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现在怎么样了"这个话题,才发现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八年,有书君也像许多人一样想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更觉得应该给予她客观地评价。


1、刘亦婷的基本情况


刘亦婷小时候父母离婚,她跟着母亲来到新家庭。母亲在女儿的教育上比较注重孩子心理的成长。


于1999年,18岁的刘亦婷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特招录取,8月1日赴美国留学,2003年6月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她学应用数学与经济专业。



有书君看过的《哈佛女孩刘亦婷》是她的母亲和继父写的,据说2000年创下近200万册销售记录。一个普通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这样的出国机会,有多少人家想要学习可见一斑。


她的事迹激励了无数的人,她成为了励志故事的重要人物。因为她的成功,让许多人有模可依,有样可学,掀起了一股留学美国的热潮。


但她出国到去年为止,没有给媒体更多的机会报道她的事情,许多人的评价靠猜测。


她曾经在电视节目中说过:"我不准备到美国上大学,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学好自己国家的文化,然后再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我计划将来搞经济工作。


不过,我想做经济工作并不是因为自己想挣很多钱,而是因为我的祖国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不如说,在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孩子因为没有钱而不能上学,我希望将来自己能有能力帮助他们。"


这段话既是她获得录取机会的原因之一,也激励过别人,更是让别人诟病的原因。


2、刘亦婷的现状



毕业后的刘亦婷没有回国"报效祖国",却在自己的母校成都外国语学校设了"刘亦婷课外活动奖",专门激励在学校课外活动上优异的校友。


后来她嫁给了学心理学本科时的同学Scott Sambur。他的工作是在一家律所专门做离婚官司,网络上可以查到资料。


刘亦婷第一份工作在波士顿做咨询,后来去了百事,再后来在一家对冲基金工作。


然后申请哈佛商学院被拒后就自己开了一家叫睿识资本的公司。后来跟人合伙又开了一家叫慧恩资本的公司。这家公司给中国资本提供在美投资途径。


2017年,10月,在美国波士顿,由燎原举办的中美投资峰会上,刘亦婷以投资人身份参加了峰会。


她以投资机构合伙人的身份公开出现在投资峰会的现场,作为当年神话一样存在的人物,引发了波士顿地区留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国人也重又提起了关于她的话题。


直到目前为止,正常渠道到美国留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别说哈佛,但我国还是有不少优秀青年去了。


3、如何客观评价刘亦婷


有人说她"言而无信",有人说她能去美国留学是利用了渠道漏洞,有人说她的母亲……


有书君只想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也想说"体谅年轻人的心"。不要太在意别人过得怎么样,多在意自己要怎么做过好些吧。


如何评价她呢?


(1)一个人在电视节目上时,情绪会处于兴奋状态下,比较容易被当时的情景所感染,会说倾向于表决心之类的话。


是满足人们愿望也好,是自己当时情景下的心愿也好,历经18年,有人担心是不是时过境迁了?现在没有做的事不代表将来不做,或是换一种方式做,不要急于下结论。


(2)随着年纪渐长,也许自己对自己的需求更加了解了。


经历了一些事情,想法也成熟起来,加上环境变了,调整过去的愿望也不为过。


比如,"爱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比如成熟稳重的选择会更适合当下的生活状态;再比如,已经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地方,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3)不必要求别人"说到做到"


说她言而无信的人也可以自问一下:如果是我,一定能做到自己说过的话吗?如果要逼着别人做到,会不会又是一种"道德绑架"呢?


为了曾经年轻时的一个说法,真的有必要去说到做吗?有了爱人、有了孩子以后,已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了。


去留学没回国的人有很多,无论是谁,都有选择自己在哪里生活的权利,如果她还有选择权的话(没有签合同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否则别人以她为榜样没有错,她毕业了没有回国也没有错。


母亲是最希望自己女儿幸福的人。女孩子能够过上有自己事业,或者过上相夫教子的幸福生活,都好!别人没有必要干涉。你认为呢?



有书共读

美国哈佛于1999 年,以全额奖学金特招录取了18岁的中国女孩刘亦婷,这一消息在当时轰动全国。2000年,《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面市,创下近200万册销售记录。




转瞬之间,十七年过去,曾被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奉为教育宝典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与被看成是家庭早期素质教育成功典型的刘亦婷,一起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一个时代过去了,可哈佛女孩刘亦婷开启的留学潮却一浪高过一浪。她这些年过得怎么样? 她现在又在做什么呢?

2017年10月,在美国波士顿举办的中美投资峰会上,刘亦婷以投资人身份参加了峰会。回想当年,刘亦婷曾一度在母校建立了奖励基金,资助孩子求学,可是最终还是嫁给了一个美国白人,拿了美国绿卡,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刘亦婷曾说要学成回国建设家园,而现状与之大相径庭,不仅嫁了美国人,还在美国结婚生子,真是极大的讽刺。



哈佛女孩刘亦婷给美国人宣传自己爱国,帮助有需要的人,留在美国之后,再为中国有钱人服务,把中国大量资本引入美国。传说她对中国人不怎么友好的,见到美国人反而热情的很。哈佛女孩刘亦婷现状曝光以后,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



人生有许多选择,哈佛女孩刘亦婷只是当年成为了励志的典型,或许如今的举动人们很难接受。其实,今天的刘亦婷我们没有必要去指责,不过就是当年的一段神话落幕而已。


俺油菜

其实不止刘亦婷吧?我记得当年央视从全国挑选了三个“品学兼优”好学生来热捧,以此痛批不听话的孩子韩寒,现在呢?

刘亦婷:不多介绍了,进了美国公司,拿了美国绿卡,嫁了白人老公。没有为中国效力的迹象。

马楠:当年在克林顿访华时,被选中成为学生代表与克林顿对话,她当着克林顿的面表达对美国的布满,全国一片叫好,现在呢?拿了美国绿卡,嫁了白人老公。没有为中国效力的迹象。

黄思路:在央视的节目上歌颂中国教育,以此反讽坏孩子韩寒,现在呢?身在哥伦比亚,嫁了白人老公。没有为中国效力的迹象。

韩寒呢?当年是公认的坏小子,破坏了中国80后年轻人的形象,不听话、叛逆。现在呢?首先,他在中国,哪里也没去,当然不是因为没钱去。其次,是国际公认的年青一代里面最有良心的公知,就算还是有很多人骂他,但是他起码比那些挣着中国的钱骂中国的所谓“公知”有良心得多。


欧德普

当看到这个问答时不由得为之一振,她的父母曾著《哈佛女孩刘亦婷》以及《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颇受欢迎。可以说在哈佛的中国本科生中,刘亦婷算得上是名气最大的一位。几年前,有一本以她本人为主人公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曾经风靡中国,创下将近200万册的销售纪录,感动了不知多少中小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从国内直接考上世界最高学术殿堂哈佛大学的刘亦婷,普遍被人们看成是家庭早期素质教育的成功典型。这本书也真真切切的火遍我们的学生时代,几乎每个人手里都会有本。即便买不起,也会借来传读!

哈佛女孩刘亦婷不知道是多少学生心中的偶像和学习榜样,一代学生心目中的学习标杆!当年的我们现在也已经长大,曾经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也逐步的在自己的奋斗中慢慢的变得现实。

十年时间转这个瞬即逝,这个曾经被无数学生视为偶像的女孩现在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2003年6月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她学的是应用数学与经济专业。刘亦婷根据她“先就业,再深造”的计划,于2003年10月应聘到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工作,有关于这个偶像女孩似乎也就这些了!

时代就是这样的,不论你曾经再辉煌也还是会慢慢的恢复于平静,因为生活的本身就是平平淡淡,质朴无华的!当我们在关注别人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当我们崇拜他人时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给自己一个明确方向,因为你才是自己的生活的主导者,别人顶多也只是鞭策你,影响你!

看到网上有些人吐槽这个女孩,曾经说过为“报效祖国,拯救贫困人民”的豪情壮志却被“在美国工作嫁人的行动”打了自己一个耳光。我认为这并没有什么,因为当年她还是个孩子,一个普通的学生,只不过名气比较大而已。我小时候还说过长大要发明好多东西,想必您小时候也会有一些豪言壮语,豪情壮志吧?

当年的那个女孩现在过得怎么样,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关注,因为她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我们祝福她,不论她现在过得怎么样,因为她曾经影响过我们,曾经鼓励和激励过我们!

这样的观点不知道您是否认同?


三点一刻

工作20年再回顾这个话题,感觉挺有意思。

1、从90年代到2005年左右出国的70后与80后,大多数错过了中国腾飞的机遇。凡是在阿里,腾讯,华为,中兴等国内公司工作的,大多数现在是企业的中坚,在国有企业的也坐到实权岗位,去了国外的大概都被印度人给压着。更不要说国内核心城市房价上涨带来的额外资本收益。从发展机遇与财富两方面来说,国内胜出。

2、建设伟大国家的参与感。我去过40多个国家,综合比较比中国好的其实不多。就是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少数几个国家,在亚洲真的大概就是日本了。中国的基础设施,行政效率等真的完胜。而我们毕业后在国内的同学完整的参与了这个过程,这份内心深处的自豪感与历史参与感,是无法用财富来衡量的。而在国外的同学,恐怕很难有这种感觉。

3、部分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驱动。从80年代到差不多2008年,中国整体上是羡慕西方特别是欧美的,崇洋媚外确实很严重,有什么土壤就会出什么东西,刘亦婷会流行并不意外。不是还有质问克林顿的北大女生马楠吗?他们这类人共同特征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随时可以出卖任何可以出卖的东西,包括信仰——苛刻一点讲,有奶就是娘,这种人各个阶层都有,但是有知识的阶层特别会包装自己。如果不被这层包装所迷惑,他们实际上就是一类人。

如果将来中国重回第一的巅峰,这些人还会想尽办法回来钻营。近几年喧嚣尘上的“双重国籍”诉求,就是这些人在驱动。

作为一个群体一旦失去对伟大目标的追求,就不免沦为依附和非主流。

刘亦婷现象是时候应该消失,也必须消失了。


LIN20170428

我第一次记住“哈佛女孩”这样一个固定词语,是因为母亲在我10岁生日时送我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如今这本书还在我的书柜,上面妈妈精心包装的外壳还在。



该书作者――刘亦婷父母讲述的教育方法,被母亲视为教育圣经。

之后,母亲虔诚地用书里的方法来训练我。例如:速算扑克牌,开发数学能力;利用棋类,开发逻辑思维能力;左手指右手抄,减少错误等等。



现在想起来,那些方法其实挺好,也挺管用的,只是我愚钝,没有领会太多。

记得当年,刘亦婷是所有老师都要求我们努力的榜样,为此当时几乎人手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

她高中的时候申请国外的大学,那时候又要备战高考,又要去申请国外的大学,于是每天晚上下了晚自习,打的回家,夜里写申请,早上五六点的时候再起来,打的回学校……



最终刘亦婷陆续收到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通知书……不过她一直都没有接受,一直在等哈佛,后来终于等来了。

刘亦婷已经于03年夏天从哈佛本科毕业,被波士顿咨询公司录用,那是一家非常著名的国际咨询公司,它在中国也有很多的业务。

如今,刘亦婷嫁给了一个美国白人,在一个基金做副总裁,代理大中华区,拿了美国绿卡,没有考上哈佛商学院,也没有回国的迹象。

刘亦婷曾说要学成回国建设家园,而现状与之大相径庭。我并不是想要贬低曾经是我偶像的才女刘亦婷,可是,这样的言语与行动上的矛盾还是给了我们一些虚伪的印象。


胸怀若林5

  

  1 刘亦婷的成长史 记得当年,刘亦婷是所有老师都要求我们努力的榜样,为此当时几乎人手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在当时老爸月薪还是440RMB的时候,这本书就已经出来了,当时好像就20块钱,老爸月薪的1/22啊,还是托别人帮忙,才用17块钱买到了一本,然后当成什么武林秘籍一样认认真真读了好几遍,以当时我的智力水平和学术水平去强行理解,只是记得刘亦婷小时候父母离婚,然后跟着母亲,后来家庭重组,她老妈在女儿的教育上边比较注意,主要是注意孩子心理的成长。

  另外就是刘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刻苦学习吧,开始是用小时来计算,结果是她的某学长已经在用秒来计算了……额,这句话貌似挺出名的,小学的时候刘老师在班上强调了好多遍,我记得当时班上好多女生都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了,然后再写作文的时候都要加入一个什么“现在距离XXX还有XXX天,XXX小时,XXX分钟,XXX秒”,然后就被老师画上了波浪线,意思是这是好句子。。。

  不过客观来讲,这句话确实挺励志,只是在后来的日子里被用滥了,我都不屑于去用了。。。最后一点就是她高中的时候申请国外的大学,申请了好多,那时候又要备战高考,又要去申请国外的大学,于是每天晚上下了晚自习,打的回家,夜里写申请什么的,然后早上五六点的时候再起来,打的回学校……小时候觉得她当时竟然能够坚持上课而白天不瞌睡,非常不容易,后来发现自己高中的时候虽然没有像她一样天天回家,不过其实睡觉的时间也差不多,自己也过来了,全班同学都这样,有些人更加疯狂,从高一开始就这样了……现在想来,小时候确实是少见多怪了。。。

  后来刘亦婷陆续收到了好多offer,我记得有Columbia,有UCLA的……不过她一直都没有接受,一直在等Harvard的offer,后来终于等来了,大家都很高兴,全书到此结束……当时当做是很励志的,其实也确实。. 2 从成都到哈佛 刘亦婷是成都外国语学校高1996级(1999届)学生。她在高中的班主任是李晋蓉。于1999年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特招录取,8月1日赴美国留学,2003年6月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她学的是应用数学与经济专业。

  刘亦婷根据她“先就业,再深造”的计划,于2003年10月应聘到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工作,同时也在准备读研究生。毕业后刘亦婷在成都外国语学校设有“刘亦婷课外活动奖”专门为奖励,激励在学校课外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校友。

  她的父母曾著《哈佛女孩刘亦婷》以及《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颇受欢迎。在哈佛的中国本科生中,刘亦婷可能是名气最大的一位。几年前,有一本以她本人为主人公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曾经风靡中国,创下将近200万册的销售纪录,感动了不知多少中小学生和他们的父母。

  从国内直接考上世界最高学术殿堂哈佛大学的刘亦婷,普遍被人们看成是家庭早期素质教育的成功典型。如今的刘亦婷已经于03年夏天从哈佛本科毕业,被波士顿咨询公司录用,那是一家非常著名的国际咨询公司,它在中国也有很多的业务。 3 主修应用数学和经济 我见到刘亦婷的时候,她正读大四。比起哈佛的新生来,刘亦婷明显地表现出她的成熟,我对她的谈话不像是简单的采访和被采访,而更像是她和老师同学之间在讨论学术问题。

  刘亦婷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其实我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我的父母也是一样。我父母写书成功,并不是我的成功,我还是一个学生。” 哈佛的本科生在二年级以后都会有一个主修专业。刘亦婷主修的是应用经济数学。她说,哈佛的应用数学本身就是一个系,包括了应用经济数学、应用物理数学和应用生物数学等等。在她的主修课程中,数学、经济学和计算机大约各占三分之一。 4 写作是难关,不懂地道的英语我所采访的哈佛中国本科生绝大多数都是学与经济有关的专业,家长们似乎也都很支持他们的孩子学经济。他们的这种考虑固然是与中国的人才需求和将来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分不开的,但是哈佛的文科教育非常好,我很想知道从小喜欢文科的刘亦婷为什么不多选一些文科的课程?

  刘亦婷坦率地承认,从国内念完高中的学生直接来到哈佛,英文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是中学才开始学英文的。”她说,“到高中的时候,你可以把英文说得对,但是要说得好,说得自然,用美国人的习惯方式来表达,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刘亦婷所说的用美国人的习惯方式来表达,实际上不仅仅是掌握大量的英文词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熟悉美国的文化背景。如果你不熟悉美国学生喜欢的歌星、球星、影星以及大片和畅销书中使用的精彩语言,在人家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你只有坐在一边瞪着眼睛旁听的份儿了。

  美国学者将这个阶段定义为“文化休克”。刘亦婷通过不断地不耻下问和虚心求教,早已经从一名听众变成了聊客,当她津津乐道地聊起她家乡的四川小吃时,美国同学反而要瞪起眼睛当听众了。

  然而,英文写作仍然是中国学生最难过的一道关。刘亦婷告诉我:“我小时候语文课上写的记叙文比较花哨,比如喜欢把傍晚形容为夕阳最后藏到了树梢后面的时候,类似这样的描述我用英文就写不出来,即便写出来了美国人也看不懂,因为习惯上他们都不这样说,所以人家就很奇怪,你写的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我用英文写的论文都没有问题,哈佛的老师看了也不会觉得别扭,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就差了。” 5 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未找到喜欢做的事情,我问过刘亦婷,在哈佛学了4年,究竟她最喜欢做什么事情?她似乎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说,每个人喜欢的东西很多,你怎么知道你真正喜欢的哪个东西?你怎么知道你以后是不是不喜欢了呢?比如说,我有一段时间喜欢做陶器,但是过了那阵子又不喜欢了。

  兴趣也会由于外界的因素而变化,一样东西如果我老是做不好,慢慢地就不会喜欢了。所以,我觉得人应该寻找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做。

  每一个人肯定有一样东西比别人都做得好,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你只要是那一行的状元,不管是哪一行都叫做成功,而且由于你做得好,别人给了你信心以后,你反而更愿意做这件事情了。可惜,如果你现在问我最喜欢和最擅长的事情是什么?我不知道,因为我现在还没有找到。”6 在哈佛锻炼了领导力 为了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刘亦婷在大二和大三连续两年担任了“亚洲与国际关系研讨会”的主席。

  最令她头疼的是十几万美元的会议赞助费,她必须一家一家去落实,占用了她的大量学习时间。然而就在这个从始至终的完整过程中,刘亦婷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城市汇

想当年刘亦婷这人名声很大,后来好像销声匿迹了。现在看了这问答,我好奇查阅网上相关资料,发现有很多负面评论,同时又认知了刘亦婷现状情况。

她嫁了本科同学Scott Sambur,她老公本科是心理学,毕业后在哈佛读了JD,现在是Seward & Kissel LLP,一家律所family law的partner,family law是专门给有钱人打离婚官司的,linkedin上可以搜到这个人。

刘亦婷第一份工作在波士顿咨询,后来去了百事,再后来在一家对冲基金工作。然后申请哈佛商学院被拒后就自己开了一家公司,睿识资本,英文是vision capital。后来没开下去。现在跟人合伙又开了一家start-up,叫慧恩资本。这家公司说好听的是给中国资本提供在美投资途径,像房地产之类。说不好听就是给中国有钱人洗钱的皮包公司。中国人不是有钱了吗,对美国市场不了解,孩子上学需要买房子啊之类就找这类公司给他们做投资。

刘亦婷给美国人宣传自己爱国,帮助有需要的人,拿到哈佛录取。留在美国之后,再为中国有钱人服务,把中国大量资本引入美国。反正她这三十多年的人生,宣传为穷人服务,赚有钱人的钱。传说她对中国人不怎么友好的,见到美国人热情的很。说她没做过一件真正帮助别人的事,什么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传说毕竟是传说,我可不愿做跟风黑,人云亦云去从众,刘亦婷当年国内奉为学习揩模精英,这不假,应该是我们学习好榜样,至于她后来的工作和生活,属于各人各的活法,既不违法又没犯罪,不应该受到刻责非议。


朦胧诗歌

哈佛女孩刘亦婷现在依然如当年一般优秀出色。



在经过一波又一波的工作转换后,现在在美国跟人合伙开了一家start-up,叫慧恩资本。大概就是给中国资本提供在美投资途径,像房地产之类。

而且在2017年10月,刘亦婷以投资人的身份,参加了在美国波士顿举办的中美投资峰会。



刘亦婷在2003年6月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应用数学与经济本科专业之后,并没有像当年她写的那样学成回归祖国,为祖国未来建设做贡献,而是嫁给了美国法律博士同学,而且她老公也是一家专门给有钱人打离婚官司的公司合伙人。

在多数人眼中,刘亦婷是个典型的崇洋媚外,功利熏心的女孩。年轻时是个给美国人宣传自己爱国,帮助有需要的人,而拿到哈佛录取之后,留在美国,再为中国有钱人服务,将中国大量资本引入美国。口口声声宣传为穷人服务,却没有落到实处,赚中国国内有钱人的钱。



而且听说哈她对中国人都不怎么友好,而对美国人却十分热情。 但在当年,刘亦婷的典范事迹却成了不少家长纷纷效仿的对象,并且她成了中国21世纪的留美热潮的标志性人物,也就是说她开启了本科留美的先河。

虽然现在她已淡出大众视线,但从成都外国语学校努力学习的高中生,到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特招录取的高材生,从毕业后被国际知名的波士顿咨询集团聘请,到走进百事,再自己开公司,最后与人合伙投资。刘亦婷可以说是实力雄厚,能力超强。

从她精英的事迹里,自己可以get到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肯吃苦、会努力、能坚持。至于她后来对的工作和生活选择,我认为,那是她的私人问题,作为看客的我无权干涉或者指责。

对此,您有什么不同看法,不妨留言哦,谢谢您的垂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