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商们的“另一座金矿”

融危机似乎并没有太影响一些大型零售商的扩张计划,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零售商正在加速渠道向下渗透的步伐。而二三线城市已经成为零售商们的“主战场”,甚至已经开始在四线城市展开鏖战。

  这些新兴的市场,被零售巨头们视为继在一线城市多年“贴身肉搏”后的另一座金矿。

  二三线城市成主战场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也指出,在目前经济状况下,不管是新进入市场的业者还是已经落户中国发展的跨国零售业巨头,未来都应该更关注具有潜力的二三线城市。

  事实上,零售商对二三线城市的渗透早在几年前就已开始。但尤以去年和今年风头最盛。

  以外资零售巨头为例。从去年底至今年8月中旬,仅半年多时间,沃尔玛在中国就开出新店35家,从东北,到西北,到华南,几乎遍地开花。然而,35家门店中,只有一家在上海,其余均在二三线城市,如太仓、荆州、曲靖、鹰潭、淄博等地,其三线城市新增店面占到近2/3的比例。

  而早在2006年,沃尔玛就开始在中国二三线城市大举扩张,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的地级与县级城市,到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西、四川等中西部省份的地级城市。

  同样的情况也体现在家乐福的身上。家乐福全球CEO罗盛中透露,未来5年,家乐福在中国每年将保持20 至25家的发展速度。而其中40%的店位于新兴城市,比如中国中部和西部、北部的一些二三线城市。另一家外资巨头TESCO的数据也显示,其开出的大多数门店都在二三级城市,如今年1至3月新开的7家门店中就有5家位于三线城市。此外,这家企业还在辽宁抚顺、河北秦皇岛等沿海地区的二三线城市频繁选点签约。

  随着一线城市百货业的日趋饱和,国内大型百货企业也加紧向二三线城市扩张。目前,包括王府井、大商、天虹、茂业等百货企业均将目光投向二三线城市。百货零售商没有放慢对这些新兴市场的兴趣和布局。

  在美国Mervyns、英国玛莎百货等企业纷纷破产、关店抵御“零售寒冬”时,中国香港新世界、马来西亚百盛等外资零售企业表示,看好内地二三线市场,继续开店拓展市场。

  港资的新世界将加速门店整合,并计划通过收购当地百货龙头实现在二线城市的本地化扩张。新世界百货执行董事郑志刚在沈阳考察时表示,之前已经收购了郑州和沈阳的两家店,未来还会收购更多的门店。明年开始,新世界百货经营好的管理店都会考虑收购,收购主要看门店的利润率、店面的大小等。此外,新世界对便利店也有兴趣,不过如果收购一定要收购本土的龙头企业。去年新世界百货连续三次出手,先后购下沈阳两处物业和郑州一处物业。

  泰国中央百货日前也表示,计划在中国内地每年开4家店,未来的10年达40家店。相关数据显示,外资百货在内地收购物业的交易不下10宗。此外,新加坡最大零售企业百乐集团在进军内地时,首店选在无锡,并明确表示瞄准的是二三线城市。

  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零售商,都明显加快了在二三级城市甚至是四级城市的扩张步伐。据了解,很多外资零售商正在四下找店。

  “香饽饽”的诱惑之处

  零售商纷纷在二三线城市发展势力范围,是因为中国国内一线城市的零售业大都处于饱和状态,很难继续参与竞争,因此进军二三级市场是明智选择。很多零售商认为,目前进军二三线市场,不仅房租等各种成本低,还能享受很多好的政策,风险很少。

  百乐集团执行董事罗颖怡表示:“一线城市的百货业竞争太过激烈,而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二三线城市则相对稀缺中高端百货,且当地都具有不俗的购买力,属于潜力市场。”据悉,除了首店落户无锡,5年内,英武百货计划在天津、杭州、沈阳、武汉、成都和昆明等10 个二三线城市拓展约20家英武百货。

  此外,二三线城市巨大的消费潜力让众多零售商趋之若鹜。中国连锁协会发布的2008至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显示,二三线城市的销售增幅普遍高于一线城市;其中有15家百强企业的销售增幅超过30%,远高于一线城市10%左右的增长。

  专家指出,二三线城市最吸引零售商的,当是相对宽松竞争态势下所拥有的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一线城市聚集了所有的大鳄,竞争激烈,开店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零售商在这类市场上利润增长已难有大的突破。而二三线城市竞争相对滞后,可以说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

  二三线城市的租金更低,是零售商抢先进入的一个重要因素。业内人士指出,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租金差别也很大,如北京大卖场租金能超过2元/平方米/天,加大了零售商开店的压力。而在三线城市通常0.5到0.6元/平方米/天。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认为,由于一线城市竞争激烈、需求接近饱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与之相反的是,二三线城市消费水平正好达到了以往零售连锁企业在一线城市的业态需求。

  此外,对百货零售商来说,一些中小城市的居民收入本就处于中低水平,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小,同时,这些城市的百货店之间的竞争没那么激烈,而且发展也更有特色、更有潜力、更有余地,这些城市的消费者比大城市更为传统和忠诚,及时进入的品牌可以给消费者先入为主的印象,成为他们心中购物的首选场所。这也成为百货业竞相看好二三线市场的原因之一。

  而今年3月商务部下放外资零售企业审批权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的政策,更是让外资零售商借到了加速渗透这些市场的东风。一个例子是,今年1月份,沃尔玛就新开了17家门店,几乎追平2008年全年开20家店的纪录,也刷新了外资在中国开店的最快纪录。沃尔玛相关负责人透露,在11月,这种集中开店的局面将再次上演。

  本土零售商面临压力

  一线城市已面临无址可选的境地,而大型零售商的味口显然一时还难以满足。

  中投顾问零售行业分析师杜岩宏认为,由于有着低廉的成本和广阔的市场,中国二三线城市将成为外资巨头的下一个扩张阵地。

  不过,外资零售商在这些市场上也不是没有风险。一些零售巨头在二、三线城市布局,更多出于战略考虑。据家乐福一位人士透露,一线城市土地、房价越来越高,跨国零售企业为摊薄整体开店成本,于是会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中均衡布局,以拉低总体成本。基于此,跨国零售企业在二、三线城市布点不可能密集设置,最多开3至5家门店。中国城市差异化较大,这些二、三线城市分布较散,难以在物流、当地供应商方面获取最大资源整合。因此虽然前期开业成本较低,但想要盈利较难。

  但不可否认的是,区域零售商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更大压力。必须重视的是,市场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沃尔玛、家乐福毛利率一年比一年高,而本土企业的毛利率却一年一年在下滑。

  一些在二三线城市经过近几年发展成为当地龙头的中小零售商,目前已经感觉到了这些压力,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全国连锁商业总裁联谊会上,近百位中小零售企业老总都表达了类似的担忧: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再加上内外资零售巨头的围棋布局发展,一些零售企业担心,今天的“区域之王”已经有成为“瓮中之王”的危险。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很多“区域之王”目前在其当地市场似乎有许多优势,一些人脉及资源甚至称得上是得天独厚,几年间发展也迅速,利润也相当可观。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在发展中塑造出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说,由于很多企业位于三四线城市,很难吸引到许多专业的人才来使企业有更大的提升和突破。仅这一条,就将是企业在成为“区域之王”后想有更大作为的最大桎梏。

  此外,供应链的建设、软硬件的投入、门店的自营及盈利能力等等,都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与大型零售商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上述种种因素,都造成了有着这样类似情况的企业正逐渐步入一种难以突破的尴尬境地。

  因此,如何破局又成为了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提升内功、加强供应链建设、创新营销方式、引进人才等等,都是可行之策。但问题是,市场能否给这些企业足够的时间去完善这些方面?金融危机已经给这些零售商造成不小的压力,再加上外资零售巨头和内资大型零售商凭借强大实力以更快的步伐逆市扩张,留给这些企业的时间已经不多。

  或许,类似山西美特好总裁储德群和河南大张实业董事长张国贤提出的联合(包括股份制等方式)是一条可为之道。据悉,一些颇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区域零售企业老总也都有大同小异的这种想法或计划,有的已经正在着手沟通或付诸实施。希望这些方式能够为中小零售商找到一条真正的突围之路。

零售商们的“另一座金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