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商們的“另一座金礦”

融危機似乎並沒有太影響一些大型零售商的擴張計劃,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零售商正在加速渠道向下滲透的步伐。而二三線城市已經成為零售商們的“主戰場”,甚至已經開始在四線城市展開鏖戰。

  這些新興的市場,被零售巨頭們視為繼在一線城市多年“貼身肉搏”後的另一座金礦。

  二三線城市成主戰場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也指出,在目前經濟狀況下,不管是新進入市場的業者還是已經落戶中國發展的跨國零售業巨頭,未來都應該更關注具有潛力的二三線城市。

  事實上,零售商對二三線城市的滲透早在幾年前就已開始。但尤以去年和今年風頭最盛。

  以外資零售巨頭為例。從去年底至今年8月中旬,僅半年多時間,沃爾瑪在中國就開出新店35家,從東北,到西北,到華南,幾乎遍地開花。然而,35家門店中,只有一家在上海,其餘均在二三線城市,如太倉、荊州、曲靖、鷹潭、淄博等地,其三線城市新增店面佔到近2/3的比例。

  而早在2006年,沃爾瑪就開始在中國二三線城市大舉擴張,從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沿海省份的地級與縣級城市,到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西、四川等中西部省份的地級城市。

  同樣的情況也體現在家樂福的身上。家樂福全球CEO羅盛中透露,未來5年,家樂福在中國每年將保持20 至25家的發展速度。而其中40%的店位於新興城市,比如中國中部和西部、北部的一些二三線城市。另一家外資巨頭TESCO的數據也顯示,其開出的大多數門店都在二三級城市,如今年1至3月新開的7家門店中就有5家位於三線城市。此外,這家企業還在遼寧撫順、河北秦皇島等沿海地區的二三線城市頻繁選點簽約。

  隨著一線城市百貨業的日趨飽和,國內大型百貨企業也加緊向二三線城市擴張。目前,包括王府井、大商、天虹、茂業等百貨企業均將目光投向二三線城市。百貨零售商沒有放慢對這些新興市場的興趣和佈局。

  在美國Mervyns、英國瑪莎百貨等企業紛紛破產、關店抵禦“零售寒冬”時,中國香港新世界、馬來西亞百盛等外資零售企業表示,看好內地二三線市場,繼續開店拓展市場。

  港資的新世界將加速門店整合,並計劃通過收購當地百貨龍頭實現在二線城市的本地化擴張。新世界百貨執行董事鄭志剛在瀋陽考察時表示,之前已經收購了鄭州和瀋陽的兩家店,未來還會收購更多的門店。明年開始,新世界百貨經營好的管理店都會考慮收購,收購主要看門店的利潤率、店面的大小等。此外,新世界對便利店也有興趣,不過如果收購一定要收購本土的龍頭企業。去年新世界百貨連續三次出手,先後購下瀋陽兩處物業和鄭州一處物業。

  泰國中央百貨日前也表示,計劃在中國內地每年開4家店,未來的10年達40家店。相關數據顯示,外資百貨在內地收購物業的交易不下10宗。此外,新加坡最大零售企業百樂集團在進軍內地時,首店選在無錫,並明確表示瞄準的是二三線城市。

  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零售商,都明顯加快了在二三級城市甚至是四級城市的擴張步伐。據瞭解,很多外資零售商正在四下找店。

  “香餑餑”的誘惑之處

  零售商紛紛在二三線城市發展勢力範圍,是因為中國國內一線城市的零售業大都處於飽和狀態,很難繼續參與競爭,因此進軍二三級市場是明智選擇。很多零售商認為,目前進軍二三線市場,不僅房租等各種成本低,還能享受很多好的政策,風險很少。

  百樂集團執行董事羅穎怡表示:“一線城市的百貨業競爭太過激烈,而部分經濟較為發達的二三線城市則相對稀缺中高端百貨,且當地都具有不俗的購買力,屬於潛力市場。”據悉,除了首店落戶無錫,5年內,英武百貨計劃在天津、杭州、瀋陽、武漢、成都和昆明等10 個二三線城市拓展約20家英武百貨。

  此外,二三線城市巨大的消費潛力讓眾多零售商趨之若鶩。中國連鎖協會發布的2008至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連鎖零售企業經營狀況分析報告》顯示,二三線城市的銷售增幅普遍高於一線城市;其中有15家百強企業的銷售增幅超過30%,遠高於一線城市10%左右的增長。

  專家指出,二三線城市最吸引零售商的,當是相對寬鬆競爭態勢下所擁有的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一線城市聚集了所有的大鱷,競爭激烈,開店和運營成本居高不下,零售商在這類市場上利潤增長已難有大的突破。而二三線城市競爭相對滯後,可以說是一座待開發的金礦。

  二三線城市的租金更低,是零售商搶先進入的一個重要因素。業內人士指出,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的租金差別也很大,如北京大賣場租金能超過2元/平方米/天,加大了零售商開店的壓力。而在三線城市通常0.5到0.6元/平方米/天。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認為,由於一線城市競爭激烈、需求接近飽和,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消費者更加註重個性化、多元化需求;與之相反的是,二三線城市消費水平正好達到了以往零售連鎖企業在一線城市的業態需求。

  此外,對百貨零售商來說,一些中小城市的居民收入本就處於中低水平,金融危機中受到的影響較小,同時,這些城市的百貨店之間的競爭沒那麼激烈,而且發展也更有特色、更有潛力、更有餘地,這些城市的消費者比大城市更為傳統和忠誠,及時進入的品牌可以給消費者先入為主的印象,成為他們心中購物的首選場所。這也成為百貨業競相看好二三線市場的原因之一。

  而今年3月商務部下放外資零售企業審批權到省級商務主管部門的政策,更是讓外資零售商借到了加速滲透這些市場的東風。一個例子是,今年1月份,沃爾瑪就新開了17家門店,幾乎追平2008年全年開20家店的紀錄,也刷新了外資在中國開店的最快紀錄。沃爾瑪相關負責人透露,在11月,這種集中開店的局面將再次上演。

  本土零售商面臨壓力

  一線城市已面臨無址可選的境地,而大型零售商的味口顯然一時還難以滿足。

  中投顧問零售行業分析師杜巖宏認為,由於有著低廉的成本和廣闊的市場,中國二三線城市將成為外資巨頭的下一個擴張陣地。

  不過,外資零售商在這些市場上也不是沒有風險。一些零售巨頭在二、三線城市佈局,更多出於戰略考慮。據家樂福一位人士透露,一線城市土地、房價越來越高,跨國零售企業為攤薄整體開店成本,於是會在一線、二線、三線城市中均衡佈局,以拉低總體成本。基於此,跨國零售企業在二、三線城市布點不可能密集設置,最多開3至5家門店。中國城市差異化較大,這些二、三線城市分佈較散,難以在物流、當地供應商方面獲取最大資源整合。因此雖然前期開業成本較低,但想要盈利較難。

  但不可否認的是,區域零售商的生存和發展將面臨更大壓力。必須重視的是,市場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沃爾瑪、家樂福毛利率一年比一年高,而本土企業的毛利率卻一年一年在下滑。

  一些在二三線城市經過近幾年發展成為當地龍頭的中小零售商,目前已經感覺到了這些壓力,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全國連鎖商業總裁聯誼會上,近百位中小零售企業老總都表達了類似的擔憂: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以及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再加上內外資零售巨頭的圍棋佈局發展,一些零售企業擔心,今天的“區域之王”已經有成為“甕中之王”的危險。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很多“區域之王”目前在其當地市場似乎有許多優勢,一些人脈及資源甚至稱得上是得天獨厚,幾年間發展也迅速,利潤也相當可觀。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企業並沒有在發展中塑造出自己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比如說,由於很多企業位於三四線城市,很難吸引到許多專業的人才來使企業有更大的提升和突破。僅這一條,就將是企業在成為“區域之王”後想有更大作為的最大桎梏。

  此外,供應鏈的建設、軟硬件的投入、門店的自營及盈利能力等等,都仍然處於較為初級的階段,與大型零售商之間還存在著相當大的距離……上述種種因素,都造成了有著這樣類似情況的企業正逐漸步入一種難以突破的尷尬境地。

  因此,如何破局又成為了擺在這些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提升內功、加強供應鏈建設、創新營銷方式、引進人才等等,都是可行之策。但問題是,市場能否給這些企業足夠的時間去完善這些方面?金融危機已經給這些零售商造成不小的壓力,再加上外資零售巨頭和內資大型零售商憑藉強大實力以更快的步伐逆市擴張,留給這些企業的時間已經不多。

  或許,類似山西美特好總裁儲德群和河南大張實業董事長張國賢提出的聯合(包括股份制等方式)是一條可為之道。據悉,一些頗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區域零售企業老總也都有大同小異的這種想法或計劃,有的已經正在著手溝通或付諸實施。希望這些方式能夠為中小零售商找到一條真正的突圍之路。

零售商們的“另一座金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