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的意思?

城府℡

这是明代诗人曹学佺写的一副对联。

意思是说,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

这都是人生经验中体会得来,某些时候也确实如此。

像历史上的荆轲、高渐离等人都是出身低微,算是屠狗辈,但都做出了侠义之事。


而如汪精卫算是饱读诗书之辈,也是民国高官,最终却投降变节,沦为汉奸。
汪精卫与头号甲级战犯东条英机

屠猪屠狗辈尽管没有多少知识,但做事有最基本的原则标准,不会耍花招,更不懂融汇贯通而留回旋余地。而说读书人负心,虽然有些武断,但正因为读书多了,做事自然而然就会衡量得失,也就会给自己留退路,并编借口粉饰,当今的话说,姿势多,套路深。

所以日常我们要尊重身边每一个如同自己一样平凡的人,小人物往往蕴含大能量,面对达官显贵也应不卑不亢,有理有节。


闽路行

这句话只能闭上一只眼睛看,如果睁开另一只眼睛,有一句正好相反的话,叫穷生奸计,富长良心。

这两句话看上去好像都对,其实都不对,因为持这样观点的人,最根本的问题出在了逻辑上,如果你用文盲干的好事去对比读书人干的坏事,那就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如果你用富人干的好事去对比穷人干的坏事,那就是穷生奸计,富长良心。

这其实是最常见的逻辑错误之一,叫做不当类比。

什么是不当类比呢,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指基于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本质上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必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

在“仗义每多屠狗辈”这句话里面,我们拿出来的对象是仗义,而在“负心多是读书人”里面,拿出来的是负心,这两个对象是有本质的不同的,建筑工人盖房和爆破专家拆楼,能用来对比吗?用一句老百姓的话说,这就叫驴唇不对马嘴。

有些朋友可能会有疑惑,在这个类比里面,我们拿出来比较的主体应该是人群啊,人当然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两个对象应该是没文化的人群和有文化的人群才对,这就出现了另一个常见逻辑错误,叫以偏概全。

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认识基础就是,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辩证的,有积极的一面,就必然有消极的一面,老子也讲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当我们用某个群体积极或者消极的一面去给这个群体标注,并且无视其同时存在的另一面,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所以正确的类比方式是,我们可以对比平民群体和精英群体谁的贡献大,比如说在经济发展中,精英群体和平民群体谁创造的财富更多,也可以对比平民群体和精英群体谁的危害大,比如说精英群体和平民群体中那个犯罪率更高,但是拿平民创造的财富去对比精英群体造成的损害,就像从矮子里面挑出来最高的和高个里面最矮的去比,显然是有点儿欺负人了,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反之亦然。所以这两句话本身,只能作为对个别现象的描述,不能用来进行对比,证明那一个群体更加优越。

我也看到很多朋友对“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解读,但是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典型的逻辑错误,叫滑坡逻辑。

什么是滑坡逻辑呢?举一个例子

因为1+1=2 所以1+1+1=3

但是如果前面算错了,1+1=5,那后面还能算出来1+1+1=3吗?

这就是典型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前面如果算错了,不管如何去强行解读,都只能是越算越错,这就是滑坡逻辑。

在问问题的时候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叫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要去理解“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得先搞清楚这句话本身说的对不对,只有说的对,才能进一步去理解,否则只能大错特错,越错越大,曹学佺当年只不过是发了一通感慨,他自己恐怕也没意识到这句话本身的问题,如今在很多人眼里觉得这句话说得好,只能说是受到了错误逻辑的误导。


一笑风云过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意思是社会底层的人大多讲义气,而读书人却多干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难道读书越多的人越坏吗?

严格地讲,这句话在古代比今天更加适用。在古代,屠狗辈指的是社会底层的人。在儒家思想统治下的古代社会,对普通老百姓的教化力量那是不一般的强,普通人遵循的都是三纲五常,讲究的也是仁义道德。

客观地讲,古代的底层老百姓,只要给他吃饱喝足,基本上都是一个顺民,也是最讲究仁义道德的人。


相反,那些饱读诗书的人,通过科举制度的残酷竞争,走入主流社会,他们慢慢发现上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往往充满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甚至是你死我活,他会发现游戏规则突然改变了,会发现原来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人,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很多都是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

这样一来,读书人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就不得不变坏,慢慢的,人们就会有了负心都是读书人的认识。


再说,古代的普通底层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力气去做个“负心人”。想做陈世美更加没那么容易和简单,那也得你考上状元以后。

但在今天情况发生改变了,不论是读书的还是杀猪的,该讲义气的还是讲义气,该做负心人的还是做负心人,跟读不读书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读书人一旦坏起来,对社会的破坏力肯定大过一个杀猪佬。


布谷视界

想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先看看其故事背景,这句话本是出自于明代曹学佺之口,原为"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和你的提法有一字之差,但这也无关这句话的理解。



曹学佺(1574年-1646年)明代官员、学者、藏书家,闽中十子之首。这句话就是出自于其在广西做官时,判的一个案。这个案子有点特殊,大体就是皇亲的家奴纵狗伤人,伤的这个人是一个秀才,也就是读书人。在千钧一发之时,一个屠夫手起刀落砍了狗头救了秀才。后来皇亲告了屠夫,要判其死刑才肯罢休。相传明朝,桂林皇亲宗室素来骄横,好养斗犬,用做宫廷赌博娱乐,家奴们也依仗自己是皇亲奴才骄横跋扈,不仅欺压百姓,甚至连官府都不放在眼。



刚好这个案子落在了曹学佺头上,他是刚正不阿之人,哪能容得这种仗势欺人的事。了解案情后,不畏惧皇亲宗室,毅然判其屠夫无罪,更判皇亲要赔偿给秀才医药费。皇亲虽然觉得脸面无光,但在章法上又拗不过曹学佺。于是要求重审,并暗中重金贿赂并威逼恐吓秀才改口供,指认屠夫恶从胆边生杀了那条狗。 所以秀才就改了口供,曹学佺重新审理案子时,听完秀才改的口供后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骂道:"人证,物证皆在,况且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报,反要置他于死地,与狗相好,认狗为友,伤天害理!天容你,我不容你!"说完就要衙役杖击秀才,最后供出是皇亲用重金和威逼要他做假口供。最后, 曹学佺重判: 屠夫无罪;秀才,与狗相好、认狗做友、恩将仇报,革去功名,给皇亲当狗! 并愤然在案卷上写下:"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千古名联。



这就是这句话的来历,从今天看来,说的不是这句话的本意,而是谴责这种行为。近年来做好事被反咬一口的比比皆是,比如过马路扶老人之类的层出不穷,花样新颖,让人防不胜防!所以做好事的人,要么就先拍视频证实与自己无关再做,要么就干脆不做了。这不仅是读书有文化的人这样做,连小孩都知道不能轻易扶老人!这是多么可悲啊!



但是不管如何,我们还是有正能量的,还是有人坚守自己心中的道德和为人准则的,这与读不读书无关,与这个为人修养更有关系!



自古以来,为人仗义有侠义的多在江湖,读书人多在庙堂,难免有不同的处事方式,但是侠义之人更能凭一腔热血干出不平凡的事。而读书人难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也多奴颜婢膝之人,所以这句话虽有失公允,但也是每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人古代有,现代也有!但你要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朴易堂国学易学文化

既然你那么想知道,我就偷偷告诉你吧!

造成这个现象和视野(也就是眼界)有关,屠狗辈指的是市井小民,也许普通百姓没见识,做着最多的活却赚最少的钱,虽然经历生活在艰苦中,但是从没有自暴自弃过而是努力的过好自己的生活。

这些人知道生活的艰苦也才能更珍惜眼前的一切,待人以诚,微笑着面对生活。

而古代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世家子弟,或者贫苦的没落家族,世家大族以利益为先,而世家子弟也是如此,一切都以利益来作为标准,不像百姓为了义气而损伤自己的利益。



像三国时期世家大族为了自身的利益连皇亲国戚都敢拉拢诱惑,这样培养出来的世家子弟价值观念已经扭曲,这样的人为了前途利益负心抛妻弃子也不是不可能。


幸运小胖纸

这句话出自明代曹学佺的一副对联“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按照对联的理解,第一句用“从”比“多”要好,大意是讲义气的大多是身份卑微的人民群众,而有知识、高高在上的读书人却经常做出背信弃义、违背良心的事情。

故事的大致背景是在明朝年间,桂林的皇亲国戚无法无天,经常驱恶狗咬路人取乐,一次正咬到一个秀才,眼看就要把秀才给咬死了,一个路人一刀把狗给砍死了,这些皇亲大怒,把路人扭送到官府,曹学佺作为地方官惩恶扬善,判路人无罪,后皇亲买通秀才,让秀才做出了对路人不利的证词,曹学佺奋笔疾书“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其实可以看出曹学佺在这里是气话,但是自古以来,确实有很多文人败坏了社会名气,比如秦桧、宋之问、严嵩等等,这些人没有将学问用在正途,反而勾心斗角、鱼肉百姓,为天地所不容,但是大多数的文人还是能够遵守做人做事的原则,只是几个老鼠屎毁了一锅汤而已!


平民对对话诗词


钟白象

这句话很深奥。曹家的逻辑。一向有精神分裂成分。但做起来又符合情理。不至于出大错。这是句大智慧的话。杀猪卖肉的。为人仗义。比如张飞之流。很少有奸佞小人汉奸走狗。但是读书人里。小人和汉奸数不胜数!解释完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