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MBA的最適合年齡?

麵茶油餅

每年報考MBA的考生,從年齡上來講向來參次不齊,從二十幾到四十幾不等。對於那些想了解工商管理學的職業經理人們來說,比起潛在的投資回報,讀書的價值就在於讀書本身。只要想讀MBA,在不同的年齡段,你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那今天我就給同學們說說適合讀MBA的幾個年齡階段吧。


25~32歲——定大方向期

在25、26歲時,基本上工作了兩三年,有基本的經驗和能力,到了定大方向,需要一個舞臺的時候。如果這時候給他們一個舞臺去展現,他們首先面臨一個選擇:這個舞臺要不要?需不需要重新選擇別的舞臺?如果這行業不適合我,這工作不適合我,或者厭倦了,是否可以馬上換掉?

在實際工作中,一般企業用人時,會把25、26歲的人群看得比較重,會給他們事業上一個舞臺,提供一個發展的機會。25-32歲之間是不斷積累的階段。這段時間他們應該有業績,順利的話,他們應該是有權力,有回報的(包括金錢回報)。

處在這一階段的人,大多達到了讀MBA的工作經歷要求,具備了基本的工作能力。同時,通過職業上升、職業規劃上的瓶頸,也知道自己缺乏什麼,需要學習什麼。這時候,再回到學校,根據自身的需要,有目的吸取知識,給自己的上升增加砝碼。


32歲-36歲基本定型期

有些人在事業上已經基本定型了,這群人對自己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是否也很清晰?我認為,行業不同,相對狀態也不同。在一個穩定的、相對來講發展也比較規範的行業,大家可能在這個階段對於事業前途特別清晰。而比如互聯網行業,在這時候就是創業期,發展的路徑也不是特別清晰,他們在這行業折騰好長時間,可能也沒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時可能好多人就會猶豫:要不要創業,要不要換行業?

但也不乏在某些變動較大的行業,目前還沒有穩定下來。選在這時候讀MBA,是在之前的基礎上給自己積累經驗和資本,力求在行業領域有更突出的表現。另外,對自己的事業也會有一些想法。


36~45歲——追求穩定期

在36歲職業基本定型後,在36—45歲期間,大多數人只是求穩定,更多的是帶後來人。這時他會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組織的目標,包括和團隊的目標結合在一起,這也是他職業生命的延續。所以,這時他們是在企業裡承擔重大職責,或者是權威專家的角色,他們追求在這個崗位上穩穩當當地盡職盡責。很多在社會上很不錯的成功人物都是從這階段出來的。再往後,他可能還會伴隨企業的發展而發展自己,他也可能開闢一個領域,參加什麼行業協會,去搞一些公益事業等,這也是延長他的職業生命。

就像在互聯網行業,雖然一些人很年輕就成名成家了,這有時會給人一個“誤區”。輿論導向上讓很多人覺得年青人也應該像那些IT精英們一樣。其實這條路也是有風險的,而且很難走。他們身上有常人沒有的東西,他們吃了多少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這是和那個行業有關的,但這不是常規。


我認為三個階段中25~35歲這個階段是同學們最需要充電的。

◆首先把人的核心競爭力分成四部分:知識、技能、經驗(眼光)、心理素質。大學階段培養的是知識,如果自身結合的好的話,可能會發展一些技能。這個階段充電對完成技能有幫助。

在最需要充電的階段,讀MBA是最好的選擇,那應該怎麼去選擇MBA?不同的年齡段的人對於MBA有不同的偏好度。MBA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全日制脫產MBA

學生參加每年12月底的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管理類工商管理專業聯考,被錄取後,脫產學習2年,上課時間一般是週一至週五,畢業後可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工商管理專業碩士學位證書。

這種學習方式適合剛畢業不久、事業轉型期或創業的學員,因為機會成本比較大,但是還是可以系統的學習課程。


2:非全日制MBA

學生參加每年12月底的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管理類工商管理專業聯考,被錄取後,在職學習2-3年,上課時間一般安排在晚上或週末,畢業後可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工商管理專業碩士學位證書。

這種方式也同樣適合相對比較年輕的學員,機會成本相對來說還是很大的,一邊上班,一邊複習功課,同時兼顧—難,知識很容易被遺忘,學習壓力較大。


3:自主招考國際MBA

自主招考國際MBA(中外合作MBA或者海外商學院國內辦學MBA):參加學校自主組織的面試+筆試,要求你具備以下幾種素質,良好的英語水平,快速的職業發展軌跡,強烈而明確的求學目的。準備的過程相比MBA聯考,要4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獲得證書,遠沒有那樣複雜和繁瑣,形式流程更加人性化。

這兩種MBA學位班課程很適合在上海、北京等地發展。對於國際一流的MBA學位有需求,將來會走向國際市場的職業經理人。工作忙碌、時間寶貴處於職場黃金階段的申請人。具有豐富管理經驗但不善考試,跳出系統內院校,選擇自主招考國際MBA機會成本更小。


總結:建議同學們想要改變自己,從現在開始吧,著手準備MBA,現在不算晚,別讓機會從你身邊悄悄溜走。


博雅匯MBA

本人是十五年前的MBA,職業生涯一路過來有些經驗,試著回答一下,別嫌囉嗦哦。

其實問題應該這麼問:職業生涯什麼階段適合讀MBA?

首先,工商管理是應用學科,大學剛畢業沒工作經驗,學MBA白白浪費時間和金錢。學校也不會高看,因此不推薦。

那麼工作多久去讀呢?It depends。

在一個正常企業三到五年,會有機會升到一個初級管理職位,升級後的一年可能是個時機。如果這是你希望長期從事的行業,那麼可以考慮去讀MBA。這時候你已經有工作經驗,思維和行為開始成熟。如果企業聲名顯赫,是塊不錯的敲門磚,畢業後可以謀求中級管理職位。因為不讀MBA繼續工作,正常晉升也要三年左右,所以去讀書不浪費時間,但金錢不會少花。


這時MBA學習以增長管理知識為主,學成正好有機會實踐。但畢業應該換公司,因為原僱主一般不讓這樣坐順風車,除非你特別優秀。

第二個時間點出現在上班十年左右。這時正常的話已經是中高級職位,bargain power 強。如果會做人,可以和企業達成在職讀EMBA,甚至企業付費的可能。此時,十年老兵根本不用學什麼管理知識了,讀書是為了積累人脈,高上一層樓。

最後一種情況,感覺爬不上去了,想換行業但發現原有經驗太弱,這也是時機。不過這時比較憋屈,MBA畢業後還會有從頭開始的尷尬。

以上策略供一般上班族使用,開掛的牛人神人可以自行繞道。

總結一下,行業的選擇和積累是首要考慮因素。因此建議儘早開始職業規劃,多看多試行業,然後儘快settle down,開始爬梯。

上班苦熬是免不了的,而且是剩者為王。畢竟被定時餵食的打工舒服些,不像天天找食的辛苦創業。

最後說句心裡話,人生無常,你不知道哪塊雲彩有雨。想想當年如果放棄留學,拿這些錢來買房。。。也不用在這裡瞎扯了😂😂😂


少數派小報告

MBA即工商管理碩士,一種專業碩士學位,與一般碩士研究生有所不同。首先是培養目標不同,MBA是培養能夠勝任工商企業和經濟管理部門高層管理工作需要的務實型、複合型和應用型高層次管理人才,特別強調在掌握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商業案例分析、實戰觀摩、分析與決策技能訓練等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使學生接受知識與技能、個性與心理、目標與願望等方面的挑戰,更具有職業競爭的實力,而其他研究生則側重於理論學習、學術研究。

工商管理碩士是培養有工作經驗的白領,使他們能在畢業後成為職業經理人。具體人員可能有:

(1)有志成為職業經理人。他們憑藉自己的專業技術知識獲得了企業管理崗位職位,並且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他們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也遇到了許多憑經驗無法解決的問題,他們感到有必要去學習,去充電,以便更好的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工

(2)尋求新的發展空間,新的希望,他們也選擇了MBA,他們對MBA的期望值往往高於其他人。這群人期望以MBA作為一個跳板,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福興堅哥

MBA這是一個特殊而神奇的專業,與其他研究學術型專業不同的是,其含金量在於真正理解商業邏輯、流程和商業環境,在職MBA也比全日制工商管理學生更有發言權,且更受市場歡迎。

因為MBAers需要真正做到聯繫實際,真正帶入問題尋求解決方案,所以如果大學剛畢業不建議讀MBA,如果工作僅三五年且還是基層員工也不建議讀MBA,故此,我認為28-35歲才是讀MBA的黃金年齡。



當然,很多人說青年才俊,很多創業者都是二十小几歲甚至不到二十就很成功啊,MBA為什麼不能更年輕點?中國目前萬眾創業確實有很多青年商業奇才湧現,但我認為,MBA是解決商業環境下不確定性風險的,是幫助企業管理少走彎路的,所以,這個專業理應和醫生、會計一樣,隨著經驗和閱歷增長,學歷只是MBA的一小塊,商業成功也不是MBA的題中之義,經驗管控和預見性解決方案才是MBA的真正硬實力,所以,目前為全球MBA教育普遍性接受的建議是,太年輕真的不適合讀MBA


金銀極客

一定要工作至少三年 最好混到中高層 再去讀MBA 其實master也是一樣 我是本科後直接讀的研究生 上課時候雖然當時想著要理論結合實際 但是現在回想 當時我根本不知道實際是啥樣子 很多問題根本就不知道 更不會帶著這些問題去思考提問

現在工作 很多時候都會發現 正在做的事情就是當時教授講的某個點 但是想不起來了 筆記作業能記錄的只是一部分 當時教授的思路和一些小建議已經不知道如何追溯了

所以建議大家 先工作 有經驗了 尤其是中高層經驗 再去讀高等學位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