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成都,一座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前四世纪,古蜀国王开明九世于“广都樊乡”(今双流境)“徙治成都”,以“周太王从梁止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相沿至今。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兴筑成都城垣。当时城周12里,高7丈。成都城市在这一年正式建立。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岷江两岸人民兴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二千多年来一直浇灌着成都平原。由此,成都水旱从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故世称“天府”。西汉时期,成都织锦业驰名天下,当时,在城西南设立了锦官,专管织锦,并筑有锦官城,故成都又有“锦官城”、“锦城”之称。五代后蜀主孟昶时,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故成都还有“芙蓉城”、“蓉城”之称。在历史上,成都又是一座水网密布,江桥众多,树木葱笼,繁花似锦的“花城”。19世纪法国旅行家古德尔孟曾赞叹成都是“东方的巴黎”。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二千多年来,成都一直是祖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秦、汉、晋、隋皆因得蜀而统一天下。西汉公孙述、三国刘备、西晋李雄、东晋李寿、五代前蜀王建、后蜀孟知祥等封建王朝均建都成都。成都又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县治所,元、明、清为四川省治所。民国初年,成都是四川省省会。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为川西行政公署驻地。1952年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为四川省省会至今。

建国后,成都市的行政辖区在几经调整逐步扩大:1976年将温江地区的双流县、金堂县划入成都市管辖;1983年,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撤销温江地区,将其10个县并入成都市;1990年,调整成都市行政区划,将原来的5个区划分为7个区;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又将原新都县、温江县撤县设区;2013年3月,成立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管委会);2014年10月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标志着天府新区正式晋升为国家级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之后的三大国家级新区之一和中国西部大开发五个国家级新区之一,是全国第11个国家级新区;201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双流县撤县设区;201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资阳市代管的县级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201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郫县撤县设区。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截至2017年,成都市辖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都11个区,简阳、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5个县级市,金堂、大邑、蒲江、新津4个县。此外,成都市还有国家级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下面,讲讲成都11区、4县、5县级市名字来历及这些名字后面的趣事。

锦江区

锦江区,源于“濯锦之江”(锦江)的历史渊源,1953年时为东城区,1955年望江区并入东城区,1990年撤销东城区,其主体部分改置锦江区。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青羊区

青羊区,为古少城地域,属清代满城,因区内著名道观青羊宫而得名。青羊区是在原西城区基础上组建。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金牛区

金牛区,因境内“金牛坝”得名。

《括地志》载:“昔秦欲伐蜀,路无由入,乃刻石牛五头,置金于后,伪言此牛能屎金,以遗蜀,蜀候贪信之,令五丁共引牛,堑山堙谷,至之成都。”《华阳国志·蜀志》也有同样的记载。相传蜀王置石牛的地方,即今金牛坝。1960年,郊区更名为金牛区,因境内“金牛坝”得名。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武侯区

武侯区,因区内蜚声中外的武侯祠而得名,所辖区域古为蜀国地域。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成华区

成华区成立于1991年1月1日,其辖区在历史上分属原成都县、华阳县,也分属过成都市金牛区和东城区。

成华区以成都、华阳两地名的第一个字而定名。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龙泉驿区

龙泉历史悠久,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宋朝改为灵泉县,属成都府,元时设陆路驿站,明代改称“龙泉”,于此设驿站,始称“龙泉驿。

为什么称龙泉?据龙泉驿区档案馆档案材料记载,尽管有了都江堰,但历史上的成都仍会遭受旱灾,在宋朝每逢旱灾,人们便会求雨。那时成都人求雨主要在两个地点,一个地方是位于都江堰的宝瓶口,另一个地方,大概就是现在龙泉驿自来水一厂附近的位置,在当时,这两个地方被称作“龙眼”。

据记载,龙泉驿在唐宋年间为灵池县的王店镇,只有一条长街,居住人口大概一万左右,位于这里的一颗“龙眼”实则为一口大井,而在当时,就单单这一口大井的出水量,就养活了半条街5000左右的人。经后来探索,发现了该泉眼下的暗流,赞其为“龙泉”,龙泉驿因此得名。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1956年称“简阳县龙泉驿区”,1959年划成都市称“成都市龙泉驿区”,1960年设立成都市龙泉驿区。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青白江区

青白江区于1960年设立,因境内清白江而得名。为什么叫青白江而不是清白江?

1956年,成都铁路局在弥牟镇北的火星村设立车站,因地处清白江畔,故命名“青白江站”。1958年,弥牟乡建立人民公社,也命名为“青白江人民公社”。

1956年,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决定,在金堂县建设四川肥料厂,中共四川省委和省人委在大同、华严、弥牟三乡设立四川省金堂工业区。省委计划在这里建设一个四川省的中等工业城市,因金堂旧县城城厢镇也在规划之中,拟称为金堂市。 1957 年,国家压缩基本建设,工业区建设委员会撤销,只保留四川肥料厂一个建设项目。四川省规划设计院对原规划进行修改,制订了以四川肥料厂为基础,在这里建设一个工人镇的规划。

1958年3月,中共四川肥料厂现场党组向中共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作了关于在工厂建设地区设立工人镇的请示,并建议使用 “ 青白江 ” 为镇名。请示称 :“ 镇的名称可为成都市青白江镇(因厂距青白江接近,与附近场镇易于区别,又系火车站名称。)” 。请示中由于笔误将清白江写成了青白江。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新都区

公元前七世纪左右,蜀王开明氏在此营建了开明王朝的都邑。为有别于杜宇氏的旧都,新建都邑遂名为“新都”。秦灭蜀后实行郡县制,置蜀郡于成都,新都为蜀郡辖县。西汉时,新都划归广汉郡。西晋设新都郡,领县四。武帝咸宁三年(277年)封司马该为新都王,改置为新都国,后罢国复县。南朝齐、梁时,曾在新都侨置始康郡、始康县,西魏时废。隋开皇时,改名兴乐县,始将县城由蜀王故都迁至今桂湖镇。唐初复名新都县,其后不变。

解放后,新都县属温江地区。1960年合并于新繁县,1962年恢复县的建制。1965年新繁县并入新都县。1983年温江地区与成都市合并,新都成为成都市的一个郊县。2001年11月15日,撤销新都县,设立成都市新都区。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温江区

温江,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发源地。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设置温江县,属益州蜀郡。温江名字,与江安河有关。

1949年后为中共温江地委、行署所在地,1983年划归成都市管辖。2002年4月撤销温江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双流区

双流,古称广都,西汉置广都县,隋仁寿二年(602年)置双流县。双流名字,来自于封建时期的避讳。据《太平寰宇记》载,“双流,本汉广都,至隋,避炀帝讳(隋炀帝本名杨广),改为双流,在二江之间。”

至于为什么改为双流名,系取《蜀都赋》开二江之双流为义。李冰开成都二江,自合江亭以下可以行舟,是为府河。县治原在河岸中兴场附近,故称双流。一说地当岷江与温水,二水挟县东西而南流,故名。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郫都区

郫都区,古称“郫”,因境内郫江(今都江堰内江)而得名。在古史传说中,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鳖灵,都以郫为都邑。

公元前314年,秦灭蜀后,以郫邑为郡县,称郫县。2016年11月和12月,国务院、四川省人民政府先后批复同意撤销郫县,设立成都市郫都区。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简阳市

简阳,古为蜀国地,秦时属蜀郡。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年)置简州,隶益州总管府,辖阳安、平泉、资阳三县,州治阳安。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州为县,摘取简州和阳安之首字,命名简阳县。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简阳市,为省辖县级市,由地级内江市代管。1998年2月,简阳市改由资阳市(资阳地区)代管。2016年5月,经国务院及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都江堰市

据《今县释名》:“汉文翁穿漕江灌溉,谓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宁县,孟蜀改灌州,明改县。”一说今县城古名灌口,战国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陆,为灌之口而名。

都江堰市,以前叫灌县,1959年2月郫县并入灌县,8月又分置。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灌县改为都江堰市,因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彭州市

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彭州。《元和郡县志》载:“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此为今彭州名称由来。

彭州历唐宋元三代,均以天彭镇西北故繁城为州治,先后领九陇、导江(今都江堰市地)、唐昌(今郫县地)、蒙阳等县。这个时期彭州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为川西重要的商贸中心。元代诗人汪元量〈彭州歌》赞:“彭州昔号小成都,城市繁华锦不如。”足见其盛。明代在地方行政建置上推行府州县三级制,在洪武十年(公元1337年)降彭州为彭县,蒙阳县亦废州为镇。明、清两代,彭县皆隶于成都府。

辛亥革命后,彭县曾先后隶西川道、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建国后,彭县隶属温江专区;1983年温江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后,彭县改属成都市。1993年1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彭县撤县设立彭州市,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邛崃市

邛崃,古称临邛,西汉著名才女卓文君故里,始建于公元前311年,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四川最早的四大古城之一。

中华民国时期,初仍称邛州,废除道制,邛州直隶省府。民国2年又恢复道制,以道辖县,邛州改为邛崃县。

建国初,划四川为川西、川东、川南、川北4行署区,行署下设专区,邛崃县属川西行署区的眉山专区管辖。1952年撤销行署成立四川省,邛崃县划入温江专区。1959年2月,邛崃县与蒲江县合署办公。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蒲江县,合称邛崃县。1962年11月,又恢复两县建制。1968年9月,改温江专区为温江地区,邛崃县属其管辖。

1983年,撤销温江地区,将所辖邛崃等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1994年6月,撤销邛崃县,改设邛崃市。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崇州市

崇州市历史悠久,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置江原县;公元686年(唐武则天垂拱二年),置蜀州,领晋原、唐隆、青城、新津四县;公元1144年(南宋绍兴十四年),升为崇庆府,亦领数县;公元1283年(元代至元二十年),改为崇庆州;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废州改为崇庆县;1994年,撤县设崇州市。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金堂县

金堂,古为梁州境域,唐设金堂县。名字经历过:金渊县—金水县—金堂县等变化。

金堂县,因金堂峡为名,一作金台山。一说县西有金堂山,水通巴汉,故名。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新津县

“津”,按《说文》,义释“水渡”,即“渡口”之意。新津即新的渡口,新津县之得名本此。

原横跨岷江的汉安桥(索桥)为成都平原通往眉嘉平原的必经渡口,然而“汉安桥,广一里半,每秋夏水盛(索桥)断绝,岁岁修理,百姓苦之”。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太守南阳李严乃凿天社山,循江通车道”(《华阳国志》)以后,今五津汇流处始成为沟通成都平原与眉嘉平原的新渡口,代替了汉安桥旧渡口。

新渡口日益繁荣,逐渐成为新的集市,曰“新津市”。新津市的出现为新津建县创造了条件。北周孝闵帝元年(557)析隆山县北部置新津县,县亦因“新津市”而名“新津县”。

196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津县建制,并入大邑县(新津县在1959年6月即与大邑县合署办公)。原县治城关镇改称新津镇。196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新津县建制(1962年4月,新津已与大邑县正式分开办公)。新津镇复名城关镇(1980年更名为武阳镇,1992年又更名为五津镇),仍为县治所在地。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撤销温江专区建制,新津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大邑县

大邑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今大邑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唐置大邑县。据《太平寰宇记》:“县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1949年12月大邑县解放后,隶眉山行政区。1950年3月起改隶温江行政区(又称温江专区,1968年10月改为温江地区)。1983年5月,温江地区建制撤销,大邑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蒲江县

蒲江历史悠久,公元前4世纪,秦王朝灭巴蜀,在蒲水流域,设置蒲阳县,汉代撤蒲阳县归临邛县。公元554年(南北朝西魏恭帝元年)正式建县,名广定。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元年,更名为蒲江,以盛产蒲草而得名。

建国后,蒲江县属川西行署眉山行政区(通称专区)。1952年9月撤销全川4个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同年10月,改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区专员公署,蒲江县属四川省眉山专区。1953年3月,撤销眉山专区,蒲江县划归温江专区。1960年4月,撤销蒲江县,所属行政区划归邛崃县。196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复置蒲江县,蒲江县仍属温江专区。1968年9月,“专区”改为“地区”,蒲江县属温江地区。1983年,撤销温江地区,蒲江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成都20个区(市、县)名字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