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只向着善人

清舟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注释】

1 命:天命。

2 常:恒常。

3 《楚书》:旧注为《国语》中的《楚语》,但此处所引不见于《楚语》原文,而是楚昭王时大臣王孙圉(yǔ)的一段话的概括。也有人说《楚书》是楚国的史书。

4 舅犯:晋国大臣,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

5 亡人:流亡的人,代指晋国公子重耳。

上天只向着善人

此处所说的“命”就是天命,对于天子来说,就是天下国家的兴亡。这是它早期的主要含义。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同样有兴衰存亡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每个家庭和个人也都是有“命”的,只不过这个“命”习惯上不叫作“天命”,而是叫作“命运”。不论天命还是命运,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至少它们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上天只向着善人

天命不是恒常不变的,谁做得对、做得好,天命就归向谁。这是周代以来中华文化和思想领域的一个基本理念。认真分析这种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天命并没有被否定,但决定天命归属的权力已经从上天转移到了人的身上。说得再明确一点,上天只是按着规则、规律来授予天命,而不能按着自己的意思来授予天命。或者说上天的意思其实就是规则和规律,而不是具有人性化、情绪化的东西。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中,上天就是规律、规则等的集中体现和象征,而不是一个有好恶、亲疏、意志等主观属性的存在。这与其他任何宗教中所说的,都有本质的区别。《大学》一向被归入儒家经典,作为道家元典的《道德经》也是同样的说法。其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可见上述理念是中华文化的一贯原则和理念。这与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相互呼应,互为表里的。

上天只向着善人

人既然“拿到”了天命的决定权,那么便不用一味地祈求上天或神灵了。因而也才能自尊自信地立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并列,“三才”观念才有了坚实的基础。人既然能够决定天命归属,那么就应该为了理想而自强自励,奋发进取,而不应该等、靠、要。正如过去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因为天命的决定权就在自己手中,那么也就没必要怨天尤人了,自己不努力奋发,最终失去了成功幸福,也就不要怨恨别人和上天。即使怨恨了,又有什么用呢?要想改变命运,唯一有效的就是行善。当然这里的善既包括善良,也包括正确、美好等意思。

上天只向着善人

在中国古代,有一门专门研究人的命运的学问,称为“命理学”,虽然严格来说它属于数术的范畴,但它的核心却是中华文化当中的基本理念。很多这类专著都明确指出:“世德心田第一”,要想有好的命运,“无非为君者仁,为臣者忠,为父者慈,为子者孝,为夫者义,为妇者节而已矣。”可以看出,这些说法与《大学》的思想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个意义来说,《大学》也是一部改善命运的宝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