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只向著善人

清舟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註釋】

1 命:天命。

2 常:恆常。

3 《楚書》:舊注為《國語》中的《楚語》,但此處所引不見於《楚語》原文,而是楚昭王時大臣王孫圉(yǔ)的一段話的概括。也有人說《楚書》是楚國的史書。

4 舅犯:晉國大臣,晉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

5 亡人:流亡的人,代指晉國公子重耳。

上天只向著善人

此處所說的“命”就是天命,對於天子來說,就是天下國家的興亡。這是它早期的主要含義。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同樣有興衰存亡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說,每個家庭和個人也都是有“命”的,只不過這個“命”習慣上不叫作“天命”,而是叫作“命運”。不論天命還是命運,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樣的,至少它們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上天只向著善人

天命不是恆常不變的,誰做得對、做得好,天命就歸向誰。這是周代以來中華文化和思想領域的一個基本理念。認真分析這種理念,我們不難發現:天命並沒有被否定,但決定天命歸屬的權力已經從上天轉移到了人的身上。說得再明確一點,上天只是按著規則、規律來授予天命,而不能按著自己的意思來授予天命。或者說上天的意思其實就是規則和規律,而不是具有人性化、情緒化的東西。換句話說,在中國文化中,上天就是規律、規則等的集中體現和象徵,而不是一個有好惡、親疏、意志等主觀屬性的存在。這與其他任何宗教中所說的,都有本質的區別。《大學》一向被歸入儒家經典,作為道家元典的《道德經》也是同樣的說法。其中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可見上述理念是中華文化的一貫原則和理念。這與中華文化以人為本的理念是相互呼應,互為表裡的。

上天只向著善人

人既然“拿到”了天命的決定權,那麼便不用一味地祈求上天或神靈了。因而也才能自尊自信地立於天地之間,與天地並列,“三才”觀念才有了堅實的基礎。人既然能夠決定天命歸屬,那麼就應該為了理想而自強自勵,奮發進取,而不應該等、靠、要。正如過去一首歌裡唱的那樣:“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因為天命的決定權就在自己手中,那麼也就沒必要怨天尤人了,自己不努力奮發,最終失去了成功幸福,也就不要怨恨別人和上天。即使怨恨了,又有什麼用呢?要想改變命運,唯一有效的就是行善。當然這裡的善既包括善良,也包括正確、美好等意思。

上天只向著善人

在中國古代,有一門專門研究人的命運的學問,稱為“命理學”,雖然嚴格來說它屬於數術的範疇,但它的核心卻是中華文化當中的基本理念。很多這類專著都明確指出:“世德心田第一”,要想有好的命運,“無非為君者仁,為臣者忠,為父者慈,為子者孝,為夫者義,為婦者節而已矣。”可以看出,這些說法與《大學》的思想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來說,《大學》也是一部改善命運的寶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