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妆制度是如何荼毒印度女性的?

用户98863925669

印度嫁妆的起源与演变

在印度,嫁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吠陀时代后期,历经中世纪和英国殖民时期的演变,嫁妆制度发展到今天已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嫁妆最初完全出于自愿,女方家长根据自己的财力支付给男方一定数额的金钱,既可以满足虚荣心(在印度,婚姻非常讲究排场) ,也是增加婚姻“实力”的一项举措,嫁妆还是社会等级与声望的反映,女方家庭期望孩子能够进入门当户对或者更高阶层、种姓的家庭。

(印度传统婚礼)

大约在19世纪,这一宗教传统变为强制的习惯性义务,许多不堪忍受高额嫁妆费用的女性遭谋杀或被逼自杀。这一变化的过程是漫长的,是印度宗教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共同作用、发酵的结果。

(印度传统婚礼)

倾家荡产结个婚,受尽凌辱后殒命

高额的嫁妆使婚姻变成了一桩桩买卖,它不仅是买新郎的价格,还是敲诈勒索的形式,嫁妆制度每年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成千上万印度女性的死亡。

(印度人对黄金非常痴迷,嫁妆里绝不可能少了黄金制品)

2003年5月20日,印度北方一个小村中,22岁的少妇巴比塔和她年仅1岁的女儿因嫁妆纠纷被夫家活活烧死。巴比塔婚后,夫家一直嫌她带来的嫁妆少,为此,她的父亲东拼西凑又借了五万卢比给她,但男方并不满足,还要追加一辆三轮摩托车。可三轮摩托车至少要10万卢比,巴比塔家根本买不起。当天上午10时,巴比塔的丈夫和家人在她和小女儿身上浇了煤油,残忍地将她们活活烧死。

这种有关嫁妆的惨剧每天都在上演。受传统观念和宗教的影响,不少家庭即使倾家荡产也要把女儿嫁出去,印度有句俗语“一家若有仨姑娘,全部家产折腾光”,这是对印度社会的真实写照。嫁妆的价值平均占到了新婚夫妻婚前财产的 68%,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乘龙快婿”一定满意,婚后男方还可逼妻子反复回娘家索要嫁妆。

因为嫁妆不足,一些年轻的妻子用厨房里炉子的煤油自焚,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更多的人是被谋杀的,婆家人往往因为催逼嫁妆未遂而起杀心,并计划通过多次娶亲的方式弄到更多更丰厚的嫁妆,他们把谋杀伪装成厨房事故,印度女性非正常死亡案件的飙升使其有了一个代名词——“厨房事件”。

1981年仅德里一地,就有500多名妇女在家中被烧死,这其中有多少冤魂,现在已不得而知;1990年印度共有近5000名妇女死于落后的嫁妆制度,其中在警局登记的因嫁妆问题被谋杀的新娘案件有878起,另由刑事部门登记的结婚不到7年的新娘因婆家嫌嫁妆不够多而自杀的案件有2478起。

外界普遍认为这一数字不够全面,真实的情况更为触目惊心。印度政府公布的《暴力侵犯妇女报告书》指出,1987~1991年,女性遭受暴力的命案增加了37.6%,新娘因嫁妆而惹来杀身之祸的命案暴涨了169.7%。另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013年9月5日报道,印度全国罪行档案局说,2012年印度全国有8233名妇女因嫁妆纠纷而丧生,也就是说平均每小时就有一名妇女因嫁妆问题而丧命。这些数字表明一个罪恶的趋势:印度近些年经济的增长繁荣,反而促使男方向女方索要更多的嫁妆。

这种畸形的嫁妆制度在别的国家和地区是件难以想象的怪事,但印度人却习以为常。1961年尼赫鲁政府颁布了《嫁妆禁止法》,他认为“嫁妆是邪恶的,是文明进步的障碍”,但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一法案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与执行。现在,越来越多受过教育的印度妇女为自身权益奔走呼告,引起了国内、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要求废除陋习、男女平等的斗争之路依旧艰难。

(印度女性走上街头抗议男女不平等)

[美]拉什沃思·基德尔著,邵士恒译:《道德勇气:如何面对道德困境》,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

时宏远:《印度嫁妆砸死人》,《世界知识》,2008(09).


历史研习社

楼主将历史描述的很清楚了,这里我想更深入地从政治和文化角度进行一点分析,首先说,当代印度是西方民主制度和婆罗门种姓制度结合的怪胎,但是很遗憾,不是两者取优,而是一种本土化的过程,这也就造成了一种没有平等权利的民主,也就是虽然有一人一票的普选形式,却无法真正实现个人的权利,也就没有西方民主所赖以的普遍人权,所以嫁妆这种畸形制度只是个人无人权(包括女性)的一种表现,加上印度有民主也没有法治,所以这种扯淡的制度能够一直继续;而从文化上,无论是占主导的印度教,还是各邦的地方教派,都显然没有现代女权的思想,男尊女卑的文化就成了社会大众心理,这就从思想上巩固了嫁妆制度的合法性。因为政治和文化上难以根除这一制度的根源,所以女性在社会和经济上的权利也就围绕这一歧视制度收到剥削和压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