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妝制度是如何荼毒印度女性的?

用戶98863925669

印度嫁妝的起源與演變

在印度,嫁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吠陀時代後期,歷經中世紀和英國殖民時期的演變,嫁妝制度發展到今天已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

嫁妝最初完全出於自願,女方家長根據自己的財力支付給男方一定數額的金錢,既可以滿足虛榮心(在印度,婚姻非常講究排場) ,也是增加婚姻“實力”的一項舉措,嫁妝還是社會等級與聲望的反映,女方家庭期望孩子能夠進入門當戶對或者更高階層、種姓的家庭。

(印度傳統婚禮)

大約在19世紀,這一宗教傳統變為強制的習慣性義務,許多不堪忍受高額嫁妝費用的女性遭謀殺或被逼自殺。這一變化的過程是漫長的,是印度宗教文化傳統與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共同作用、發酵的結果。

(印度傳統婚禮)

傾家蕩產結個婚,受盡凌辱後殞命

高額的嫁妝使婚姻變成了一樁樁買賣,它不僅是買新郎的價格,還是敲詐勒索的形式,嫁妝制度每年直接或間接地造成成千上萬印度女性的死亡。

(印度人對黃金非常痴迷,嫁妝裡絕不可能少了黃金製品)

2003年5月20日,印度北方一個小村中,22歲的少婦巴比塔和她年僅1歲的女兒因嫁妝糾紛被夫家活活燒死。巴比塔婚後,夫家一直嫌她帶來的嫁妝少,為此,她的父親東拼西湊又借了五萬盧比給她,但男方並不滿足,還要追加一輛三輪摩托車。可三輪摩托車至少要10萬盧比,巴比塔家根本買不起。當天上午10時,巴比塔的丈夫和家人在她和小女兒身上澆了煤油,殘忍地將她們活活燒死。

這種有關嫁妝的慘劇每天都在上演。受傳統觀念和宗教的影響,不少家庭即使傾家蕩產也要把女兒嫁出去,印度有句俗語“一家若有仨姑娘,全部家產折騰光”,這是對印度社會的真實寫照。嫁妝的價值平均佔到了新婚夫妻婚前財產的 68%,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證“乘龍快婿”一定滿意,婚後男方還可逼妻子反覆回孃家索要嫁妝。

因為嫁妝不足,一些年輕的妻子用廚房裡爐子的煤油自焚,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更多的人是被謀殺的,婆家人往往因為催逼嫁妝未遂而起殺心,並計劃通過多次娶親的方式弄到更多更豐厚的嫁妝,他們把謀殺偽裝成廚房事故,印度女性非正常死亡案件的飆升使其有了一個代名詞——“廚房事件”。

1981年僅德里一地,就有500多名婦女在家中被燒死,這其中有多少冤魂,現在已不得而知;1990年印度共有近5000名婦女死於落後的嫁妝制度,其中在警局登記的因嫁妝問題被謀殺的新娘案件有878起,另由刑事部門登記的結婚不到7年的新娘因婆家嫌嫁妝不夠多而自殺的案件有2478起。

外界普遍認為這一數字不夠全面,真實的情況更為觸目驚心。印度政府公佈的《暴力侵犯婦女報告書》指出,1987~1991年,女性遭受暴力的命案增加了37.6%,新娘因嫁妝而惹來殺身之禍的命案暴漲了169.7%。另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013年9月5日報道,印度全國罪行檔案局說,2012年印度全國有8233名婦女因嫁妝糾紛而喪生,也就是說平均每小時就有一名婦女因嫁妝問題而喪命。這些數字表明一個罪惡的趨勢:印度近些年經濟的增長繁榮,反而促使男方向女方索要更多的嫁妝。

這種畸形的嫁妝制度在別的國家和地區是件難以想象的怪事,但印度人卻習以為常。1961年尼赫魯政府頒佈了《嫁妝禁止法》,他認為“嫁妝是邪惡的,是文明進步的障礙”,但五十多年過去了,這一法案依舊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與執行。現在,越來越多受過教育的印度婦女為自身權益奔走呼告,引起了國內、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但要求廢除陋習、男女平等的鬥爭之路依舊艱難。

(印度女性走上街頭抗議男女不平等)

[美]拉什沃思·基德爾著,邵士恆譯:《道德勇氣:如何面對道德困境》,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年.

時宏遠:《印度嫁妝砸死人》,《世界知識》,2008(09).


歷史研習社

樓主將歷史描述的很清楚了,這裡我想更深入地從政治和文化角度進行一點分析,首先說,當代印度是西方民主制度和婆羅門種姓制度結合的怪胎,但是很遺憾,不是兩者取優,而是一種本土化的過程,這也就造成了一種沒有平等權利的民主,也就是雖然有一人一票的普選形式,卻無法真正實現個人的權利,也就沒有西方民主所賴以的普遍人權,所以嫁妝這種畸形制度只是個人無人權(包括女性)的一種表現,加上印度有民主也沒有法治,所以這種扯淡的制度能夠一直繼續;而從文化上,無論是佔主導的印度教,還是各邦的地方教派,都顯然沒有現代女權的思想,男尊女卑的文化就成了社會大眾心理,這就從思想上鞏固了嫁妝制度的合法性。因為政治和文化上難以根除這一制度的根源,所以女性在社會和經濟上的權利也就圍繞這一歧視制度收到剝削和壓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