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洋”抗联将领李荆璞,是怎样从日本鬼子监狱逃脱的

1930年代,在东北宁安地区,有一支著名的抗日武装,叫“平南洋”。这支部队的首领是李荆璞,宁安沙兰镇人。他原在宁安卧龙屯警察署当警官。一次,李荆璞遭到日本指导官(副署长)的欺辱殴打,他开枪击毙了指导官,拉起队伍,抗击日寇,报号“平南洋”。这个名号的含义是“扫平南洋日本鬼子”。虽然当时人们都管日本人叫东洋鬼子,可在东北人看来日本是在南面而不在东面,所以叫南洋就更贴切合理。

“平南洋”抗联将领李荆璞,是怎样从日本鬼子监狱逃脱的

1934年2月,李荆璞指挥“平南洋”部队在宁安县城东南天桥岭的“平日坡”设埋伏,一战歼灭日军500多人,打出了赫赫威名。周保中将军到宁安后,李荆璞率部参加了抗日联军,成为一名师长,当时他的政委就是抗联英烈于洪仁。由于李荆璞的队伍纪律很好,深受人民拥护,因而产生了“能舍爹和娘,不舍平南洋”的民谣。日本人对他没办法,管他叫“政治土匪”。那时日寇只能占据城镇,对广大农村还是力不从心。但是他们会搞汉奸策反,终于在叛徒出卖下将李荆璞诱捕,关押在了日本宪兵队。

日本宪兵队当时被称为人间的阎王殿,可以说是有去无回。可李荆璞竟然越狱逃出魔窟,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了当时县城的特大新闻。他是怎么逃出来的呢?这要归功于木拌子的功劳。

原来早年的宁安城乡,作为燃料能源的就是木拌子和柴草棵子。所谓木拌子是东北话,就是将树干伐下来,劈成长条形状的木柴。当时的木拌子有两种,一种短的,二尺长,论体积交易;一种长的,有六尺,通常是十几公分的幼树,从中一劈为两、三瓣,12块叫一车,论车交易。后一种拌子的优点是买来后以12块为一排,一横一竖的撂起来,既容易点数付钱,又不占地方。日本宪兵队在东大街路南,是一个有3米高墙的院落。就在它的南墙处撂着这样2米高的拌子垛。李荆璞看好了这个有利条件,只在等机会。

“平南洋”抗联将领李荆璞,是怎样从日本鬼子监狱逃脱的

当时日军捕人没有手铐脚镣,就是用绳子捆绑两臂,戴上黑面罩,再把衣服脱掉,投入监房。当时每天要一个犯人收集全监的尿桶倒在墙边的水沟里,李荆璞等的就是这个机会。这天早晨轮到他倒尿桶,他磨磨蹭蹭的来到南墙根处,突然丢开尿桶,三脚两步爬上拌子垛,翻上高墙,一跃而下,直向大江飞奔而逃。这时看守他的日本宪兵脚穿拖鞋,还在十几米外的门廊处,立即高声报警,再进屋取钥匙开大门追赶。李是逃命,速度极快,一口气跑到江心(当时是封冻期)。正逢上旧友廖某(人称廖大棒子)上街来卖木柴。见状后立即将木拌子从爬犁上掀下来,拉上李荆璞一路狂奔,甩掉了日本宪兵。就这样,李从死神手中逃出来,重新投入抗日活动。

解放后,李荆璞担任了牡丹江市第一任市长、省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少将军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