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洋”抗聯將領李荊璞,是怎樣從日本鬼子監獄逃脫的

1930年代,在東北寧安地區,有一支著名的抗日武裝,叫“平南洋”。這支部隊的首領是李荊璞,寧安沙蘭鎮人。他原在寧安臥龍屯警察署當警官。一次,李荊璞遭到日本指導官(副署長)的欺辱毆打,他開槍擊斃了指導官,拉起隊伍,抗擊日寇,報號“平南洋”。這個名號的含義是“掃平南洋日本鬼子”。雖然當時人們都管日本人叫東洋鬼子,可在東北人看來日本是在南面而不在東面,所以叫南洋就更貼切合理。

“平南洋”抗聯將領李荊璞,是怎樣從日本鬼子監獄逃脫的

1934年2月,李荊璞指揮“平南洋”部隊在寧安縣城東南天橋嶺的“平日坡”設埋伏,一戰殲滅日軍500多人,打出了赫赫威名。周保中將軍到寧安後,李荊璞率部參加了抗日聯軍,成為一名師長,當時他的政委就是抗聯英烈於洪仁。由於李荊璞的隊伍紀律很好,深受人民擁護,因而產生了“能捨爹和娘,不捨平南洋”的民謠。日本人對他沒辦法,管他叫“政治土匪”。那時日寇只能佔據城鎮,對廣大農村還是力不從心。但是他們會搞漢奸策反,終於在叛徒出賣下將李荊璞誘捕,關押在了日本憲兵隊。

日本憲兵隊當時被稱為人間的閻王殿,可以說是有去無回。可李荊璞竟然越獄逃出魔窟,創造了一個奇蹟,成了當時縣城的特大新聞。他是怎麼逃出來的呢?這要歸功於木拌子的功勞。

原來早年的寧安城鄉,作為燃料能源的就是木拌子和柴草棵子。所謂木拌子是東北話,就是將樹幹伐下來,劈成長條形狀的木柴。當時的木拌子有兩種,一種短的,二尺長,論體積交易;一種長的,有六尺,通常是十幾公分的幼樹,從中一劈為兩、三瓣,12塊叫一車,論車交易。後一種拌子的優點是買來後以12塊為一排,一橫一豎的撂起來,既容易點數付錢,又不佔地方。日本憲兵隊在東大街路南,是一個有3米高牆的院落。就在它的南牆處撂著這樣2米高的拌子垛。李荊璞看好了這個有利條件,只在等機會。

“平南洋”抗聯將領李荊璞,是怎樣從日本鬼子監獄逃脫的

當時日軍捕人沒有手銬腳鐐,就是用繩子捆綁兩臂,戴上黑麵罩,再把衣服脫掉,投入監房。當時每天要一個犯人收集全監的尿桶倒在牆邊的水溝裡,李荊璞等的就是這個機會。這天早晨輪到他倒尿桶,他磨磨蹭蹭的來到南牆根處,突然丟開尿桶,三腳兩步爬上拌子垛,翻上高牆,一躍而下,直向大江飛奔而逃。這時看守他的日本憲兵腳穿拖鞋,還在十幾米外的門廊處,立即高聲報警,再進屋取鑰匙開大門追趕。李是逃命,速度極快,一口氣跑到江心(當時是封凍期)。正逢上舊友廖某(人稱廖大棒子)上街來賣木柴。見狀後立即將木拌子從爬犁上掀下來,拉上李荊璞一路狂奔,甩掉了日本憲兵。就這樣,李從死神手中逃出來,重新投入抗日活動。

解放後,李荊璞擔任了牡丹江市第一任市長、省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解放軍少將軍銜。


分享到:


相關文章: